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5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黄岩翻簧竹雕的美,谁来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14 09: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读书会临近尾声,周建灿(左三)和书友仍在热烈探讨黄岩翻簧竹雕艺术。

    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周建灿,任教于黄岩中学。
    2011年,周建灿师从罗启松先生,开始学习黄岩翻簧竹雕艺术。罗启松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指导下,周建灿对黄岩翻簧竹雕的发展历史、工艺流程及各种雕刻技法作了较系统地学习与研究。2013年,周建灿与罗启松先生合编《翻簧竹雕艺术》校本教材,并在黄岩中学开设黄岩翻簧竹雕选修课程,2014年该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校本选修课程。
    7月2日晚,周建灿做客千禧读书会,与书友赏析黄岩翻簧竹雕艺术。
    翻簧,亦称“贴簧”“反簧”“竹黄”和“文竹”。这里的“簧”,指毛竹锯成竹筒再去节去青后,剩下的竹簧部分。竹簧经过煮、晒、压平等程序,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竹片上,再经磨光,最后才可在上面雕刻,最终成翻簧竹雕。
    作为台州最典型的一大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发展脉络清晰,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经典范例。
    渊源
    从现有资料查考,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翻簧竹雕最早制作产地之一,其发端于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清光绪年间(一说为同治年间)。
    清道光八年(1828),黄岩人方絜雕刻有贴簧小插屏《老子骑牛图》,此件作品收录在1941年上海李锡卿的珂罗版印本《嚼雪庐自玩竹刻》一书中,可视作黄岩翻簧竹雕的滥觞。
    方絜精于雕刻竹简,器形以臂搁为多见,也有扇骨、笔筒、笔屏等。他的竹雕作品“文气”十足,备受江浙文人雅士欢迎,被称为“方竹”“无上逸品”。
    而真正让黄岩翻簧竹雕面向大众规模化生产的是民间竹刻艺人陈夔典(字尧臣),他专制翻簧工艺品,并以此成名。清光绪年间,他与东山蔡阳村(今属椒江)篾匠春师傅合作,用竹簧以胶漆粘于板上,在竹簧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他们把翻簧竹雕产业化,所售产品既有文人范十足的文房用具,也有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以富贵寿考、历史故事为题的实用、陈设之器,包括翻簧扇、首饰盒、图章盒、烟盒等。
    于是黄岩翻簧竹雕,从起初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渐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黄岩翻簧竹雕商业化,黄岩城关相继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尧臣父子经营的“师竹馆”,另一家是“郑益昌”。
    以此为依托,台州翻簧竹雕名家辈出,除陈尧臣外,还有陈源、王勋、茅庆霖、陈岳等。陈尧臣作品《史湘云醉卧芍药图》入藏浙江博物馆;陈源有作品分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王勋成为浙江省城第一手艺传习所成员。
    时至民国,黄岩翻簧竹雕已经闻名全国——1929年,陈尧臣、陈珊莲父子的翻簧作品获“国货展览会”特等奖,得“友梅”两字奖赏;同年6月,黄岩翻簧竹雕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和银盾一枚;1933年,黄岩翻簧竹雕在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再次荣获特等奖。
    两度兴衰
    上世纪40年代末,国民经济陷入困境,黄岩翻簧竹雕也因销路不旺由盛而衰,“郑益昌”几经波折后倒闭,陈家“师竹馆”勉强维持。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的黄岩翻簧竹雕,在政府的扶持下,生产得以恢复。1955年,黄岩翻簧刻字社正式成立(后发展为黄岩翻簧厂),其班底就是原来的“师竹馆”人员。
    20世纪60年代,黄岩翻簧迎来一个短暂的辉煌。1964年,郭沫若与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先后到黄岩翻簧厂考察。1979年,黄岩翻簧厂成立创新设计组,产品从原来的20多个品种发展到230多个品种,翻簧艺术品成批生产出口。
    当时代表人物有陈方俊。他在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继承发扬翻簧艺术,把单一的线刻,发展为线刻彩绘和立体浮雕。但因那个年代崇尚集体主义,不突显个人,陈方俊的作品鲜有落款。
    改革开放后,西方木制品玩具传入中国,它们生产快、数量多、价格低,市场销量旺。对比之下,黄岩翻簧工艺难度大,经济效益不及木质玩具。
    1982年,黄岩翻簧厂应市场经济需求,全面转产木质礼品,原本从事翻簧竹雕的技术员们也都去设计木质玩具。
    黄岩翻簧竹雕走向没落。
    重振
    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黄岩翻簧竹雕再度迎来春天。2006年5月,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罗启松和顾启望成为该馆重要的两位翻簧竹雕艺术家。2007年,翻簧竹雕先后被列入黄岩区、台州市和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黄岩启松翻簧研究所所长罗启松先生为振兴翻簧工艺作出了不懈努力。他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1957年,他考入黄岩翻簧厂,拜于陈方俊门下,逐渐掌握了雕刻、造型等技艺,后成为厂里的骨干。
    1995年退休后,罗启松全身心投入到黄岩翻簧保护、继承和发扬工作中。1997年,他成立了“黄岩启松翻簧研究所”。他所雕作品于1999年荣获“浙江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2000年至2003年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银奖,2005年又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雕刻技法传承与创新
    竹雕可分阴刻、阳刻,或两者兼而有之。将线条、笔画凹陷于竹簧面之下者为“阴刻”;反之,将图纹四周竹簧铲去,使图纹凸显者为“阳刻”。
    一百多年来,翻簧竹雕从传统的单色线雕、陷地浅刻,发展出线雕着色、浅浮雕、电烙烫画等手法。它运用传统的单线阴刻技法,以阴线浅刻为主,也有薄浮雕的,传世作品所体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愈加分明。
    被视为黄岩翻簧竹雕滥觞的方絜作品《老子骑牛图》,采用的就是“陷地浅刻”技法,是台州竹雕艺人竹雕技法的范本。
    陈尧臣完善了黄岩翻簧制作与雕刻技艺。后经王勋、郑松泉等人继承,传至陈方俊。陈方俊又进行创新,发展出阳文薄浮雕,还为作品填色。陈方俊徒弟罗启松进一步丰富完善翻簧的表现手法,如翻簧浮雕山水便是其所创技法。
    因此,无论样式器型,或雕刻技法,黄岩翻簧竹雕始终在继承中发展。
    如果把各个时期的代表匠人的作品集合起来,我认为,方絜作品最具文人意味;陈尧臣山水作品偏海派风格,比较粗糙;陈方俊山水画作品在构图方面较程式化;罗启松则是现代黄岩翻簧竹雕技法集大成者,因为他有绘画基础,在构图时多有借鉴西方绘画技巧,所以作品形象更科学。
    思考
    “黄岩翻簧竹雕”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被称为“浙江三大雕刻”。值得注意的是,后两者已经实现产业化,黄岩翻簧竹雕却遭遇“瓶颈”。
    这其中原因,我认为,一是黄岩翻簧竹雕因工艺工序繁复,用工成本高,故逐渐丧失竞争力。完成一件黄岩翻簧竹雕作品涉及的工序有劈簧、造型、雕刻、美观处理等。尤其“劈簧”这道工序,包括伐竹、去节去青、刨匀、开缝、蒸煮、压平、晾(凉)干等步骤,最终的竹簧面只留厚度仅0.5毫米。一个毛坯笔筒翻簧竹雕,其成本价就要300-500元,加上雕工和后期处理,总成本更高。
    另外一个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黄岩翻簧厂过快转产木质礼品,破坏了该厂完善的翻簧竹雕生产机制,导致翻簧竹雕生产设备被废弃、从业人员转业,以及传世精品、样品大量流失,给翻簧的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巨大困难。
    黄岩翻簧竹雕是中国竹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台州最典型的文化遗产之一。黄岩翻簧竹雕面向市场推广,形成一条可持续的产业链,是挽救、改变其命运的可行途径。我们正朝这方面努力。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7-7-15 13:15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要大力支持黄岩的这一特色工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7-15 13: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说了这么多,竹雕图片一张都没,说个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