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6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发生在台州南部的一段和合“史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6 10: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黄岩皇室裔孙“无偿让地”堪与史上桐城“让地三尺于邻”媲美


希悦希冀的曾外祖父朱熹

义举记录者杜范




    ⑬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宰相张英让安徽六尺巷家人让地三尺于邻,传播和合文化,脍炙人口,已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宋朝黄岩也有一段与六尺巷故事相媲美,甚至更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佳话。
    皇室裔孙无偿让地传佳话
    祠堂,挖祖坟就是血海深仇,出卖坟山实属不孝。所以,不到山穷水尽,万不得已绝不会卖掉祖上坟地。难道是中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凋零如此,令人唏嘘。不能让好人死无葬身之地,这是民心所向。赵家兄弟仗义疏财,让地给蔡家,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善事,谱写了一曲和合文化的正气歌。
    和合之花开在台州南部
    赵氏兄弟的善行,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是他们长期受和合文化熏陶的结果。他们的曾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
    朱熹,字元晦,世尊称为朱子。朱子一生曾多次莅临黄邑。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朱熹以左宣教郎提举台州崇道观,这是个闲官,有机会在台州各处行走。黄岩杜家村的杜知仁、杜烨兄弟闻讯喜出望外,赶忙邀请朱熹到翠屏山下樊川书院讲学,并拜在朱子门下。同时,朱熹的“隐居老友”应恕荐举皇室裔孙赵师渊拜朱熹为师。师渊又引胞弟师夏等师从朱子。在这些门人中,精英如泉涌井喷。宋嘉定元年进士杜烨,和其弟杜知仁,人称“二杜”,是黄岩第一个进士杜垂象的后裔,南宋贤相杜范从祖,同祀黄岩乡贤祠。赵师渊,乾道八年进士,致力撰修《资治通鉴纲目》。赵师夏,师渊幼弟,绍熙元年进士,是朱熹的长子朱塾的女婿,希悦兄弟俩的父亲;朱熹逝世时,《礼书》尚未完稿,是师夏给完成的。
    赵家素有积德行善的传统。子英尤以清德雅望,始终无一亏缺,子孙孝谨,家法修饬,数十年间不替,益见闻于天下。长子伯淮领头,昆弟子侄相劝皆兴于学,日以前言往行磨砻浸灌,其工文词践科第者甚众。
    隆兴甲申(1164)伯淮在萧山尉任上,该年大饥荒,粮价飞涨,官出常平粟平之。伯淮担忧明春更加困难,坚决请求储二万斛于萧山县粮仓。到春天果真遇大饥荒。其他县没有“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准备,仓库已空,唯萧山有二万斛储备粮,再劝富户献爱心,灾情稍缓。这之前,伯淮走遍萧山穷溪荒谷,谁家穷谁家富心里清清楚楚,做到赈灾无欺漏。窥一斑而见全豹,有一个细节,足见伯淮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民间流传饥民饿得久了,那饭食若不渐渐加增,骤然吃得太饱,把那胃气填塞住了转不过来,张了张口,瞪几瞪眼,登时“则天毕命之”!这是十个定死九个的。对此,伯淮亦有应对方法,谓“羸瘠者骤食多毙,则赋之粥小歠之而渐加之,谓‘作粥’;水火失济则复害人,则常亲视之,须其毕食乃去。”避免饥饿过度暴食闭气致死悲剧的发生。
    希悦、希冀是师夏的儿子,师夏是朱熹的孙女婿,兄弟俩不但有赵宋皇室血统,而且有理学家朱熹的血统。所以,他俩买坟地归还蔡武博家的义举是仁政、仁心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缔结的又一硕果。
    宋朝开国, 政治上承袭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立国原则, 把儒家孝悌伦理普遍运用于朝廷施政实践,宋太祖身体力行,立下祖训:士大夫不以言获罪!以致文运盛于一时。传统中国孝道文化,就是家庭和睦文化,社会和合文化。在这一团和气的氛围环境中孕育出一段和合佳话,涉及赵宋皇家、理学家朱熹,南宋第一贤相杜范为之作记,流传至今。故事的众多主角简直就是一幅“群芳谱”,个个可歌可泣,都是不朽的传奇。
    让我们从主角之一,赵宋皇室裔孙赵师夏说起。他是太祖赵匡胤的九世孙,祖父是宗正少卿赵子英,赵子英宋南渡时为黄岩丞,因家于邑之西桥,为该支赵氏黄岩始迁祖,他有子六人:伯淮、伯沇、伯洙、伯淔、伯浒、伯澐皆以文学登膴仕。“伯澐”就是重修五洞桥,去年发现他的墓葬而名声大噪的赵伯澐。长子伯淮有子四人:师渊宣教郎、师骞、师游、师夏文林郎奉国军节度推官,师渊、师夏皆受业于朱子之门,且有秦晋之好,师夏是朱子的孙女婿。
    师夏子希悦,字安仁,上虞县令,朱熹曾外孙,好古尚义。武博蔡镐逝世后,其祖先的墓地被大姓陈氏兼并去了。没过多久,陈家也破败了,墓地又卖给了何姓家族。何家计划在这里建造墓穴,希悦有地在他的北边,他也想买去。希悦弟弟希冀早就对买走武博士墓地的事愤愤不平,鼓动哥哥希悦以自己的地把蔡家卖给何家的墓地换回来,并把蔡家进入墓地的路原属希悦的地,都无偿送给蔡家。
    杜范知道后非常感动,把这件事记了下来,让大家都知道赵家兄弟的义举。
    清官后裔困境时遇仗义疏财
    “蔡武博”即蔡镐,字正之,入武学,以信义称,中淳熙武举,授盐城尉,擢武学谕,迁博士。宋孝宗曾对右丞相周必大说:“蔡镐可喜,对朕语皆着实。缓急用之,亦不孤负人”。
    淳熙八年(1181)秋,浙东大旱。朝廷调任朱熹为浙东常平使,他于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到达台州。路上,朱熹见好多台州民众扶老携幼外出逃荒的悲惨境况,在途中就写下请朝廷免纳台州苛捐杂税的奏疏。朱熹深知温黄平原河网密布,是鱼米之乡,“黄岩熟,台州足。”要解决灾情,关键是水利,元祐年间,两浙提刑罗适主持修建的4处河闸,大多已荒废,地方政府无钱整修。如能再造几处新闸,御咸、蓄淡、灌溉,便无灾害之苦了。他立即上了《黄岩兴修水利奏状》,说明“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其为利害非轻。”并荐举林鼐与蔡镐主事,并将两人工作能力亦作了介绍。他推荐蔡镐说“曾任武学谕,沉审果决,可以集事”。
    蔡镐为修建“六闸”兢兢业业,不负朱熹期望。万历《黄岩县志》说“(蔡)镐为之经营,其功居多”。就是说,蔡镐修闸功劳很大。明万历时黄岩县令袁应祺论曰:“修建诸闸至今人犹德之”。修闸七年后,蔡镐不幸早逝,朱熹听说蔡镐逝世很是伤心,写有《挽蔡武博正之》挽诗二首:
    老友今何在,翠屏犹自青。百年尘土梦,一枕白山亭。
    策上胡笳落,诏归野草馨。别来方七载,空忆画中形。
    畴昔相逢地,知君意矫强。旋闻将使旨,劲节动朝行。
    方为人才喜,相期事业长。如何遽不淑,未及鬓毛苍。
    杜范为蔡镐撰写了《灵伏山蔡氏墓志记》。
    蔡镐这样的一个好官,却因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资,家道中落,后代贫病交加,生活无以为继,百般无奈,出此下策,典卖坟山。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