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片
天台县三合镇峇崷村扼苍山倒溪的咽喉,位于天台城东18千米,距三合镇2千米,是三合镇的东大门。全村在册居民613户,2252人,拥有耕地1000多亩。峇崷村文化礼堂2015年开始建设,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共投入资金320万元。
峇崷村文化礼堂建成后,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了提高全村的艺术氛围和修养,只要有节日,村里就办活动,地点都设在文化礼堂里。
村民杨爱雪爱跳舞,就组织一帮村民在文化礼堂的广场上跳舞。每天晚上,她在这里练习舞蹈,并将自己新学的舞蹈传授给村民。除了舞蹈队,目前村里还有歌唱队、腰鼓队、鼓乐队、篮球队、跳绳队、舞龙队,共10支队伍。一到晚上,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
峇崷村文化礼堂共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橡胶展厅、便民服务中心、大舞台、大讲堂、村史馆、能人榜。而橡胶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在整个展厅得到了完美展示。
1
一张照片展示一段动人的橡胶鞋故事
文化礼堂的展示墙上,一张相片格外引人注目。
相片里,母亲看着儿子穿着家里给做的橡胶底布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峇崷村党支部书记许尚理告诉记者,就是橡胶鞋底才催生了如今村里这么大的特色产业。目前村里有500多户人家从事橡胶有关的行业,有六成人去外面销售橡胶。
据许尚理介绍,橡胶鞋底的前身,其实是千层底布鞋,这得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说起。
那时,天台县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村里孩子们脚下穿的,基本是妈妈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布鞋。每当雨雪来临,千层底布鞋在淘气的孩子脚下,总难逃湿透的命运。
不知是哪一家农户,父母用废旧轮胎, 替自家小孩做了一双崭新的橡胶底布鞋。 峇崷村的村民受了启发,大伙儿一帮十,十帮百,许多户人家都做起了切鞋底的活。
“别看我们峇崷村地处农村,头脑活络的人不少。”许尚理说,村民开始觉得切鞋底较单一,后来还做起了车胎鞋、劳保鞋等。这种鞋耐磨、防滑、经穿,还耐高温,老百姓农田干活、上山砍柴时爱穿它,钢铁工人做工时也爱穿上这种鞋子。
看到橡胶鞋蕴含的巨大商机,有志青年开始把目光投向大山外面的世界。许尚理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合镇人陈贤照、邱宝苗为谋发展,奔走于天台上海之间,招贤纳士,吸引在外务工者回家,兴办村企,从业橡胶,带动了整片三合区域。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把橡胶产品从民用产品往工业用产品发展,有些人研究活络带,这种活络带长短随意,适用于不定型的机器。研究成功了就传授给村里人。”许尚理告诉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原来的家庭式作坊,慢慢发展到厂的规模,邻居、亲戚朋友们也纷纷来学技术,后来村里的大部分人都会生产活络带。
随着市场的打开,民用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工厂越办越多,越办越大。本村的劳动力已经不够用了,还招了许多邻村的村民。
短短十年间,村企变乡企,三合乡、苍南乡橡胶厂应运而生;又十载,炼胶蜕变制胶,活络带、三角带等产品层出不穷。许尚理说,一双橡胶鞋,发展成一门大产业,村里人都说,这令他们至今想起来都有点不敢相信。
2
橡胶文化吸引外地游客来参观
文化礼堂里,展出的橡胶制品应有尽有。
橡胶鞋底、橡胶簸箕、橡胶手套,凝聚着峇崷人对家庭的温情;橡皮畚箕、橡皮桶等民用工具,展示了峇崷人对生活便利的向往;橡胶轮胎、活络带、三角带、橡胶管、橡胶垫片等制品,则昭示了峇崷人对参与工业文明的热情……许尚理说,村民以智慧和勤奋创造的橡胶制品,摆满了礼堂的展览馆,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和物色。
随着橡胶产业的发展壮大,村民们已越来越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
村民许吉锭是浙江天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制品分会理事。许尚理说,很多村里人,都在他的厂里打工,解决了村里不少人的就业问题。今年,他还给村里文化礼堂捐了20万元。
无独有偶,峇崷村文化礼堂的大讲堂,就由本村乡贤许增国出资建设。
文化大讲堂又称儒家讲堂,规格颇高,古色古香的桌凳及修饰,令人仿佛沉浸于悠悠千年历史文明中。
许增国早年在山东经商,受孔子儒家文化的熏陶,回来后,自掏腰包开始弘扬儒家文化。文化大讲堂每月定期开课,邀请县里的文化名家讲授国学经典、儒家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逢开学季,儒家讲堂还举行礼仪活动之学子成人礼。这些村里快成年的高中生们,身穿汉服举行庄重的成人礼,认真聆听着一旁的许增国老师教授礼仪,吸引来宾们纷纷驻足欣赏。
“眼下,村民们都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文化礼堂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村民纷纷来此学习和娱乐。”许尚理说,暑假期间,村里有不少家长在外地打工,留守的孩子就来到儒家讲堂,参加书法、绘画等各类国学活动。一股崇文的风气,正在峇崷村变得越来越浓郁。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