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8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台州港的“前世今生” ——台州港航文化陈列馆历史寻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8 11: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

台州港航文化陈列馆

陈列馆展厅
   
    “才向鉴湖乘钓艇,又来椒浦狎鸥行。白云飞渡金鏊背,独倚城头看夕阳。”这是前清进士、台州港航实业家杨晨《题永振楼》组诗里的一首,描绘了从黄岩院桥鉴湖到椒江所见的旖旎风光。
    在位于椒江区港航管理处内的台州港航文化陈列馆里,就有关于台州港航业先驱们的事迹。
    作为我省为数不多的港航专业史料馆,台州港航文化陈列馆较完整地展示了台州港的历史。走进它,一张跨越几千年的历史卷轴铺陈眼前。近日,我们慕名来此,探寻台州港的“前世今生”。
    □ 古港古韵遗陈
    在台州这块滨海土地上,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生活着土著的东瓯先民。他们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建立起部落制的地区生态文化区。
    台州沿海先后发现了新石器遗存60多处,其中有不少是石斧、有段石锛、陶网坠等渔业生产工具,尤其是有段石锛,这是新石器时期特有的造船工具。
    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汉王朝设回浦县(今章安),是为台州设县之始。古时候的台州陆路交通甚为不便,惟地处椒江口面临大海的章安,有船楫之利,便于水上交通。两汉时,章安已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有着“海疆都会”的称号。
    史料记载,公元230年,东吴孙权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从浙东古港章安出发,远规夷洲,“军行经岁,但得夷洲(今台湾)数千人还”。这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罕见壮举,是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最早记载,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汉书·地理志》、宋《嘉定赤城志》等史书记载了有关台州港流域的事例。其中《赤城志》中还有一段和大陈岛有关的记载:“山上望海中突出一石,舟之往高丽者,必视之以为准焉”。这就是上大陈岛上著名的高丽头礁,说明了当时沿海船只经过台州湾外,高丽头礁作为判断方位的天然航标,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在陈列馆入口处,一块弧形照壁上,以紫铜雕和木雕两种艺术手法,再现了古台州港口——海门关,昔日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的贸易景象和远古时期的造船场景。
    □ “海上丝路”节点
    台州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五大古港之一,而且在持续20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作为我国瓯越文化中心和南北海上交通要冲的台州,是海上丝路的策源地,更是海上丝路东线的发祥地,同时还是海上丝路的喂给港、补给港、避风港和重要的贸易口岸。
    史料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废临海郡为临海县,十一年(591)移县治于临海大固山麓(今临海市古城街道);唐武德四年(621),置台州;唐高宗上元二年设永宁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永宁为黄岩。从此,延续近700年的郡县治所章安沦为普通镇,但作为重要港口,仍是台州湾口的中心,地产渔盐,货物进出,尤其是中国佛教天台宗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日本、高丽和东南亚的传播,大多依托于章安港和台州沿海港口。
    船舶是航海的必备条件与工具,古代台州发达的造船业为开辟“海上丝路”奠定了基础。三国时期,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至孙吴灭亡时,计有战船、商船5000多艘。其中台州造船占有一定的份额。
    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起义,占据临海、永嘉、东阳等六郡,在黄岩灵石寺“毁材木以为船舸”,强盛时有战船千艘、水军10余万人。北宋时期,临海造船场年造船量都在百艘以上;至南宋后期,台州临海、宁海、黄岩三县纳入征调范围的民船多达6288艘,其中面宽一丈以上的大船1006艘,居沿海各地区征调数之首。
    馆内陈列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船船模,收藏有沙埠窑青瓷标本和残片,以及两块章安鲎山内河出土的宋代老船板,这些都是台州船运业发达的历史印记。
    □ 与时俱进展宏图
    明末清初,郑成功退据台湾,联合浙东张煌言抗清。清廷为防沿海居民作其内应,强迫沿海居民迁居内地三十里,拆毁住房建筑木城为界,民不许出界外一步,史称“迁海”。台州域内港口和航运业遭到极大破坏。
    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开海禁,准许百姓出海捕鱼和海上贸易,港口航运开始复苏。至乾隆年间,台州“帆樯云集,商市渐兴”。
    光绪二十三年(1897),甬商置“海门轮”开航椒甬线,创海门建立近代轮埠之始。次年,海门绅士杨晨、陶祝华、王勤甫集资创办越东轮船公司,购置“永宁轮”营运椒甬航线,这是台州人置办轮船之发端。
    当时,海门天主教李思聪霸占海门港20多年。民国初,杨晨和时任浙江巡按使屈映光筹款10万元赎回被侵占的海门港南岸涂地产权,开辟振市街,特立《收回海门轮埠碑记》。陈列馆也收藏了这块碑记的拓片和杨晨《题永振楼》诗稿、屈映光手札真迹。
    好景不长,台州港在抗日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1949年后,国民党军队盘踞沿海岛屿,海上航运仍不安全。1955年一江山岛、大陈岛解放,举国欢腾,台州港也开始复苏,走向发展与辉煌。
    陈列馆内还有珍贵的影像档案,包括浙江电视台1991年拍摄的纪录片《新兴的港口城市椒江》,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新城椒江港航事业焕然一新的场景。
    1980年7月7日,经上级批准,建立海门特区;1981年7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海门特区改设椒江市。1983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海门港为办理国轮外贸运输港口,具备对外开放资格。自1958年起,海门港务、航运部门一直在政企合一、港航合一的管理模式下运转;1985年8月1日,海门港实行港航分开,分别设立了浙江省海门港务管理局和浙江省航运公司海门分公司。
    1994年8月,台州撤地设市,分布于台州沿海的大小21个港口资源也得以更加合理地组合利用,一个以海门港为中心、以三门健跳港和玉环大麦屿港为南北两翼的组合型港口,以台州港之名列入我国现代化大港之列。
    “回眸海上丝绸路,放眼港航日月新”。如今的台州港,“一港六区”,集疏运条件便利,大港雄姿初现。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台州港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