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山后10名队员几乎累瘫
头顶是止不住的阴雨;脚下是湿滑的乱石;前方有急流、毒蛇挡路;肩膀背着上百斤的伤者……艰难行军12小时后,昨天清晨6点多钟,一支以浙江省红十字(仙居)应急搜救队为主的救援队伍,从淡竹乡“魔鬼峡谷”折返,带着他们的救援目标回到安全地点。
用队长方浙的话说,“山地救援队成立多年来,大小数百战,这次行动是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一场硬仗——没有之一”。
天气恶劣,外地驴友玩极限被困“魔鬼峡谷”
“魔鬼峡谷”坐标在仙居县淡竹乡上井村,当地村民习惯称这地方为板坑,溪水在曲折迂回的岩石上淌下,多雨季节更是急泄成瀑,引来无数户外爱好者前来探险。由于此处景色越美脚下越险,但美景又诱惑着驴友冒险向前,因此近些年来,在驴友圈子里得了个“魔鬼峡谷”的诨名。
6月21日下午5点半,仙居警方接到报警,有数名宁波驴友被困“魔鬼峡谷”,其中一名驴友老郭(化名)在瀑降过程中身上多处受伤,已经失去行动能力,其他部分队友撤离到附近村庄,只剩下3名队友原地陪护。
方浙给记者科普了一番:所谓“瀑降”是种新兴极限运动,依靠绳索从瀑布顶端降下,过程中要有精准的判断力,还得承受巨大的水流冲击力,属于风险性比较高的户外运动了。
“一般有经验的驴友起码会选择天气条件好的时候去玩,像近日连续梅雨,溪流暴涨之下极有可能山洪暴发,这种恶劣条件下玩瀑降,驴友对自身安全并不负责。”方浙介绍说。
毒蛇多次挡道,山蚂蟥、马蜂不断来袭
当天下午,上井村汇集了几支救援队伍,6名仙居队员和4名永康队友在驴友带领下率先上山,包括当地派出所民警在内的后援力量在山下等待,随时增援。
驴友老郭被困的位置由四道瀑布组成,中间折了三道弯,称为三折瀑,老郭被困在第三道瀑布中间,正是欲上不得欲下不能的尴尬位置。
7点半左右,救援队从仙居城区出发赶到上井村,虽然山脚下离三折瀑只有5公里左右距离,但行进在这种崎岖岩壁间,走的每一小段路都是步步惊心。
当晚负责带队的张锦燕告诉记者:“沿路湿滑泥泞,山蚂蟥、马蜂不断袭扰,但队员最怕的还是挂在枝叶上、吐着信子冷不丁冒出来的毒蛇。”张锦燕说,从进发到收队这12个小时里,队员们一共用棍子挑开了5条毒蛇,包括“竹叶青”、五步蛇、“火赤练”等,但是防不胜防的山蚂蟥、马蜂还是在队员们脸上脖子上留下无数红肿的包包。
成功解救一名驴友,累倒10名救援队员
22日午夜0点50分左右,救援队终于和老郭汇合,山里空气湿冷,雨水落不停,当晚带队的张锦燕面临两难抉择。
是在原地等待天明下山,还是连夜冒雨返回?凭着多年来的救援经验,张锦燕认为虽然夜里冒雨返回有一定风险,但若原地等待则充满更多变数,山洪暴发或大量降雨都可能切断归路。
“走,下山!”作出决定后,队员陈飞第一个背起老郭,用扁带固定在身上,一寸一寸往下挪。伤员老郭43岁,130斤左右的体重,加上湿透的衣物和装备,大概150斤左右,10名队员轮流背负,只有在稍好的地段,担架才能派上用场。
因为溪流暴涨,不少需要涉溪而过的路段,水流直没胸口,救援队员架起滑索通过。拂晓时分,大部分队员体力透支,吴方伟、应福永两位队员摔倒受伤。直到指挥部组织了5名队员赶来增援,这才能继续前行。
上午6点10分,精疲力竭的救援队终于抵达山下。“说实在的,看到队员们浑身被泡得发白,像战场上退下的伤病,心里实在难受,希望驴友们认真对待每一次探险,毕竟你们的一次意外,需要他人承担数十倍的风险去补救。”方浙说。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