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潋滟,碧水盈波,小桥流水,一群白鹭悠然自得,白墙黛瓦的农家庭院掩映于青山绿水间……”近日,南城街道公众号上发布的多组美图吸引了众多网友点赞。清澈的水面依稀可见鱼儿悠然嬉戏,一湾碧水绕村而过,两岸枝繁叶茂,这样的画面正是如今南城乡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南城街道以“五水共治”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自我加压,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理念贯穿始终,全力打造村落相连、景色相衬、各具特色的景观带,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全民联动护一池清泉
4月21日一大早,下洋山村村民陈后增便对南官河开始每天的“例行体检”,走完全程约6.8公里的南官河沿岸几乎是他每天的规定动作。“现在河道的排污口整治完成,与前两年相比,水质好多了,但是也不能松懈,保持水质的长效机制要落实,不能允许水质反弹。”陈后增告诉记者。
在南城街道,像陈后增这样的巡查员共有47名。他们每天要巡河一次,并做好书面和图像记录。“如果有什么状况出现,要及时拍照上传到街道‘河长’微信群,第一时间采取整治措施。”该街道五水办主任陈会岳一边说,一边点开“河长”微信群演示给记者看,“我们街道发动青年、妇女、党员志愿者等社会监督群体,共同加入小微水体的治和管,对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教育并当场要求整改,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让治水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家住南官河附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图方便,经常往河里倒垃圾,夏天一到家门口臭气熏天,蚊子苍蝇很多,我们每天抱怨,但是都没有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找原因。现在经常看到志愿者过来清理河道,不好的生活习惯还是要从自身努力改回来。”
截止目前,南城街道“五水共治”共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实现16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完成36.8公里河道修复、21.2公里河道清淤和15条水环境较差河道综合整治提升等工作。
元素融合助环境提质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随着环境逐渐改善,每天到公园晨练、晚游的人络绎不绝。”4月21日,鱼沉村村民杨彩丽告诉记者,因为村里环境的改善,早、晚在公园里跳舞、健身的村民越来越多。
鱼沉村湿地公园总面积4665平方米,总投资110万元。该湿地公园是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生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性公园,每天可处理周边村庄排出来的近70吨生活污水,出水水质达到准四类排放标准。
该湿地公园是南城街道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缩影。该街道将“五水共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立足自然山水、农耕文化、名人名居、特色产业等区域资源元素,实现每村一景,打造一批地域品牌鲜明的美丽村落,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今年,街道将吉岙村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列为街道十件大事之一,以水串景,陆续开展美丽庭院改造、立面整治、环境整治等工程。”陈会岳告诉记者,未来的吉岙村将是南城的一张新名片,该村将坚持河景打造、村民休闲、经济发展同步,对村居庭院、水上建筑、塘边绿化、沿岸道路等进行提档,以“水岸同治”倒逼河道水质与岸上景观的同步提升,不断优化村居环境面貌,助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以水为媒推发展转型
4月17日上午,像往常一样,蔡家洋村村民叶宝清吃完早饭走出家门,沿着河道散起了步。“治水之后,断头河水清了,岸上景观也漂亮了。”72岁的王宝元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蔡家洋内河曾经是南城街道的断头河之一,之前由于实施打通工程需要填埋部分支流,造成河道水体无法流通,影响周边环境,对局部地区的排涝也带来很大影响。“现在河道已经贯通,自净能力得到恢复,河道水系成网连片,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提高。下阶段,为配合贡橘园工程项目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护岸建设、景观绿化带及人行道等配套设施建设。”蔡家洋驻村干部王辉告诉记者。
以水为媒,以橘为点。蔡家洋本着“百年橘树,千年橘乡”的设计理念,结合当地地形条件,采用“一心、二环、五区”的整体布局,以三棵百年老橘树为核心区,打造农业景观区、田园休闲区等,并以此带动周边村庄的开发建设,项目推进将遵循田园综合体这一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通过建设‘贡橘园’田园综合体,打造‘旅游+农业’的南城样本,发展现代农业,以点上的突破带动整个南城农业向经营规模化、销售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实现农民致富增收,拓宽乡村振兴的新渠道。”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虹告诉记者。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