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师生在灵石合影
灵石寺遗址
在灵石的七年,学生们学习条件不可谓不艰苦,但学习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学校开设有各门科目,国文、公民、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体育、童子军、图画、生物、地理、音乐、劳作等。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它时期开设的课目基本相仿,但增加了军训的内容。学校实施战时教育,制定训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国防、体格、德性、政治、社会、服务”等多种训练。
抗战时期,名师荟萃。课堂上,教师各有所长,学生各有所得。管昌侯老师自学高等数学成才,他智力过人,能在看不见棋盘的情况下与人下棋,还会吹箫、赋诗。喻信厚先生是榜眼喻长霖的长公子,毕业于北大,曾任职京师及江浙几个县的知事,毛笔字极佳,曾有一闲章:“行走学部礼部,宦游松江浦江。”牟思秿先生国文功底深,北伐时曾任南京参谋本部文书。医学常识教师周子序先生,长于中医、针灸,他翻译的日本医学著作《皇汉医学》等在国内一版再版,是一位名医,曾在黄岩沈宝山药房及杭州行医多年。陈荣辑(国民党中将)的公子教过战地医学知识,后任德国医院(现北京医院)院长。吴文先生,曾就学复旦大学,后留学日本,教汉语,会写新诗,其书法更有特色。江翼时先生,教语文,曾任春晖中学的校长。林子仁先生,数学教师,能将枯燥的数学讲得活泼,让学生易懂。毛乃琅先生,化学教师,北大毕业,曾留学日本。生物学老师朱子珍是昆虫专家,原在一昆虫研究所工作,他用鸟笼捕捉到许多鸟,分送学生饲养。英籍新西兰人史丹莱,英文教师,英国海员出身,擅长画图,后到温州英士大学任教。孙一之老师,除教地理外,还兼任训导处工作。管听石老师教历史课,他在课上总是侃侃而谈,引人入胜,后来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及浙江师范学院等。许植方先生是我国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成份的先驱者之一,在国内外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后曾任上海医大教授,科研成果曾获实业部一等奖。杜秉正先生,1947
年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培养了中科院院士黄志镗、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等一批知名学生。牟振飞先生,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英语教师许天虹先生,曾翻译英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宋成志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附中校长,他出版的五幕话剧《欢乐图》得到郭沫若、田汉、柯灵等人的支持。邱竹师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主任,主持编写过高中历史课本,他与侯外庐合编的《中国思想史》四卷本,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王育和先生和鲁迅先生过从密切,《鲁迅全集》中多次提到其名字……当时的灵石可谓良师云集,极一时之盛。
那时,学校管理也极为严格。每天清晨,军号一响,人人起床集合,参加升旗仪式,值班老师点名,教导主任训话。早餐后学生自习,晚上有晚自习,值班老师还要查到,凡缺席者,均被记上大名,有时教导主任张刚先生亲自提着火油灯检查,每日课程排得很满。学生就餐时,值日领导亲临现场,让值日学生班长喊“立正、稍息、开动”的口号,学生才可以拿筷吃饭。
那时,学校也有组织讲座。时任教育部常务次长的周炳琳回乡,朱有瓛先生留学英国回来,王亮先生(民国时曾任秘鲁国加里约领事,根据其父王彦威资料整理成《清季外交史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外交著作)等来黄,学校专门请他们为学生作报告,扩大学生视野。
当时学生学习勤奋,教学质量很高。1943年7月,高中学生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一举夺魁。其中,张友仁、吴全德两位学生分别获第一、二名,全国所有大学由他们选择。他们均选择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名校组成的西南联大,并在以后分别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中科院院士。从此,黄岩县立中学名声远播。
学校的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每学期举行一次运动会,规定每个学生至少一项,最多不超过三项。1942年的比赛放在原头陀区中心小学边上的操场举行,司令台上写着醒目的对联:“黉舍萃青年,正橙黄橘绿,田径称雄,努力来参运动会;秋原堪极目,喜气爽天高,山河在望,凯歌待听曲江涛。”这副对联是国文老师朱希晦先生的大作,意在有为青年通过参加运动会,在田径场上称雄,将来为报效国家驰骋沙场。
学校还重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定期举行比赛。课外活动有一部分由学生会组织,老师指导。学校还组织了书报读写会、编辑《日新》日刊、文虎(灯谜)会及文艺演出等。课外的戏剧活动也引人注目,如剧作家宋志成先生导演的一部大型歌剧《农村曲》,1945年上半年在灵石本部演出,1946年春在城关大会堂演出,讲述了农民遭受日寇蹂躏的悲惨生活,歌颂广大农民抗日的爱国之情。演出由学校乐团伴奏,十几位同学参加。各界人士竞相观看,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文艺演出有时师生同台演出,王育和先生演奏的琵琶,妙不可言;张教官表演的国术《醉八仙》,总是赢得掌声阵阵。文艺晚会中,同学们有拉二胡、京胡的,有吹口琴、洞箫的,有独唱、合唱,也有小品、舞剑、口技及京剧表演等等。文虎(灯谜)会由学生会举办,许多谜面由师生创作,十分有趣,如不落伍(打本校老师名),不落伍就是刚合时,谜底是江翼时;次子最贤(打本校同学名),谜底是林仲良。学校还有很多社团,有孙一之先生组织成立的“觉社”,意在唤醒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会主席林仲良组织的“啸社”,意为仰天长啸于灵石山谷,长大后以身报国。
那七年,灵石培养出了一批国家栋梁,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物学家池志强,中科院院士、著名无线电电子学家吴全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友仁,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专家方秦汉,中科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学家黄志镗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灵石,黄岩西乡的一方办学圣地。灵石书院、抗日烽火下的黄岩县立中学均已远去,留给历史的是一段段记忆,成为黄岩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