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来自于先秦的夏至节,至汉朝立为全国性节日。东汉之后,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主角,习俗内容也丰富起来,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图为周仲强老师在千禧读书会上作精彩解读。
6月4日晚,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周仲强先生做客千禧读书会,为书友讲述端午节的多种起源及蕴含的文化意义。现将精彩内容摘录如下。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别称,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夏节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关于端午的起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历史人物纪念”说。此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的屈原纪念说,认为端午节是楚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是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广、最为百姓接受的一种说法。在江浙一带,许多人则认为端午节是因纪念忠良伍子胥和孝女曹娥而来。另外,全国各地还有纪念介子推、东汉苍梧太守陈临等历史人物的诸多说法。
这些“人物纪念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喜剧性的人物很少被人记住,真正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都是悲剧性的人物。比如文学史上有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窦娥,《窦娥冤》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个悲剧。因为只有悲剧的力量才最震撼人心。
都是悲剧性人物,最后为什么只有“屈原说”流传下来?因为只有屈原的人物形象最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的“主流价值观”。屈原身上那种忠君爱国、勤政爱民、矢志不渝、宁死不屈的品质是儒家文化的最核心的东西,而儒家文化自西汉起被立为官方主流文化,从此长盛不衰。其他的伍子胥也好,介子推也好,他们的价值都不能上升到这种程度,所以他们流传不久远。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这个观点。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有“不举五月子”之俗,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都有相关记载。古人为除瘟、驱邪、求吉祥,在这日举行相关的文化活动,从而形成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但是,从历史上看,端午节的真正来历应该来自于先秦的夏至节。根据古代历法对四季的划分,夏至是夏天过了一半。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夏至节气大致在农历五月中旬。后来随着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日与“端午”分离,但是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宋代《北堂书钞》里面讲到:“俗重五日,与夏至通。仲夏端午,菹龟角黍。”《艺文类聚》卷四也引录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五月初五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这个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后来杜佑《通典》中讲到夏至日若连端午日,夏至与端午的祈禳活动也就合为一体。
由此可见,端午节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到了汉代,朝廷推广,才使端午节成为全国性重大节日。东汉后期端午节又和屈原联系在了一起。历经汉魏至唐代,屈原最终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和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到如今,全国各地过端午的习俗不尽相同。作为端午节主食的粽子,南北的吃法存在差异,南方喜食咸粽,而北方喜食甜粽,但是,我们台州人也喜食甜粽。除了全国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那天喝雄黄酒,湖南常德、张家界等地还吃糍粑,江汉平原一带吃黄鳝,山东、江西等地吃茶叶蛋,河北地区吃印有五种毒物花纹的五毒饼等。长江黄河以南人们包粽子都用竹叶,而北方地区多用芦叶。
就连在我们台州内,南北边过端午的端午习俗也存在着差异。北边的临海、仙居、天台等地,端午节是吃粽子为主,而南边的椒江、路桥、黄岩和温岭过端午节不可缺食饼筒,温岭还有人吃麦饼。除了必吃的主食外,台州人过端午,还要拾掇出一桌“五黄”。这“五黄”分别是黄鱼、黄鳝、咸鸭蛋、黄瓜、雄黄酒。中午时分,百姓在家中门窗还会插上菖蒲辟邪。此外,端午节里,台州人还会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踝或颈间系上五色丝线,谓之长命线,用以避邪,也会给孩子戴上香囊,驱赶蚊虫。
端午节作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全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还有很多宝贵的传统节日,没有被重视保护起来。我国年轻人越来越趋向于过西方的情人节,自己的七夕节少有人问津,长此以往,七夕节有可能在我们生活中消失。
相比,近边的韩国很注重节日传统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节日来增强韩国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韩国还跟我们抢注传统节日和文化名人,他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祭、中医药,研究论证孔子、西施、李白等历史名人是韩国人。
蕴含民族记忆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应该珍惜和继承,保护和发扬。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