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530|回复: 1

[图说黄岩] 拗绿豆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
    在黄岩宁溪南部,紧邻半岭溪的地方,有个不足200户的村庄,叫大地村。平日里,大地村安闲平静,鲜有游客走动。入冬之后,这里会有另一番光景。
    你若拣一个天气好的日子入村,一眼就能看到村道两旁的绿豆面,一直延伸到村的那一头。
    入冬做绿豆面的风俗,在当地由来已久。
    每年立冬之后,人们陆续把收成的番薯磨成粉、晒干,一直到小雪时节,制作番薯粉才告一段落。
    紧接着,家家户户就开始“拗”绿豆面了。用“拗”字,可能和以前的制作工艺有关——以前做绿豆面,将番薯粉揉成的面团放置在一个底部有很多小孔的铁皮桶里,用榔头力量均匀地敲击面团,从铁底小孔漏出,形成一根根绿豆面。
    以前,农村的孩子们总盼着大人拗绿豆面的那一天。他们知道,绿豆面拗好之后,总会剩下一些绿豆面碎,大人们会当场烧给他们吃。放点冬笋、香菇,甚至割一点预备过年吃的咸肉。
    大地村的陈维明就是吃着这样的绿豆面长大的。到了十七八岁,他也学会了拗绿豆面,成为个中好手。入冬时节,他不仅给自己家里拗,也跟着老师傅帮别人拗绿豆面赚钱。生意好的时候,出去一趟能赚上八九十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大收入了。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农村兴起外出打工、做生意的热潮。人们离开了家乡,过年也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走。年味淡了,拗绿豆面的人也少了。
    陈维明也加入了外出队伍。2003年,他在宁波一带,碰到一个苏北人,二人聊起来,说到苏北盛产番薯粉。陈维明心里一动,想起最近几年很少吃到家乡的绿豆面了。童年的美味在心头翻动,他决定,回家乡做绿豆面加工。
    那一年,陈维明正好40岁。他回到大地村,买来机器设备,踏踏实实搞起绿豆面加工。
    一开始,他的加工点只有三个人:他负责和面,一个伙计负责剪面,妻子负责挂面。不出几年,生意好了起来。周围的村民们发现了这一点,也跟着做起绿豆面加工。渐渐地,大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豆面加工村,家家户户年前拗绿豆面的传统也回来了。
    加工时,陈维明在凌晨就起床了,先用温水拌匀一盆番薯粉,然后把水烧开,将拌好的番薯粉倒进大锅使劲搅拌,直到白色的番薯粉变成了深绿色带半透明的糊。这就是当地俗称的“番薯粉糊”,又叫“山粉糊”,只是更稠一些。
    接下来,他再将几十斤番薯粉倒入搅拌机,舀上一些刚做好的糊,开启马达搅动。一边搅动一边加温水,几分钟后,生的番薯粉在温水和糊的作用下,逐渐黏稠结团。这个时候,就要看加工师傅的经验和技术了。将番薯粉打到手感柔顺、色泽光亮的程度,就可以上“拗”罐。说是“拗”罐,其实已经不需要人力手工来“拗”,只需用一台电动摇摆搅拌的机器,一边在罐子内部轻轻搅拌,一边摆动罐子,就可以将面团从罐底的诸多小孔里“晃”出,一直垂到下面烧着水的大锅里。
    一条条垂下来的绿豆面粉一进热锅,就成了绿豆面。这时,需要有人从锅里把绿豆面挑出来,浸入冷水,绿豆面就不会断了。上面的罐子一直漏,下面的绿豆面不断成型,长则连绵十几二十米。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将冷却的绿豆面一大圈一大圈地绕在钩子上,并将圈子的下端剪开,就成了我们日常见到的、长约半米的一挂挂的模样。
    绿豆面剪好之后,再从架子上取下来,挂到长竹竿上。挂满一根竹竿,就放到背阳的房间里晾干定型。等到第二天,再拿到太阳下晒成成品。
    陈维明说,这几年,前来拗绿豆面的人越来越多,碰到天气好的时候,加工点要一直忙到半夜二三点。人们都说,手工绿豆面既绿色健康、又原料纯正,味道好,百吃不厌。

来源:台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省台州市
{:01:}{: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