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4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耕耘文化沁人心 ——我区“最美文化礼堂人”风采展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7 09: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2013年以来,我区文化礼堂建设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已建成文化礼堂一百五十多家,深受群众好评。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我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
为选树先进典型,发挥各类先进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我区推荐了一批先进人物参加“最美文化礼堂人”评选。通过推荐申报,张普法、郑英俊被评选为浙江省“最美文化礼堂人”,徐凤华被评选为台州市“最美文化礼堂人”。本期,记者带大家看看他们的风采。


张普法:用乡音诉乡情传乡风

张普法出生于1945年11月,是南城街道山前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驻堂乡村大使。他本是一名退休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七十多岁仍精神矍铄。他用乡音诉乡情,用乡音传乡风,以自己多年的阅历,和大家分享不同寻常的人生经验,在发挥自我才能的同时,还带动了周围群众参与,丰富了文化礼堂的内容,促进了文化礼堂的发展。
至今,张普法已经连续三年担任山前村文化礼堂“春泥计划”活动义务辅导员。
他将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融会贯通,牢牢把握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精心设计载体,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春泥计划”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
作为一名退休语文老师,张普法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书法。村里请他帮忙教孩子写书法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不等,写字的功底也参差不齐。在调节上课进度上,张普法没少下功夫。
“有些孩子几乎没有基础,只能从基本功开始教起。高年级的孩子字认得挺全的,但是写字习惯都不太好。”说起老本行,张普法娓娓而谈,“硬笔书法一般是以中指在下部顶住笔,以食指与大拇指在上部压住笔以能控制得住笔,书写起来舒适自然,以笔向各个方向都能运用自如为准。坐姿要遵循足安、头正、胸挺、臂开、腹收的原则,做到头、身、眼、纸都端正……”
每年暑假,张普法开设的书法课,都能让孩子们的书法有很大的进步。他也因此收获了大批的铁杆“粉丝”,家长们交口称赞。
“神圣的土屿府,我们在山前住,祖辈的岁月呼唤,喜看今天的变迁。啊,山前啊山前,我们的家园,这里是贤杰辈出,江河之水后浪推。”悠扬的琴音伴着阵阵歌声,飘荡在山前村文化礼堂内。四十多位村民手捧歌词,认真地跟着张普法学唱着他自谱词曲的村歌《山前之歌》。
村歌刚出炉时,他首先组织村干部、小学生作为第一批学唱对象,再让小学生回家教父母唱。他想通过创作和传唱村歌,进而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凝聚人心。
此外,张普法组建了村歌合唱团,对合唱团的日常指导、组织、排练等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还精心组织文艺骨干排练村歌大合唱。在山前村举办的各类文艺晚会上,《山前之歌》合唱都是压轴重戏。
移风易俗正当时,《山前之歌》成为改善村风文明的重要一步。
作为山前村文化礼堂驻堂乡村大使,张普法深知乡村大使工作室平台的作用。每周一、周三、周五和周末,他都会组织南城的文艺骨干和7名区级乡村大使在文化大广场演出或排练。或说或唱,或吹或弹,他们用顺口溜、快板和小品等村民喜欢的乡土文艺形式,进行“中国梦”“多城同创”“五水共治”等主题宣讲和文艺表演。
他带领的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涵育乡风,引领塑造着乡村的文明内涵。

郑英俊:坚守“黄岩白搭”之路

郑英俊出生于1946年9月,是上郑乡圣堂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驻堂乡村大使。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3岁初登舞台,1983年开始担任上郑乡坑口村宣传员。三十多年来,他参加过多种演出,足迹遍布橘乡,也成为了市内小有名气的“草根明星”。
如今,七十多岁的他依然以自己创作的“黄岩白搭”,活跃在全区各大文化礼堂、公园等场所,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讽刺批判社会丑恶现象……
郑英俊的头衔很多,他是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艺术人才,是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白搭”的传承人,是台州市最美基层宣讲员,是黄岩区乡村大使。他领衔的乡村大使工作室年年被评为优秀工作室,他的宣讲事迹曾多次登上《浙江日报》《台州日报》《台州晚报》《今日黄岩》《黄岩新闻》等各级媒体。
2011年,在上郑乡的推荐下,经过层层选拔,郑英俊成为我区首批乡村大使之一。几年来,郑英俊已累计创作了两百多篇、近二十万字的作品。他将浅显生动的民间艺术与书面规整的方针政策相结合,创作的作品脍炙人口。
在上郑乡,每一次文化礼堂政策宣讲,文艺舞台上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每个文化礼堂创建之初、资料收集时都会邀请郑英俊作为顾问参与。2015年,介于郑英俊的创作才华和演出能力,上郑乡更成立了郑英俊反邪教工作室。
作为黄岩的“草根名嘴”,郑英俊创作的《十八大精神到田头》《百年古梦今朝圆》《老硬入党》《青山绿水蓝蓝天》等作品,不仅在我区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大小文化礼堂里流动上演,连椒江、路桥、临海等地都请他去表演。仅2016年那年,郑英俊就演出了一百一十多场。
虽然小有名气,作品颇多,但郑英俊依然俯身钻研自身业务。他会每天翻看报纸、书本、宣传资料,有时候国家出台了新政策,他还会第一时间到乡政府去要资料。为了让作品能贴近百姓,他还常常和邻居、村民聊家常,为作品增加素材。
据郑英俊介绍,一般情况下,他完成一个作品初稿需要两天时间,而真正将作品修改到最后完工,则需要一个星期左右。他还要注意作品表演的时间长短,能否带给观众更多的笑点和引申意义,他觉得具备了这两点才算是一个作品。
除了自身的研究,郑英俊还注重学生的培养,其首批学生陈建、胡双、何佩玲、车红艳等,现都已在各乡镇独挡一面,成为了区级乡村大使。现在,郑英俊又开始物色培养新一批的好苗子了。
“只要还能动,我就还能演,我会坚守‘黄岩白搭’之路,将它传承下去。”郑英俊继续用他对文艺的喜爱、对表演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徐凤华:热衷公益事业

徐凤华出生于1951年2月,是区慈善义工协会会长、西城街道西苑社区文化礼堂驻堂乡村大使。他热衷于公益事业,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带领慈善义工与民俗摄影两支队伍,努力以“文化礼堂”为平台,把服务送进社区与农村,让文明之风传遍橘乡大地。
他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在西城街道西苑社区、下埭头村等文化礼堂开展“五水共治”“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内容的宣讲。他还结合农历节气与传统节日,与社区居民一起,认真地主持与演绎民俗文化礼仪等活动。
徐凤华依托区慈善义工协会与区民俗摄影协会两支队伍,选拔有写作、摄影、舞蹈、唱歌、音乐等特长的义工,组成了一支几十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投身到全区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中,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我区村居的群众文化事业作出奉献。
2014年起,他代表区慈善义工协会与区委宣传部签订了“社工进礼堂”服务项目协议,从而担负起了以城乡文化礼堂为平台,向城乡群众送服务、传播文明的使命。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这项公益活动,他整顿、重组了原来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并更名为文明使者,分别与30个文化礼堂结对。研究制定了《“社工进礼堂”项目工作方案》,用以指导整个“社工进礼堂”项目工作。
除了鼓励与指导文明使者参与结对文化礼堂开展工作外,徐凤华着重通过慈善义工协会这支公益队伍,组织并开展了“腊八节”送腊八粥、便民服务、宣传正能量的图片展巡展、文艺演出等四大系列活动,引导更多的义工、社会各界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士走进文化礼堂,为群众开展实用的服务工作。
2017年初开始,他又在原来的项目基础上,增加了“走进父老乡亲”助老助残和“从小学做文明人”趣味游戏两个项目,同时将它们纳入“社工进礼堂”这个公益平台,拓展了公益范围与内涵深度,赢得了各地群众的好评与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初至今,徐凤华组织并带领慈善义工队伍通过“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共组织各种类型、不同内容的“社工进礼堂”服务活动304次,参与义工3097人次,总服务时间1.3万小时,受益者5.4万人。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8-6-27 15:41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1_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8-6-27 15:46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