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清明时节 让我们感受台州式风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4-5 09: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吃青团挖野草结识夏枯草


清明包


夏枯草


凉拌马齿苋

今年清明节,因疫情防控,避免因人员聚集引发病毒传播和交叉感染,我市倡导以网络方式祭扫、居家祭奠等方式缅怀追思。

台州老话讲:“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

“做清明”不分先后,最重要的是对先人有追思之心。

清明前后,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晴好的周末与亲友一起郊游踏春,在做好抗疫防范措施的同时,观赏桃花油菜花,一扫禁足时期的郁闷,这也是春天的美好情景。

这一期,本报请温岭一位中学教师又是作家的李虹撰写一篇有关清明时节的台州植物食物记忆,愿您伴随着这份美好的阅读心情到大自然中认识植物,回家享用青团子。

——编者

青团子

清明前后,田野里随处可见惹人喜爱的清明草。清明草,又名鼠曲草,田艾等,叶柄浅绿,叶子黄绿狭长,叶端略显椭圆,上端开着一小簇小米粒状黄花。之所以叫它清明菜,或许因为南方此处,我们常用它们作为制作清明果的原材料之一吧。

于是,我的思绪便回到三十多年前。彼时,我还是一个寄住外婆家的懵懂孩子。每逢清明,外婆便提了小竹篮,拿上剪刀,带我到田野里摘清明草。

那时,天仿佛特别蓝,风也似乎特别舒爽。走在田埂上,脚步都如此轻快。野地里,一丛丛的清明草在阳光下傲娇着、招摇着,好像在说:“选我们吧!选我们吧!”

于是,我会学着外婆,用剪刀把它们剪下,只剩根部还在泥土里。等装满了小篮子,我们便可凯旋。回到家,把清明草清洗干净,外婆就把它们放入锅中,加水煮。等茎叶全部煮烂,锅里的水也便成了绿水。

这时,外婆就按一定比例在锅中加入糯米粉和粳米粉,用筷子搅拌均匀。待温度稍降,外婆便开始用手揉面,直到水、粉互相渗透,具备柔韧性,外婆才罢手。

之后,大粉团会被揪成一个个鸭蛋大小的团子,大拇指摁在中间,其他手指在边沿配合旋转,粉团中间挖出窝,放入甜的或者咸的馅料,然后小心地把口子收拢,再轻轻揉圆。如此,一个清明果就做好了,在本地,我们习惯于称它们“青团”。江南民间也有一种木刻模子,用于制作甜青团。当豆沙或红糖馅放入粉团揉好之后,会被放入模子里压出各种形状,取出排开之后,团子上面的花纹都清晰可见。

接下来,就是上锅蒸。不一会,热气腾腾中,一个个油油亮亮、青绿可爱的青团就出锅了。待稍稍凉些,便可以吃了。咬下去,咸青团充斥一嘴油滋滋的香,甜青团的甜润激活了口腔里的味蕾,至今未能忘怀。

外婆辞世已近二十年,而每年的清明,我依然想起她,想起小时候,想起青团子……

夏枯草

这段时间我在“空中课堂”直播上课,加上熬夜改作,再者孩子在家上网课,我便在初中英语老师和私人全日制“家教”之间更替角色,难免着急上火。嗓子不适求良方,一位医生朋友给我列的中药方子里,有一味“夏枯草”。

夏枯草?这草药名儿仿佛一下子点燃了往事。

年少时,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叔伯婶婶都和我们一起居住。清明,我们家过节的方式一直很有仪式感。整个家族的人一起过,不仅要摆清明宴,做青团子,还要扫墓,奉香烧纸,采夏枯草,在祖坟边上种植松柏树或整枝……

是的,夏枯草。我们家祖坟边总有枯了又荣,采了又生的夏枯草。尤其清明时节,它们郁郁葱葱,生机蓬勃。它们细细的杆子上长着青绿狭长的舌形叶片,顶上一个好似麦穗一样的花球,鳞片状次序重叠排列,每一层“鳞片”之间是米粒似的紫色小花,透着一种小家碧玉的朴素和淡雅。

那时,母亲和婶婶们都会教我们辨认,以免误采。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像进行一项有趣的寻宝活动,在周边一大片青绿的植物里寻找夏枯草。然后一把一把采下来,带回家晒干,而后收进塑料袋,需要时拿出来煮水喝,用以降火或防暑。

后来分家了,不过每逢清明,家族里的老少都还会聚在一处。渐渐长大的我们也还是在清明时在祖坟周边采夏枯草,仿佛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

再后来,堂兄堂姐们都外出谋生,我也工作、结婚,尔后围着孩子忙碌……这些年,便再也没有采过夏枯草。

清明将至,或许我应该借着踏青的机会,带着女儿出去,教她辨认并和她一起采摘夏枯草,也顺便给她讲讲夏枯草的故事。

野菜

作为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中国人,父辈家境贫寒,幼年时我虽没亲身体验过多少挨饿的滋味,但也品尝了一些“野味”。

那个时候,家里种了红薯,但挖出来的红薯基本是用来卖钱贴补家用的,自己吃的是红薯叶和连着叶子的那截嫩茎。甚至,还会从野地和山上挖采荠菜、马齿苋、马兰头、水芹菜、山蒜等野菜以及野菌菇等,做菜烧汤用以下饭。

我还记得清明前后通常是野菜最为蓬勃之际,此时风和日丽,恰恰适合外出采摘各种野菜。

那时,小伙伴们三两一起,挎了篮子,带着铲子或剪刀,一路说说笑笑。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个当作一项任务,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

略大一些,家里渐渐富裕,记得上了小学,我们就几乎告别了这些野菜。然而鲜嫩的荠菜常常惹人喜爱,我们还是会经常摘来,拿它炒肉丝或剁碎伴肉馅包饺子,荠菜肉饺的味道相比葱肉饺子有过之无不及。

在这些野菜中,吃得最多的要数马齿苋了。我从田埂地头摘来一些,放水里洗净,母亲要么加了油盐将它素炒,要么在马齿苋里加了荤腥煮米线,无论怎么做,马齿苋吃起来总有酸酸的味道。即便如今穿过菜市场,偶尔也会见到马齿苋,有时兴起,便会买一把回家,像记忆里母亲的处理方式一样,如法炮制。餐桌上那盆带着古早味的野菜,便引发满满的回忆。

某日,偶然读到一段文字,引用了《本草纲目》书中描述马齿苋的,内容如下:“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文中又说它有不可忽略的营养价值,并说它还有诸多功效,例如明目清热、杀菌消炎、降血压、辅助治疗糖尿病、防治心脏病、延缓衰老、抗癌等。阅及此处,我不由莞尔一笑——原来从小到大,我还吃了这么多年的养生菜呀!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