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5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澄江这个文化礼堂不简单!满屋的越剧文化承载着村民的回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29 09: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以前就听说过其他很多村都建了文化礼堂,觉得很不错,要是我们村里也能建一个多好啊,没想到现在真的建好了。”胡才德是澄江街道仪江村的老人,也是一位退休教师,在这次仪江村文化礼堂的建立过程中,他出了不少力,其中用到的文字资料基本上是他整理的。看到如今自己村里也有了文化礼堂,村民们都觉得很满足。



仪江村文化礼堂充分利用了新建的村大楼,挖掘了村庄的历史文化,承载了村民们的悠悠乡愁,提供了村民们的活动场所,成为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改善生活

“我们村以前连办公大楼都没有,只能借用老爷殿当办公室。”回忆往昔,仪江村党支部书记吴越不禁感慨。直到2015年,村里的大楼终于建好了。新建好的大楼就像一张白纸,还未涂上一丝色彩。如何利用这幢“姗姗来迟”的大楼为村民们服务成了村干部们思索的问题。

“当时村里一个活动场所都没,但是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有强烈的需求,大家都想有一个活动场所,于是就想到了建文化礼堂。”吴越告诉记者。



接到村里的申请后,澄江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摸底,觉得仪江村不仅硬件好,环境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符合建文化礼堂的要求。“在这之前,这个区域的仪江、星江、江田三村没有一个文化礼堂,仪江村建文化礼堂也很有必要。”澄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茵说,此外,村里还得有可以为文化礼堂整理资料的人,因是土生土长,比较熟悉村里情况的,整理起来方便,建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仪江村文化礼堂于去年3月份开始动工,当年11月完工。潮溪大舞台、潮溪讲堂、潮溪礼堂、党建室、春泥乐园、书吧、仪江剧团展厅……该文化礼堂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在这幢大楼前有一条河,以前叫潮溪河。” 仪江村村委会主任张茂康告诉记者,也因为这条河,文化礼堂的舞台、讲堂、礼堂都以“潮溪”命名。



有了文化礼堂以后,村里办公也有了好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党建室,成了党员们的家,也是党员们为村民服务的平台。“村民代表大会、村干部会议等小型会议就放在潮溪讲堂里开,大型的就放在潮溪礼堂里。”吴越说。

虽然文化礼堂建立没多久,但是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去年11月举办的文艺演出,1月3日举办的新年晚会,元宵节时的包汤圆活动等等都吸引了无数村民,赢得大家好评。“平时,村民们有空就在书吧里看看书,也有在这跳排舞唱歌的,形式多样。” 文化礼堂管理员孙正珠告诉记者。


先贤往事影响村民

还未走进仪江村文化礼堂时,记者就看到路边的大理石上画着一幅形象生动的画,十个左右身穿古代服饰的人出现在画中,有互相行礼问好的,有射箭的,有驾着马车的。左边一个男子拎起一块重石,上书“石制”“头号三百斤”,右边那男子则在舞枪,边上写着“胡邦藩”三个大字,再边上写有“光绪元年恩科武举人”。



顺着这条线看下去,在文化礼堂外围的另外一块大理石上,画有一些健身的图案,上面写着“强身健体  品质生活”和《健康三字经》。

“这些都是根据胡邦藩延伸开的。”胡才德告诉记者,胡邦藩是村里的武举人,村里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家谱里也有说到他。他是村里的骄傲,影响着很多村民,大家都觉得强身健体很重要。如今,文化礼堂里还存有一块当年胡邦藩练武时用的360斤的石墩。



以前,村里习武的人很多,几十年前,还请了两位师傅,组织了四十多个人分两班习武。“后来因为上班干活忙,习武的人渐渐少了,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坚持练习,还有人在家自己研究的。”张茂康说。

在文化礼堂里,还放着很多健身器材,村民们闲时都很喜欢来此健身运动,或者跳跳排舞。“以前想健身、跳排舞都没有场地,聚也聚不起来,文化礼堂一建立,每到傍晚就很热闹。”孙正珠告诉记者。



“很多先贤故事都影响着我们村民。”张茂康说,除了胡邦藩,村里还有一位先贤叫胡雄。绍兴元年,金兵入侵,身为驻防边疆的武官,胡雄带领将士们拼死抵抗,后以身殉国,战死在疆场。后来,朝廷追认他为兵部侍郎。



在文化礼堂的文化长廊上,记者还看到了仪江村的村庄历史、姓氏源流、古迹、先贤故事等。“这些都是胡才德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点一滴挖掘出来的。”杨茵告诉记者,他花了很多时间,白天去走访询问一些老人家,晚上整理,才有了如今的文化长廊。


越剧文化承载乡愁

“邑城之西,一方沃土……”走进文化礼堂,一眼就看到了墙上的《仪江赋》。这首赋也是胡才德根据仪江的历史作的,简要地描述了仪江村村庄概况。



在潮溪讲堂边上的展厅里,两件戏服挂在墙上,特别吸引人。“我们村里以前有一个越剧团,就叫仪江越剧团,建于1954年,基本上都是我们村里人。”胡才德说,村里很多户人家家里都有人曾是剧团的一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越剧团的人员年迈,无法再从事演艺工作,年轻人接不上,只好解散,越剧团成了村里人的回忆。



“建文化礼堂时,大家都在想建什么主题好,也想过其他主题,但是有些主题不管放在哪个文化礼堂都可以套,没有自己村庄的特色,最后都被一一否决了。”胡才德告诉记者,到新界村文化礼堂参观时,他看到它们的渡船文化,想到了仪江以前有个橘厂,本想以此做主题,却遇上最后一个当事人去世,要想还原加工过程难度太大,又没有老照片和老物件,只好放弃。几番周折,最终想到了越剧文化。

在这个小小的展厅里,放满了昔日越剧团的物件,有头饰、刀枪、衣服、鞋子、锦旗等等。“这些都是从村民们家里收集来的,听说可以陈列在文化礼堂里,他们都很热情地拿了出来。”胡才德说。墙上,还挂着许多以前的剧照,都是仪江越剧团的印记。



“这个越剧团以前很辉煌,剧团成员有三四十人,被邀请到各地表演,还有过很多荣誉。”胡才德指着墙上挂着的锦旗告诉记者。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展厅,这里却有一个小型的舞台,上书“仪江越剧团”。这既是模拟了越剧团的舞台,又是村民们娱乐的舞台。“平日里,村民们常常来这里唱歌唱戏。”孙正珠告诉记者,大活动有潮溪大舞台,小娱乐有小舞台,各有千秋。



文化礼堂里,处处透露着越剧的气息。在三楼的楼梯口,一张大脸谱气势十足。位于三楼的潮溪礼堂里,墙上、柱子上挂着十二张不同的戏曲照片,上面分别写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戏曲文化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

“仪江村文化礼堂充分挖掘了本村的历史文化,也让村民们知道原来自己所在的村庄有这么多历史故事。”杨茵说,“今后,我们也会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让它真正成为村庄的名片,文化的地标,精神的家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