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溪书院的图书室。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九溪书院。
抗战时期,茅畲小学是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所在地,黄岩县委在这里领导全县中共党员及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及抗日统战工作,茅畲小学因此成为当时黄岩革命的中心。
而今,改称“茅畲逸夫小学”的学校里,琅琅书声犹在,一旁建有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以茅畲逸夫小学和纪念馆所在地为主要范围,当地政府重建“九溪书院”。
从书院到小学
在九溪书院院长、茅畲逸夫小学副校长徐华霖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
据介绍,九溪书院始建于元代,原址位于茅畲大夫庙之西的文昌阁。创始人为元代名儒牟楷,茅畲人,一生研究程朱理学,学识渊博,笔耕颇勤,著有《九经辩义》《建正辩》《管仲子纠论》《议桐叶封弟》《舜不告娶疑》《河图洛书总说》等。
明正德年间,书院倾圮,嘉靖丙辰年(1556)县令汪汝达拨款修理。清乾隆十一年(1746),在现址重建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曾更名“启秀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牟氏族人牟朏生等据“奏定学堂章程”改九溪书院为“励志学堂”,书院改为学校办学体制。民国十五年(1926)牟朏生出资修理校舍,改称“励志完小”。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称“黄岩县立茅畲小学”,即黄岩第六区茅畲小学。
“1934年秋,林泗斋担任茅畲小学校长,带来一批优秀的青年老师,有书法家陈叔亮、上海新儿童报特约编辑金匡鉴、革命者陈庭槐等。任教期间,林泗斋发动老师创编新教材,并捐出工资买书、笔、纸,到各村创办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徐华霖介绍,因为抗战时期茅畲小学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学校也被誉为“红色茅小”。
1949年后,一直称“茅畲中心小学”。1998年,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邵逸夫先生出资,在原址的四合院旁修建新的教学楼,学校更名为“茅畲逸夫学校”,后初中并入灵石中学。2016年后,称“茅畲逸夫小学”。
打造儿童之家
近年来,茅畲乡依托对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的保护利用,同时对茅畲乡文化站各项功能进行整合与拓展,重建“九溪书院”。
重建后的书院,总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内设讲堂2个、多功能厅1个,可开展学习培训和室内小型活动。另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展厅等,图书室目前有藏书一万余册,与黄岩区图书馆联网,全部对外开放。
“茅畲乡留守儿童数量较大。我们学校有227名学生,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徐华霖告诉记者,重建九溪书院的目的之一,是为留守儿童们打造“第二个家”。“这间书院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打破孤独、重拾陪伴的场所。”他说。
以九溪书院为阵地,每周日,黄岩区青年企业家协会邀请教师免费给留守儿童开设美术培训和小主持人培训,开设“青课堂”,开展学生经典诗词诵读、反邪教教育、国防教育等。
“借着传统佳节等契机,我们也会开展一些活动,如端午文化活动、全民读书活动等。暑期,还有大学生支教、‘蒲公英计划’等,支持和陪伴孩子们。”徐华霖介绍。
传承红色精神
1990年6月,茅畲中心小学内设立了党史陈列室。1998年,学校新建了教学楼。2002年,小学原址老四合院经过修缮,作为黄岩党史陈列馆对公众开放。2007年七一前夕,纪念馆前建成广场和纪念碑,称“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纪念馆”。2014年3月,一楼展厅重新装修,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
现今的纪念馆,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前面是台门,后面是礼堂,底层设党史陈列室。展出内容分8个部分,由4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组成,布置在两个展厅展出,反映了从五四运动到黄岩和平解放这段时期的黄岩党史。
依托这座纪念馆,徐华霖希望,将九溪书院打造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文脉传承于一体的平台。
去年,九溪书院举办各类红色教育活动近200场,包括台州各县(市、区)的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黄岩各级各单位党员活动以及中小学生暑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群体包括各地党员、机关干部、网格员、学生以及本乡村民等。
在开展红色教育的同时,九溪书院在发展红色旅游、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悉,书院近年挖掘和梳理了茅畲党史文化,提炼出21个篇幅的党史故事和9位女性革命代表的事迹,分别在茅畲红色党史长廊和革命老妈妈故居展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
徐华霖透露,接下来,茅畲逸夫小学还将结合革命历史编写相关的校本德育教材。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