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17 10: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徐中行

徐庭筠

杜知仁

杜烨

石墪

    天理人心归道统,一壶水与五车书。
    昭昭朱子题茔额,杳杳东瓯谒二徐。
    避荐徙家行若鹤,谈经委羽意敦如。
    青山隐隐云深处,或是当年白屋居。
    [人物名片] 徐中行
    (?-1123),字德臣,临海杜岐人,世居下白岩,后迁黄岩。求学时司马光赞其“神气清和,可与进道”。曾从学于刘彝(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学者,幼从胡瑗学)、属安定(即胡瑗,系“宋初三先生”之一,著名的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其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门下弟子。以施教弘学为业,屡拒荐举。其与罗适(号赤城,台州宁海人,北宋治平二年进士)亦友亦师,元祐间(1086-1093)罗任两浙提刑时曾奏疏荐其替职,但中行力辞。
    崇宁中(约1104),权臣蔡京等窃国时朝廷纳士,台州知府李谔亦曾登门礼请,其终不就聘,后为避荐而幅巾藜杖徙居黄岩委羽山。其研学不倦、品行高尚,《宋史·徐中行传》称其“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育材甚众,北宋礼部侍郎陈公辅等均系其弟子。生前与其交好、被谪台州的陈瑾,以其兼具“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品行,因在其逝后尊称为“八行先生”。中行育庭槐、兰、筠三子皆有义风,其与庭筠誉称“二徐先生”,后父子合葬。据《宋史》载:“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朱《谒二徐先生墓》诗云:“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但喜青毡在,何愁白屋居。我来君已逝,挥泪表丘墟。”)南宋末,朝廷谥其号“真定”。
    清代黄岩大儒王子庄在《台学统》中称:“言台学者,必首二徐,七百年来无异议矣。”
    02.咏徐庭筠
    君家咏竹见遐襟,大雅诗名颂到今。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痛批中兴真儒胆,拒领荣恩义士忱。
    卓立冰清承乃父,二徐设教播甘霖。
    [人物名片] 徐庭筠
    (1095—1179),一作廷筠,字季节,系徐中行第三子,原籍临海杜岐,后随父徙黄岩,定居委羽山六十年。他深得乃父之风,少时即有志行,学问以“诚、敬”为主。其热心教育,“以礼法率诸生”,主张“君子为善,欲无愧于心”(宋石子重《徐季节先生墓志铭》),所作《咏竹》 诗云:“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荫。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以高逸名重于世。父卒后,为孝十余年不娶妻,至四十方娶。《宋史》载,其赴考时秦桧当权,“科场尚谀佞”,试题策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对耶?”并在试卷上“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终不变其意以迎合。曾指点黄岩县尉郑伯熊理学,但谢绝其荐举。后当地里长集资购买田宅,拟上报城府拨给公宅、官田,皆被谢绝。
    孝宗淳熙六年,其出访老友后“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且与父中行合葬,学者誉为“二徐先生”,事迹入《宋史》并载《宋元学案》。南宋末,朝廷谥其号“温节”。其四世孙徐昇(字子英,因为人耿直、品行端方,与黄岩名士叶嗣孙和官任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尚书的太平人谢铎,史称明代“三方石”)著有《击缶集》等三种,“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旧志称台州“二徐以儒学著”,后人浙江巡抚阮元、帝师翁同龢都有诗作缅怀“二徐”。《台学统》则将“二徐”列为“台学之首”。
    清末台州路桥杨晨为二徐祠堂撰联,句为“首为三台开学派,远从八行溯儒宗”。
    03.咏杜知仁
    朗朗方山一友民,孤根先觉羡知仁。
    研经命笔开风气,呼梦观梅濯俗尘。
    昏晓阴阳天下事,坚冰断涧眼前珍。
    凭江千古灵岩洞,独邃玄机万载春。
    [人物名片] 杜知仁
    (1160—1220),字仁仲,号方山友民,黄岩杜曲(今杜家村)人,系杜烨之弟、杜范叔祖父。因屡试落第,其绝意功名而隐居老家穷研性理之学。先与杜烨对石墪执弟子礼,并经石引荐于樊川书院师从朱熹,后游学于朱子建于福建考亭的紫阳书院,成为理学权威,人称“方山先生”,与乃兄“南湖先生”(杜烨)齐名。其与杜烨曾在朱熹题额“寒风松竹”的灵岩洞中,向杜范教授理学。嘉定十三年逝世后,赵师夏(系赵师渊幼弟、师从朱熹并娶朱熹长孙女为妻,绍熙元年进士)为其撰写墓志。后同祀黄岩乡贤祠,并配祀朱文公祠。1989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称其“少为诗文,有奇才。既而弃去,研习六经、《论语》、《孟子》,考论一时诸儒风旨。宗仰朱熹之学。于《礼》、《易》、《诗》多所论述,未及成书而卒。”
    据记载,其擅长诗歌,生前著有诗文十五卷,传世有《和范孙闲行溪西得梅花数韵》诗,中有“对梅欲着语,当在梅之外……奇哉天根词,与世呼梦寐”诸佳句。
    04.咏杜烨
    研经析理拜先驱,缘结文公德不孤。
    孙祖同科双进士,东阳主簿一真儒。
    翠屏山麓参玄妙,峨豸坊间续道途。
    满族鸿熙源杜曲,自开学派号南湖。
    [人物名片] 杜烨
    一名杜煜,字良仲、号南湖,黄岩杜曲(今杜家村)人。人称“南湖先生”, 其与弟知仁号“二杜”,并共同授业于孙辈杜范。嘉定元年(1208),他与杜范中同科进士,官终东阳县主簿。烨初与杜知仁对石墪执弟子礼,后石引荐朱熹讲学于杜氏兄弟创办的樊川书院,传朱熹在黄岩于翠屏山山上俯瞰黄城时,曾赞叹“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后结缘黄岩而设帐授徒、诲人不倦。杜烨十余年受业于朱子后“悉得奥旨”,并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后世尊为“南湖学派”),杜家亦渐成“理学世家”。其著有《南湖先生文集》,后由车若水作序。嘉定四年(1211),其在东阳主簿任上,因次子杜思诚(1206—1273)随任并赘于当地,始定居东阳西街峨豸坊。据《岘西杜氏宗谱》载,东阳“西街杜”始迁祖杜烨“卒于县之峨豸坊,子孙遂世为东阳之峨豸坊人”。其逝后,被祀黄岩乡贤祠,并配祀朱文公祠。
    05.咏石墪
    塘南铸就栋梁材,召对陈言震九垓。
    执手同安交莫逆,论仁心说赛经魁。
    精修洛学怀高远,集解中庸格绝埃。
    武进尤溪民拥戴,还移实理润三台。
    [人物名片] 石墪
    (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原籍新昌,其祖父石端孺亦大儒,为避方腊之乱,举家迁居临海章安(今属台州椒江)。
    他自小跟随其舅陈良翰(1108-1172,字邦彦、号塘南,同为临海人,系南宋绍兴五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太子詹事兼侍讲等,入《宋史》)读书。
    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初授迪功郎,后历任左迪功郎、郴州桂阳县主簿、泉州同安任县丞。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授同安主簿时,与其一见如故,成为挚友(据明《谢铎集》记述:“石南康子重与晦翁为友,南湖、方山因得登晦翁之门,至立斋丞相又以授之玉峰,于是道德文章,台州独盛”)。
    后又任武进知县,并于乾道八年(1172)迁福建南剑州任尤溪知县,离任后百姓为其画像立祠。再经吏部选授其任朝奉郎、福建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南康军事。丞相史浩赞其“器质纯静,不求闻知,为邑南剑之尤溪,兴学校,礼贤士,苟有利民,知无不为,颂声洋溢,如古循吏”,其为官清正和卓越才能名传朝野。
    淳熙五年(1178),石墪因丞相史浩和临海同乡、监察御史陈举善举荐,皇帝宣旨召对,他面对天子侃侃而言,首先陈述为君之道诚同天道,为君之心亦诚同天心,不可有丝毫私心;再历引时事加以剖析佐证,帝为之动容,后差监登闻检院。不久,任将作监主簿,旋改太常主簿。
    石一生治学不废,著有《周易、大学、中庸集解》等数十卷、文集十卷。朱子从其《中庸集解》删存《中庸辑略》二卷并作序赞曰“极称谨密详审”,后被收于《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本以阐天人之奥”。《宋元学案》有传。
    史载其曾于故乡章安创建观澜书院讲学授徒,名震一时。
    《嘉定赤城志》称其“从朱熹游,自是里人知有洛学”。
    明谢铎则称“台学之传,实自公始”。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