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7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破冰之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24 09: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
台州档案


七佛塔

1910年的国清寺砖塔和七佛塔(资料图)

国清寺

    1971年秋,一个宁静的清晨,国清寺一位扫地的寺僧突然发现,倚在墙头上枯萎多年的隋梅,竟然有一根次干垂挂下来,长出茸茸须根,须上噙着细细露珠,不由得心中一阵惊喜。
    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发表,恢复中日邦交。日方提出要派佛教代表团朝拜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对于日方的要求,中国政府极其慎重,于是派人来国清寺进行实地调查。
    1975年,迎接一批特殊的日本客人
    1972年深秋,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从北京来到天台。他受国务院宗教局指派,调查国清寺的现状。翌日上午,县里一名姓陈的干部,陪同北京来客悄然来到国清寺。山门上没有寺匾,上了台阶,进了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空空如也。来到厨房后院,院角堆着农具。刚从田里做完农活的僧人,端着大碗喝茶,俨然是一群农民。
    翌年早春,国务院签发了第34号文件,批转《外交部、宗教局关于整修国清寺等问题的请示报告》。国清寺整修领导小组成立,整修全面展开。此时,距国清寺始建已经过去了1372年,距雍正十二年的重修,也已过去了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里,国清寺屡次修复。依山而建的殿宇,有五条轴线,而这五条轴线的殿宇,有回廊相通。殿宇之间,古树簇拥,一步一景。
    1973年8月的一天,县里的干部带足粮票,乘上杭州至北京的火车,他们的使命是赴北京调运国清寺大殿里供奉的佛像。中国佛教协会一位姓黄的同志陪同他们。每日带着皮尺、粉笔,在北海文管处、故宫博物院、外贸文物仓库、雍和宫、广济寺、光化寺,为国清寺寻找佛像和法器。一共选了109件。
    冬去春来,隋梅枝干上长出翠叶,透出一股生机。北京运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十八罗汉像、韦驮像、青铜宝鼎、石狮都已安置完毕。迎塔楼里也安置了床铺。1975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国清寺外那一湾稻田,金灿灿。中午时分,县里的干部匆匆赶到国清寺。他们要迎接一批特殊的日本客人。
    下午,几辆面包车驰过了国清寺的寒拾亭,在丰干桥前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位身材消瘦、身着紫蓝色僧衫的老人。他就是日本天台宗第253世座主山田惠谛。随同的一位穿着中山装、身材修长的是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国清寺寺僧伫立在山门外,颌首合十,礼迎来访的日僧。只有13人的日本代表团,却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破冰之旅。山田惠谛一行,走进山门,穿过弥勒殿、雨花殿,上了台阶,眼前顿觉开阔,古柏古樟,苍翠挺拔。大雄宝殿就在眼前。日僧们合十跪拜。这一夜,迎塔楼中,灯火通明。国清寺寺僧与日本僧人初次相见,亲如一家。来到祖庭的日本僧人仿佛回到了老家。
    智者大师:寺若成,国即清
    当夕阳余晖在寺后的峰巅上渐渐收敛,国清寺便笼罩在渐渐浓厚的暮色里,此时的景象如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遥远的过去与咫尺的现在,似乎就是一瞬间的变幻。
    公元597年冬,晋王杨广又一次派人恳请智者大师赴金陵面授佛法。一个寒意袭人的早晨,智者大师回眸五峰环抱的坡地,就匆匆上路了。不想数日后,大师竟在不足百里的石城寺圆寂了。弥留之际,他托弟子给晋王杨广捎去一封信,还有一张建寺的草图,寄望杨广能成就这座寺院,以了却心愿。其实,早在二十年前,这座寺院就曾出现在智者大师的脑海里。
    距国清寺北二十公里的山涧,有一座天然石桥,人称“石梁”。石梁下瀑水汹涌,水声轰然,雾气冉升。智者大师微瞌双目,定神禅坐。暮霭中,风霜满面的定光禅师站在眼前。
    定光对智者大师说: “禅师若欲造寺,离此不远的五峰山脚,有一块皇太子基,舍以仰给。”
    智者大师问 :“如今草舍尚且困难,当与何时能造寺院?”
    定光答 :“今非其时,待国家统一,一定有贵人来相助造寺,寺若成,国即清。”
    智者大师呢喃道 :“寺若成,国即清。”
    ……
    显然,定光禅师言中的“贵人”就是晋王杨广。杨广,也就是隋炀帝,殊不知他还有一个法名叫“总持”,而法名的给予者就是智者大师。而称智顗为“智者大师”,最早也是出自杨广之口。
    智者大师,法名智顗,俗姓陈,字德安,公元538年生于荆州华容,18岁在果愿寺出家,一年后受具足戒,师从南岳慧思。后他来到金陵,居瓦官寺开讲法华经。38岁那年,来到天台山,建寺传法,并在华顶峰巅降服心魔。他在融合南北教义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人称“天台大师”,又尊为“东土释迦”。
    公元591年,智者大师来到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智者大师对杨广说 :“大王纡尊圣禁,可名总持”。杨广对智者大师说 :“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
    公元 598年,智者大师圆寂的第二年,杨广派司马王弘来天台山督造建寺。三年后,寺成。因为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数十年,创立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故寺名“天台寺”。那一年,是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那时的普陀山,还是一座荒芜沉寂的小岛。九华山也只是稀有人烟的山峰。而天台寺已是一座香火缭绕、梵音朗朗的大寺院了。
    “天台寺”的寺名只存在了四年。公元588年,隋统一中国,公元604年,晋王杨广登基,“隋炀帝”。他想到智者大师信中所说的“寺若成,国即清”的偈语,于是提笔御赐寺名“国清寺”。唐宰相李吉甫《十道图》中将国清寺列入域中“四绝”之一。
    鱼乐国池边有一座乾隆碑
    雍正十一年八月,雍正帝诏令重建国清寺,工部郎中刘厚长受命来天台山督造,历时两年竣工。雍正帝书匾“庄严净域”。当时的国清寺,“层檐列栋,金碧辉煌,顿还旧观,长存胜迹矣”。
    自公元598年建寺,国清寺数次得到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扶持。
    隋代(598年—605年),隋炀帝赐额,并赐物五百段。
    唐会昌年间(841年—846年),唐武宗下诏灭佛。国清寺也是殿毁僧散。唐大中五年,唐宣宗下诏重兴寺刹。住持清观与惟幻长途跋涉,赶到长安,为国清寺募捐大钟,请来藏经。唐宣宗诏柳公权书“大中国清之寺”额。柳公权当时官居“散骑常侍”。
    宋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赐黄金万两大修,诏改‘景德国清寺’,前后给赐甚多,合三朝御书数百卷,建‘御书阁’珍藏”。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3月,明神宗特差御马监太监党礼斋赐大藏经一部,赐饭僧内金千两,藏经阁内金千两,并建造藏经阁。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爰发帑金,易其旧而新之,仍命专官往董厥事,鸠工庀材”重修,历时两年。
    如今在鱼乐国的池边,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立于乾隆元年,称“乾隆御制国清寺碑”,俗称“乾隆碑”。 碑上的字迹有些斑驳。碑文记载着雍正重建国清寺的事。
    1988年,国清寺整修已经过去了15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大事,在“鱼乐国”东侧竖立了一块“重修国清寺碑”。
    倚靠在墙头上的隋梅,自章安大师栽下之时算起,已有 1400多年了。隆冬时分,枝干上便开满了花朵。花落后,长出翠叶。暮春时,青梅便在茂密的枝叶间探脑。面对生机勃勃、开花结果的梅树,人们很难想象它是一株生长了1400多年的古梅。古梅就如它所在寺院一般,不论是衰微还是兴盛,都不失一种从容和超然。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7-6-24 09: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
植物时间长了才能和建筑融为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