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7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李白相隔20年重游天台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17 09: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唐朝天宝三年(744),李白寻访司马承祯遗迹时写下草书《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图

司马承祯图

李白

    周琦
    三十年前,我与洪显周先生合撰《李白游天台山考》,考证出李白曾于开元十五年(727)、天宝六年(747)两游天台山,考证成果得到中国李白学会认可,编入《李白大辞典》。
    当时虽知唐代天台高道司马承祯与李白有知遇之缘,但对李白《上阳台帖》并无研究。近日偶查史料,得知此帖是李白于天宝三年(744)三月相邀杜甫、高适同等结伴登游王屋山华盖峰阳台观,寻访司马承祯遗迹时所作。于是,觉得有必要追溯李白与司马承祯的道教情缘。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是承师辈夙愿
    司马承祯作为陶弘景四传弟子,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年二十一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遍游天下名山,约天授年间(690—692)隐居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闻其名,频诏累征不起(《续仙传》卷下)。后于圣历二年(699)奉诏入京,武则天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峤饯于洛桥之东(《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司马承祯归天台途中顺访出道之地嵩山,为其师潘师正书《书潘尊师碑碣》。长安三年(703)并居于天台华峰灵墟(《素琴传》)。此后,睿宗、玄宗二朝,分别于景云二年(711)、开元九年(721)、十年(722)、十二年(724)、十五年(727)四次从天台赴京面圣,应对治身治国之道。其间曾分往南岳衡山、句容茅山、济源王屋山等地。创建了天台桐柏观、王屋山阳台观,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首次明确了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洞天福地的划分。其中十大洞天,台州委羽山洞、赤城山玉京洞、括苍洞就占了三分之一。另外,司马承祯的绝大多数著作也是在天台山完成的。如《天隐子》、《坐忘论》、《天地宫府图》、《服气精义论》、《素琴传》等名篇均在天台山完成,
    司马承祯从天授年间(690—692)隐居天台,到开元十五年(727)离开天台居于王屋山三十余年的文化结晶,这也是天台山对中国道教文化的重大贡献!
    李白与司马承祯的道教情缘
    李白自幼在唐代举国崇信道教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也信奉道教。司马承祯自开元十二年(724)奉诏入京面圣玄宗后,因厌倦都市嚣喧,鄙视利禄,坚辞请回浙江天台山。
    开元十三年(725),司马承祯出游南岳衡山路过江陵,恰与李白相遇。李白闻讯专程拜访司马承祯,李白呈上自己诗文请其批阅。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已十分欣赏,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初出茅庐的李白得到名闻天下道教宗师赞誉十分兴奋,当即写就《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序云:“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赋中写道:“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网;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扬。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作。江陵邂逅对李白影响很大的是坚定了对道教的信念:“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表示要跟随司马承祯神游八极,从此两人遂成忘年交。此后李白在《秋下荆门》诗中表达了对天台剡中风光的无限思念和渴望:“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开元十五年(727)的夏,李白从广陵(今扬州)乘舟沿京杭运河南下,渡过钱塘江到会稽(今绍兴),又沿曹娥江溯流而上,来到剡中登天台。他在《别储邕之剡中》诗中描写了这次旅行,“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然后又从剡中出发前往天台山,在秋高气爽的佳季,登上华顶峰,作《天台晓望》:“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涛尚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天倪,好道心不歇。攀条摘朱实,服药炼真骨。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同期之作还有《早望海霞边》诗:“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上述诗篇,均是“东涉溟海”的寻仙之作。
    同游王屋书《上阳台帖》
    李白与司马承祯江陵别后,再未缘面。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第四次召司马承祯从天台入京都问道,深感天台山路途遥远不便,命其在济源王屋山建阳台观,让其住持修炼,并让胞妹玉真公主跟随司马承祯学道。
    开元十五年(727)亦是李白首次入剡中、上天台、登华顶作《天台晓望》诗的那一年,因司马承祯是年应玄宗第四次征召入京,故未能与李白“擦肩而过”,未在天台相遇。李白正是因道教情缘结识了司马承祯,也结识了玉真公主。由于玉真公主的推荐,天宝元年(742),玄宗下诏令李白“供奉翰林”,谁知唐玄宗仅是“供奉翰林”,并未咨询政要,这使李白大失所望。再加上傲视权贵的性格,天宝三年(744)终于“赐金还山”。
    是年(744)三月,李白和杜甫、高适结伴登游王屋山阳台观。此时,司马承祯已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在王屋山仙逝。面对司马承祯在阳台观所作的长九十五尺、高十六尺巨幅山水壁画,李白睹画思人,触景生情,联想道教情缘,感慨万千,遂挥毫写下重笔浓墨的《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白落款“十八日”,是三月十八日,而司马承祯忌辰正是六月十八日。追忆之情,力透纸背。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史料载,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曾于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因而《上阳台帖》是李白与司马承祯道教情缘的结晶。
    李白《上阳台帖》今藏故宫博物院
    其实司马承祯与天台山、王屋山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王屋山是唐代上清天台派最大的分道场。据新编《王屋山志·大事记》载:早在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司马承祯首次进京赴召时,因司马承祯是上清天台派创始人,即命结庐于王屋山中岩台,称中岩道士,创建紫微宫。景云二年(711),唐睿宗召司马承祯入京问道,又命暂住王屋山天坛上方院。开元十二年(724)玄宗第三次召司马承祯赴京,又命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开建阳台观。开元十五年(727),阳台观建成,玄宗御书“寥阳殿”榜。司马承祯每次赴京后,都在王屋山小住,然后返回天台山。司马承祯在王屋山修道,使王屋山成为唐代上清天台派在北方的最大道场,对宋元王屋山道教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其中“水长、物象”四字脱落,斑驳、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现在释文根据清乾隆皇帝四十一年(1776年)写的跋文得来。《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捷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最早记载李白《上阳台帖》是宋徽宗,李白《上阳台帖》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
    下有宋徽宗题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名)也。”此跋在《石渠宝笈·初篇》中也有记载。引首清前乾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彝斋”、天台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宋赵孟坚是南宋末最著名的收藏家之一,李白《上阳台帖》经宋徽宗题跋后,经辗转被赵孟坚收藏,故有宋赵孟坚“子固”、“彝斋”钤印。上海博物馆藏有赵孟坚《送上马娇图与贾秋壑》书法条幅,说明两人关系甚密。后李白《上阳台帖》又为南宋权相天台贾似道收藏。估计应是赵孟坚所赠。故《上阳台帖》有贾似道“秋壑图书”钤印。清代又被乾隆收藏大内,上乾隆题跋钤印。至民国时为张伯驹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出于对毛主席的敬仰,将《上阳台帖》献给毛主席。1958年,毛主席又将《上阳台帖》转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7-6-17 10: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
天台这地方宗教太厉害,就算风景再好也实在讨厌,秃驴就盯着百姓的几个子,牛鼻子就盯着公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6-17 19: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这个不是宗教,是打着宗教的外衣骗钱,秃驴不是真和尚,天台应整下这些,净我大台州天下第一佛教圣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6-18 13: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
现在为了发展旅游什么东西都能往自己身上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