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晚上7时,区行政大楼812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副区长谢焕召集了发改、财政、规划等7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连夜商议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南部新兴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
当晚要讨论园区区块的规划编制、项目测算、矿产权报批、项目包装、融资平台5个议题,会议的节奏很快,大家都在认真倾听,不时发表意见建议。
一直以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开发受到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受限于涉及面广、政策处理难等历史原因,园区开发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本届区委区政府为了给黄岩工业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下定决心重新启动园区开发。区委主要领导表态,要不惜一切代价建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并把这个项目列入今年破难攻坚“1号工程”。
目前,园区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园区开发的概念性规划已经制定、矿山开发方案启动了报批程序、园区内管线的迁建工作正在落实……
今年是“十三五”攻坚之年,对于我区的产业发展来说,也是阔步前行的一年。
在经济增速放缓寒意未减,经济“新常态”带来新的考验下,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制造之都”的号召,千方百计拓宽发展空间、持之以恒推动转型升级、全力以赴服务企业发展,在实现黄岩跨越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抓拓展,激活发展空间“一盘棋”
黄岩,地理位置靠近浙江省中部沿海,东部为平原,西部是丘陵山地,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68%,全区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
多年来,工业用地紧缺一直是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记者从黄岩国土资源分局拿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最近三年,我区工业用地年均需求量在一千亩以上,而年均供应量则只有三四百亩,供求之间存在矛盾;我区工业用地每亩价格在七八十万左右,高的甚至达到上百万,这与台州其他县市区相比,价格偏高;从工业用地布局来看,我区很难拿出一块数百亩面积完整的土地,这导致用地需求量在四五百亩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在黄岩找不到落户之地。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困境,新一届领导班子履新之后,经过前期调研,谋划了“千方百计拓展发展空间”的顶层设计。
——重点在院桥、沙埠、高桥区域,谋划推动万亩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构建新兴产业孵化平台,培育以智能装备、信息经济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
——全面加强小微园建设,拿出土地优先建、集中精力加速建,建成20个以上的小微园,推动“低小散”企业向小微园集聚。
——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资源,最大程度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加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力度,鼓励造田造地,加快“旱改水”项目建设。
……
“这些战略的实施既着眼当前,又放眼未来。”黄岩国土资源分局局长张刻铭说,尤其是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它是我们黄岩中长期的工业用地规划项目,一旦落地不仅能拓展我区工业企业的发展空间,解决工业用地的紧张局面;更能凭借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辐射效应,为台州市建设“制造之都”提供空间储备,为引进大项目夯实空间拓展的基础。
促转型,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下承压已久的我区工业经济,今年一季度一些持续回落的关键指标出现了反转向好。
1-3月份,浙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同比涨幅为4.78%。
经济运行纷繁复杂,一个数据的变化可能是孤立的。但如果一系列相关联的数据同时出现同向变化,那么意味着——一个新的趋势出现了。
今年一季度,我区经济出现了一连串相关联的新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18亿元,同比增长9.7%;主营业务收入为83.32亿元,同比增长12.33%;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4.26亿元,同比增长39.1%。
和去年同期比较,好的迹象在增多,趋稳向好的态势正在确立。”区统计局副局长林文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效益回升、市场信心增强和企业基本面向好。
风起于青萍之末。把一季度出现的新亮点放在我区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审视会发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的出现,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
自去年年底开始,我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狠抓企业上市工作,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的若干意见》等,从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今年4月,我区修改并出台新的上市政策,对新三板奖励由30万元提高到150万元,上市奖励由1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企业上市是最好的招商引资,也是最好的转型升级,是目前抓工业的重点,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推动。”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在调研企业时提出。
此外,我区还修订出台了《黄岩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设立了1亿元的专项资金,从加快科技创新,加大工业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引领转型升级;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等6个方面全方位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季度我区经济的亮点不在于数据的反弹,而是在新常态下,我区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推动转型升级初显成效。”区经信局局长郑建光说。
强服务,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
经济步入新常态,企业的喜与忧,越来越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对企业家来说,新常态下,政府服务是最重要的“软环境”,越给力越有利;对职能部门而言,企业发展是经济建设的“硬支撑”,服务“硬支撑”得有“硬功夫”。
一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企业服务工作,新班子履职以来,更是注重将企业服务从制度设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5月11日上午,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徐淼来到区行政服务中心蹲点办公。
远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顺君14年来一直为一件事发愁:企业抬高河道留地导致不动产证办理难。当天上午,他将这一问题抛出,徐淼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当场答复:“三天内安排专家评审,区委督导办跟踪进度。”
黄岩民营经济发达,企业诉求多元,办事难、审批流程繁琐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的“烦心事”。今年以来,我区加速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再造、联合会审、多证合一、网上申报、快递送达等方式,对申请资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的办事事项,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为了让服务更精准贴近企业需求,区委主要领导更是多次蹲点区行政服务中心现场办公。
如今,“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已成为各级各部门服务企业的工作重心。
去年12月,我区开通工业企业直通服务平台,并在区经信局和区行政服务中心经信窗口分别设立直通服务受理点,创新打造了“一站式”工作机制,对于企业反映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积极协调相关事项快速跟进处理,整个过程中,除了提供必要的文件资料,企业不需要再出面。对问题解决情况由纪检部门、督考室进行督查考核,对不落实、推诿的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黄岩麦宝隆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就是通过直通服务平台的帮助走出了困境。受限于厂房产权不清晰,麦宝隆的发展一直受限,经营日趋困难。在直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协调下,企业顺利拿到了“迟到”了5年的产权证,并由此重获生机。公司董事长钱新华说:“真心感谢直通服务平台带来快速高效的‘红利’,产权证顺利办下来,了却了我心头的大事,我对企业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黄岩聚丰机车有限公司是去年智能模具小镇新引进的一家企业,该公司新厂房占地1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近6000万元。“为加快这个项目落地,小镇开通了审批服务‘绿色通道’,通过服务窗口前移,实行项目前置打包审批、联审联办、审批抄送、代理代办等模式,最大程度压缩项目审批周期,实现了30天内完成入镇企业项目审批全流程。”智能模具小镇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王文忠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回顾黄岩工业发展的历程,既有过去老工业城市优势带来的辉煌成绩,也曾经历撤市设区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剧烈阵痛。如今,橘乡儿女不忘初心、务实重行,积极推进工业强区建设,敢为人先的黄岩人定能再塑工业产业辉煌。
制造黄岩,在破难攻坚中阔步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