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溪镇桥亭居文化礼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铜锣”展演。 (资料图片)
“共产党真正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了,老人活动顶高兴,晚年过好幸福生活顶重要。”在黄岩区高桥街道,有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2013年以来,黄岩区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2家。2018年,黄岩区聚焦农村文化礼堂“建有标准、管有机构、用有队伍、育有主题”,通过文化礼堂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打造出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黄岩样本。
加码提质,拓展乡村文化空间
前些天,宁溪镇乌岩头村文化礼堂迎来了福建省莆田市的30余名机关、乡镇、村干部。白天,他们在文化礼堂里听老师上课;晚上,大家坐下来进行“头脑风暴”,交流想法。
这是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的第21期培训班。学院以乌岩头村文化礼堂、沙滩村文化礼堂为主体,建设南、北两个校区,并选取5个文化礼堂为现场教学点,将礼堂创建成果融入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人才培育,为乡村振兴贡献“黄岩实践”和“礼堂经验”。
去年11月13日,浙师大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一行三人来到黄岩,走进正在建设的19家文化礼堂实地指导。黄岩区通过强化与专业团队合作,以定向指导凸显乡村文化特色,连续6年将文化礼堂作为浙师大实践基地,对人文内涵挖掘、礼堂规划设计等予以全程指导,打造一批“一堂一品”特色典型。其中,山前村文化礼堂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4家文化礼堂获评省“五星级”文化礼堂。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是台州有名的米面村。2017年,浙师大专业团队来到该村,深入挖掘米面特色,提出建设“面对面讲堂”。“面”既是米面的“面”,又暗含在当下网络发展,面对面交流缺少的时代,借助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加强村民之间面对面沟通,促进感情。
以“礼堂+学院”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以定向指导凸显乡村文化特色……黄岩区聚焦“建有标准”,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举措为文化礼堂加码提质,拓展乡村文化空间,打造矗立橘乡大地的“精神家园”“文化地标”。
凝聚合力,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近年来,黄岩区不断深化文化礼堂星级管理体系,完善“动态巡查+月度抽查+季度督查+年度考评”督评体系,实施星级管理月排名制度,在全区建立乡镇街道、村两级农村文化礼堂星级管理动态考评体系,并将结果与礼堂管理员待遇和礼堂经费补助挂钩。
2018年,有1家文化礼堂从二星级升到三星级,2家文化礼堂从一星级升到二星级;4家文化礼堂从三星级降到二星级,7家文化礼堂从二星级降到一星级;还有3家文化礼堂被黄牌警告。“有些文化礼堂验收之后,后续活动开展少,管理不规范,组织督查并进行排名可以督促各文化礼堂严格按照要求有序开展活动,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黄岩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修说。
黄岩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年度文体活动“大菜单”,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各文化礼堂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点菜”。你点+我送,双向结合,形成了集聚效应,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
去年12月8日,北城街道新黄岩人文化礼堂联合区流管局、区妇联举办“不忘初心跟党走”全区民工子弟学校小歌手比赛。一直以来,新黄岩人文化礼堂理事会与流管、司法、慈善等部门合作,开设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使礼堂成为汇集政府资源的基层工作综合平台。
黄岩区以首创的理事会负责制为主抓手,吸纳各界力量参与礼堂创建,形成村委主体型、政府引导型、义工引领型、社会合作型等理事会结构模式,破解人员配置、资金筹集、长效管理等难题,确保“管有机构、用有队伍”。
价值引领,传承乡村文化基因
宁溪“二月二”灯会始于南宋,作为流传近八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溪“二月二”灯会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去年,宁溪镇8家文化礼堂联合举办“二月二”传统灯会,连片打造灯彩小镇,吸引群众十万余人。
黄岩文化底蕴深厚,有翻簧竹雕、新前采茶舞、宁溪“二月二”灯会、院桥高台狮舞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一度面临危机。如今,黄岩区在文化礼堂开展“作铜锣”“走高跷”“采茶舞”等本土非遗体验,让非遗走进文化礼堂,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除了开展文化传承育新风活动,黄岩区各文化礼堂还开展理论宣讲育新风、文明创建育新风,以培育乡风文明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其中。通过发挥“乡村大使”队伍的文化引领作用,全面实施“乡村大使驻堂制”,建成13家乡村大使工作室,自主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组建百余人的“种文化”队伍,培育文化志愿者一千余名,实现村居全覆盖,推动乡村文化传承有队伍、有活动、有阵地。
黄岩区突出价值引领,着力传承乡村文化基因,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送、种、育”一体推进,依托文化礼堂广泛开展各类文化宣教和文明实践活动,真正让农民群众“身有所憩”“心有所寄”。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