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照顾村中老人,村里建起居家养老中心
老人们中午在祠堂享用“孝心餐”。
在不少乡镇,老人是留在农村生活的“主力军”,年轻人外出务工或经商,村中老人谁来照料也就成了难题。近日,临海小芝镇罗上宅村成立了临海市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居家养老中心,老人们平日里在村祠堂,生活上就有人搭把手帮个忙,而80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还可以在祠堂吃个“孝心餐”。
近日,记者赶到临海小芝镇罗上宅村,虽然村名带个“罗”字,实际上“何”才是村中族姓,村祠堂也叫何氏宗祠。祠堂看起来肃穆气派,宗祠、茶廊、戏台等区域由内而外分布,三五老大爷围坐一起闲下象棋,茶廊的电视机里,央视11频道播着越剧,几名老人眯着眼,懒洋洋听得入迷。
与别处不同的是,宗祠偏房门楣上还有“军械库”等字样,说到这些字的来由,村支书何昌喜笑道,那是前几年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在临海取景时,何氏宗祠作为拍摄场地所画的。
罗上宅村是个历史古村,而村中老人也占了不少比例。记者了解到,在1800多村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四分之一,有450多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76人。而这些高龄老人中,许多老人的子女务工在外,生活起居基本要自食其力。
“在此前,一些老人住在外面的养老院,但年纪大了,老人们还是中意回到村里生活,也希望为子女减轻些负担。”何昌喜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在小芝镇政府支持下,村里在何氏宗祠办起了居家养老中心。
村民轮流当志愿者,买菜烧饭照顾老人
上午10点半左右,原本在下棋、打牌、看电视的老人便主动围坐在东侧围廊的大圆桌边,各自聊聊家常。
在祠堂偏房,几名穿着红色志愿者背心的妇女正忙着将包好的扁食下锅,扁食是当天的午餐。“我们村里的妇女轮着来这里当志愿者,党员干部带头,给老人们买菜做饭。”村民何申建笑着告诉记者,有人带头就有人响应,毕竟一个村里,大家都沾亲带故,谁家都有老人。
热腾腾的扁食上桌,老人们各自端一碗,边聊边吃起来。腿边靠着拐杖的何素花老人今年88岁,老伴过世已有14个年头,7个女儿均已出嫁,2个儿子在村里务农,老人不愿意麻烦子女,平日里手脚还算灵便,都是自己烧饭。
虽然何素花阿婆“自诩”吃得还好,边上的老人就笑着给她揭了底,“她呀,一碗咸菜吃整日,啥也舍不得吃。”
聚在祠堂吃饭,各自说说家长里短,老人们显得心情都不差,一人碗里12个扁食,不少老人吃完还能再盛几个。
何申建说,老人一起照顾,实际上每天轮到做义工的妇女也不多,为村里人省了不少心,也省了不少力。遇到一些年纪大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就由志愿者送吃的上门。
小芝镇分管民政干部金海龙告诉记者,罗上宅村的居家养老中心开始运转后,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好评和支持,目前的经费主要来自村集体资金和乡贤捐助,接下来镇里也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让该机构健康运转下去。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