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崖石刻。
樊川书院遗址。
从黄岩北门广场跨过永宁江大桥,一直往北走约五六华里的路程,就到了北城翠屏山。山下东南面有个村叫杜家村,山下西北边有个村叫新宅村,这两个村曾出了几位名人,还有大儒朱熹在翠屏山樊川书院讲学,培养了一批人才。因此翠屏山无形中成了黄岩儒学文化的集聚地。
据《四库全书·雍正浙江通志》记载:翠屏山,“山如屏障,俗呼翠屏。”自西向东为翠屏、灵岩、六潭、紫霄4座山峰,统称翠屏山。南宋有3位大名人评述翠屏山。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说:“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说:“县直北山,爽气浮动,花柳之丽,雪月之胜,无不在江北。”南宋宰相杜范说:“山于江北者,浮岚耸秀,十里一碧,蔚为奇观。”
(一)
据考证与志书记载:杜氏一族三宰相。
唐朝,杜氏成为贵族,京兆万年成为他们世居之地。因这时出了一位大名人杜如晦(585—630),是帮助李世民打天下的唐朝开国元勋。《唐书》称他为京兆杜陵人,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是唐太宗的左右手,史称“房杜”名相中之杜相,也是杜氏家族中的第一位宰相。
杜氏第二位大人物,是唐朝大历史学家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历任岭南、淮南节度使,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贞元末期,升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永贞间王叔文改革时,充任度支盐铁等使,掌管国家财政命脉。他一生中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通典》200卷,这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各种典章制度的通史,是研究历史的最基本的工具书之一。这位大历史学家,最后被封为岐国公(公、侯、伯、子、男王爵位之首),是杜氏家族中的第二位宰相。杜佑的孙子,是唐诗中称为“小杜”的大诗人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太和年间中进士,曾任淮南地度使牛僧儒的幕僚,以后又历任监察御史、各州刺史、司勋外郎,最后以中书舍人致仕。他虽以济世之才自负,然其名不在官而在诗,给中国诗坛留下了不少老孺皆知的名篇。大家知道他有《樊川文集》传世,通称《樊川集》,其实他还精于谈兵,注过《孙子兵法》十三篇,只是很少人注意罢了。这是杜氏第三位大名人。
第三位宰相就是南宋时期的清献公杜范。他祖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北宋时迁往到翠屏山的杜家村。
杜氏后裔怎么会到浙江黄岩来呢?据《杜氏宗谱》称:“杜羔始迁,京兆避黄巢之乱(875—883),徙黄岩柏山之杜家岙。”这几句话至关重要,说明始迁祖名叫杜羔,从陕西京兆(西安)迁来,时间为唐末,原因为避黄巢之乱,始迁入地为黄岩柏山(今院桥秀岭柏岙),他们定居之后,将聚居地命名为杜家岙。《右丞杜范》一书称其祖籍“唐代襄阳”,把杜范当作杜甫(原襄阳,迁巩县,杜审言孙)后人。杜羔曾任唐延陵(今江苏丹徒)县令,虽不是宰相、名诗人,也是科举出身,以儒学传家,且有远见卓识,毅然举家南迁,是杜氏家族再创辉煌的中兴之士,对杜氏有杰出贡献。
那么,今天北城的杜家村是怎么来的呢?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杜垂象成为黄岩首中进士(台州各古志称“台州首中进士”),从柏山迁至北城翠屏山下,开辟了一个杜家村。所以杜垂象是杜家村杜氏的始迁祖。
杜家村杜氏世系大致是:杜垂象——杜明(建中)——杜谊——杜舜卿、杜揆(以上北宋)——杜椿——杜烨(南湖先生,又称杜煜)、杜知仁(方山先生)、杜××——杜然(友宣)——杜范、杜筠——杜浚、杜渊(范子)、杜浒(筠子)。其中一位右丞相:杜范;三位进士:杜垂象、杜烨、杜范。杜谊为孝子,载入《宋史·孝义传》。杜椿自号樊翁,举人。杜烨、杜知仁为朱熹门人,著名理学家。杜浒为文天祥臂膀,民族英雄。杜范之父杜然,字友宣,赠太师。二子因祖荫,杜浚任福建汀州知府,有政声,在任三月而亡;杜渊任太社令,终浙东提举,以正直著称。
杜范夫人为临海杜桥人黄氏,封一品节义夫人。元兵破黄岩进行大屠杀时,阖族逃迁临海小芝,后人遂居临海,故今北城杜家村、院桥柏山均无杜氏后裔。
(二)
在文化之邦,蜜橘之乡黄岩的历史上,也就是在明代中叶,在宋明理学不断衰落,清实学逐渐兴起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孕育出一位礼部尚书,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家住翠屏山北边新宅村的黄绾。黄绾的哲学思想,其主要功绩就是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创立了“艮止”心学。“艮止”心学既不同于宋明时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又不同于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是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心学学说,是明清时代智慧的结晶,时代精神的体现。因此,黄绾的哲学思想不但代表黄岩儒家思想的最高成就,而且在中华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岩副教授王大秋花了多年的心血,已为黄岩哲学思想研究与黄绾的《明道编》写出两本书籍并出版,对黄岩的哲学理论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三)
宋明时期,翠屏山是黄岩乃至台州的文化胜地。朱熹到翠屏山樊川书院讲学,“受业者几遍大江之南,而黄岩为独盛,宛然邹鲁之遗风”,黄岩得名“小邹鲁”。山麓杜家村杜范、杜谊、杜浒载入《宋史》,新宅村黄孔昭、黄绾载入《明史》。翠屏山还是明代哲学《哲学思研究》和《明道编》的著书之地。南宋樊川书院开创南湖学派,明代石龙书院在哲学史上是“深辨”之地。宋明两朝,翠屏山人物著作四十多部,被《四库全书》收录6部。自晚明之后,翠屏山人文逐渐衰落直至荒芜,被后人遗忘。
如今,翠屏山的人文遗址有南宋南湖学派创始人杜烨创办、朱熹讲学的樊川书院,明代黄绾创办的石龙书院,杜范少年时读书处灵岩洞,黄绾手书摩崖石刻六百八十多字,六潭山、二公亭遗址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清献堂、擘翠亭、灵翠路、灵岩寺和观音堂重建。翠屏山摩崖石刻群字数之多,省内少有。笔者认为黄岩可以挖掘儒学历史文化,翠屏山可建立一个儒历史文化公园,让人们游览瞻仰儒学历史文化,加快推动黄岩儒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黄岩的经济发展。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