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4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还原台州乡村榨油工艺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31 10: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杨寿根老人

  榨油坊内,牛驱动石辗。 图来自于网络


  40年前,黄岩白龙岙村曾是一个手工榨油基地。今天,我们随83岁杨老伯——

  杨寿根老伯今年83岁了。最近,他身有不适,许多人前来嘘寒问暖。老杨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他的老家在黄岩江口街道白龙岙村,年轻时进城工作,退休后“反哺”家乡。他整理出手草稿,题目叫《白龙岙村古代手工榨油作坊传统文化始末》,可以说是一份有关传统榨油业的记忆,他曾带记者去白龙岙探访历史遗迹。
  老杨还专程到黄岩区文广新局,希望将几尽消失的家乡榨油工艺申报为“非遗”,同时期望将富含人文资源的白龙岙村开发为集榨油与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
  村里有七成家庭办起榨油坊
  仲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峡谷地带的白龙岙村,该村西邻丫髻岩,北临朱砂堆,三面环山。这里散落着数十株高高的柿树,一枚枚火红的杮子长势喜人。
  在过去,这些柿子除了供人们食用之外,更多是碾成粉末榨成油,成为糊纸伞的一层层油。在此村,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前仍开有一间间榨油坊,用石辗、石磨、石锤以及牛拉动石辗,碾槽宽深一尺左右,石辗沿着环线辗槽运行,油籽因石碾的挤压变得松软起来,发出嘎吱吱的声响。
  “白龙岙耕地面积少,人口多,每人平均只有三分田(山地除外),农闲时节祖先靠榨油谋生,村里有七成家庭以此为业,办起一家家小作坊。”老杨回忆道。
  那时,台州各地都有不少榨油坊,传统榨油业蒸蒸日上,除了食油,还有其他用途的柿油、桐油等。
  老杨说,村里上世纪50年代开有小作坊的,就有张、汪、王、杨等几十位手艺人。目前,此村人口有800多。
  “我那会儿读小学,空闲时,帮家里做赶牛榨油,失学后成为父亲的小帮手,还当过卖油郎。”老杨说。
  1958年大跃进后,私人榨油不准搞了,一切工具都归生产队统一经营,按件计酬,榨一车油记2工(10分为1工),到外地买100斤棉籽记10分,挑到家交生产队,榨油、卖油等这些活年轻时的杨寿根都干过。后来,他进林特局工作了。
  熟练工进城劳务输出
  榨油的主要生产工具为石辗、麻车及筒、石磨、牛等。
  记者探访那天,见到村中被保存下来的一只大如圆桌的石辗,因为石辗重又大,那时,由几家坊主合用它,包括石磨等其他“重量级”工具。
  “上世纪60年代,黄岩县粮食局下属单位小东门粮油加工厂,向白龙岙借去4部麻车,叫村里熟练工汪官林、王小方、王道河、张人方、金明灿等5人,到该厂参加榨菜油、桐油、豆油等工作。”老杨说道。
  换今天的说法,这是一项技术援助和劳务输出。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机械取代了手工,传统榨油业走向式微。
  棉籽油,除了点灯照明还有多种用途
  在台州,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起,电灯开始逐渐普及。
  棉油,又叫棉花籽油,主要用作照明灯的原料。
  “棉油来自棉籽,台州的棉花产地主要有:上辇芦村、三山、葭沚、栅浦、杜桥、章安、前所,主要分布在永宁江、椒江的两岸,这些地区为主要产棉地。”老杨说,在农业社会,棉花还成为妇女纺纱织布的主要原材料,这些都随手工业的淡出而消失。
  而白龙岙没有种植棉花,主要靠棉花原产地供应棉籽,于是产生了买卖两方。买方到上述地区购入棉籽,用肩挑挑担,步行两三个小时回村,隔日再用产出的原油调换棉籽,1斤油换10斤棉籽。
  100斤棉籽,成色好的,产油13斤左右,差的次之。
  “油不但用来照明,还可用来炸油条。榨干油余下的麻饼,是黄牛、水牛、奶牛等上好的饲料,人们把麻饼挑到黄岩城里北门江亭殿旁原日杂公司、县供销社前面卖,另外还可用作果树、水稻的有机肥料,供不应求。”老杨说。
  他是从林特局退休的,这方面也算是个内行人。老杨介绍道,用麻饼弄碎施肥,对水稻可减少病虫害,使稻干硬朗不倒伏,提产谷子成粒率;用作果树施肥后,果实品质得以提高,含糖量增加。麻饼至今“珍贵”,过去黄岩水果公司从外地调入麻饼。
  菜油饼还是纯天然肥料
  菜油又称菜籽油。那时在台州,菜籽的产地主要在洪家、三甲、新桥、金清一带。菜油用作食用、照明,油脂含量高,价格偏高。每百斤上好菜籽产油量为48至50斤。
  “菜籽可经两次压榨。每百斤菜籽第一次出油32斤,第二次出油16斤左右。榨油过程是:先炒熟菜籽,再用小磨磨碎,经过石碾碾细,蒸炊后放车筒里压干。每亩水稻田放入菜籽饼50斤,也可作为果树的肥料,这是纯天然的庄稼肥料。”老杨说。
  桐油是最贵的植物油,大量用于船板防腐
  有一年,记者来到三门健跳港,看到油漆工将桐油用来漆木船板。
  桐油取之于桐油籽,桐油树高开白花,果实圆形,主要产自宁溪、头陀、天台、仙居等山区、半山区。每只桐果二三两重,外层有厚厚的皮,内有七八个种子,用来榨油。
  每百斤桐籽产油55斤左右,需经三次才能榨干,具体为:第一次出油30斤左右,第二次出油16斤,第三次出油七八斤左右。
  “桐油是植物中最贵的油,将籽直接放进石碾碾细,再蒸炊,做成饼,放麻车筒压榨。桐油是工业原料,用途广泛,造船厂用作桐油灰,涂在木板船上用来防腐烂,还作为涂料,作为家具油漆等。”老杨说。
  柿油涂在纸伞上故名“油纸伞”
  在过去,白龙岙也是柿子的原产地,如今还留有柿树数十株。
  到了八九月份,柿子长大后,每斤约有5只,放入缸里,经过三四天,催熟后人们可以食用,而到了10月份,就挂在树上自然成熟了。从八九月起,村里榨柿油的活儿忙起来了,把柿子直接进石碾碾碎后,用水桶挑到家做成饼,放进麻车筒里压榨出油。每百斤柿子出油量约60斤左右。
  柿油的主要用途是涂油纸伞,用来防雨水渗入伞内。“油纸伞”之名因此而来。
  另外,还有豆油,是用黄豆榨出来的油。每百斤黄豆可榨油45斤,豆饼做成豆制品。“豆油是当时给黄岩粮食局代加工的。”老杨回忆说。
  相关链接
  榨油工具
  老杨介绍以下榨油工具,他回忆的全是当时器具状况:
  [石锤]大小不等。对原料开始最初的拷打,有小、中、大石锤,小石锤15斤,中石锤25斤,大石锤35斤。村里还保存大石锤数个。
  [石磨]大石磨,直径55厘米,厚15厘米,上下两爿合成,用来磨棉籽;小石磨,直径35厘米,厚15厘米,上下两爿合成,用来磨菜籽,兼过年做糕、平时磨粉。
  [地灶和锅]蒸炒棉籽、菜籽用。
  [石辗]用大石块做成圆形石辗,直径1.2米,用几十块石槽构成环形辗槽,通过牛来拖拉转动石辗,石辗沿辗槽环形转动。此石辗该村还保留一个。籽儿给辗成粉末后,蒸熟后做成饼,然后放进麻车筒内压榨成油。而桐油籽、黄豆、柿子不用蒸熟,直接放进碾槽。
  [麻车]用一株大樟树做成,长4.5米,树体直径90厘米。中央挖空,长2.6米,宽直径30厘米。另有附件:两根长1.5米宽10厘米,用黄檀树硬木做成尖头的木井。配有大小不等的刀,约几十块。主要用途:拷打,用来压榨油。
  白龙岙留有数十株杮树,早先用来榨柿油,柿油涂在纸伞上,防雨水渗透伞盖,称为“油纸伞”。图为一位村民从柿子树下走过。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6-12-31 16:04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还有依稀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12-31 18:18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01:}{: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