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44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冲在防疫一线的“疾控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3 09: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在全力防御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是抗疫战斗中的“侦察兵”和“无名战士”。他们用奔跑的姿态守护城市安宁,用不眠的灯火照亮战“疫”征途。他们就是区疾控中心的一群“幕后英雄”。

流调线上的“侦查兵”

1月10日上午,在区疾控中心的疾控科里,工作人员杨洋和王旖迎等人正在整理资料。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疾控科承担着疫情信息调查、本地和异地报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追踪信息汇总等工作。“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梳理汇总追踪信息,及时发现疾病传播和扩散路径,用最快的速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提供决策依据。”杨洋告诉记者,他们的角色就像军队中的侦察兵,时刻注意疫情的动态,并作出风险研判。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我区,自发现第1例疑似病例开始,杨洋所在的科室担起了每天新冠疫情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和管理、对疫情和流调资料总结和研判、向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提交报告等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指导各乡镇工作人员对病例的流调和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工作,在尽快发现和管理潜在传染源,迅速阻断疫情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27岁的杨洋是名“90后”,他的家乡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哈尔滨。2018年,杨洋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黄岩区疾控中心工作,至今已有三四个年头。2020年年初疫情期间,杨洋一直冲在防疫最前线。经过近两年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他不仅完成区内疫情防控工作,还被派遣到上海境外返浙人员的隔离点驻点一个月。

“杨洋对待工作很积极、很认真,2020年年初那会儿,我区的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峻,当时已经回老家的杨洋在接到单位的电话后,二话没说就坐最近的一班飞机赶回黄岩,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流调工作中。”作为杨洋的领导,孔超把这些都看着眼里,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杨洋正因感冒引起的肺炎在住院,这也是杨洋回来后一直在咳嗽他询问后才得知的。

“作为一名疾控人,不管我身在何处、正在做什么,只要单位需要我,我就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投入到工作中。”杨洋说,那时候尽管医生建议他等肺炎康复后再回去,但他知道单位人手紧张,同事们都需要他,于是他就义无反顾地返回了黄岩。之后的三四个月里,杨洋和科室里的小伙伴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为做好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谁知,2020年8月底的一天,杨洋的父亲被检查出了癌症,这无疑给了杨洋一个晴天霹雳。由于工作的原因,父亲治疗期间,杨洋不能陪伴左右,只能通过电话或视频给父亲打气,并安慰和嘱咐母亲也多注意身体。时间慢慢地流逝,转眼间就到了2021年的8月份。

“我记得那天下午2点左右,我母亲打电话来跟我说父亲的状况不是太好,希望我能尽快赶回去一趟。”杨洋说那天接到电话后,他匆匆忙忙地向单位领导请了假,就买了张回哈尔滨的机票,可等他到父亲所在的医院已经是晚上10点,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了。对于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杨洋始终留有遗憾,但他说家里人都理解他的工作性质,并不怪他。

作为流调线上的“老战士”,区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科长项逢平于2021年12月8日驰援绍兴上虞。因为情况紧急,当天凌晨到绍兴后,项逢平作了简短的休息后,第二天一早便投入到流调工作中去。

“我们的工作就是抽丝剥茧,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再结合公安的大数据以及消费流程等,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有无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游史、接触史、发病时间、发病过程、就医情况、曾去过的场所及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等信息来了解他们的动态,最大限度搜寻密切接触者踪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筑牢疫情‘防火墙’。”项逢平说流调组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疫情现场,对病例实施隔离措施,并整理出流调报告向上级报告,为政府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实验室的“排雷兵”

区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科由6名成员组成,他们在疫情防控中起着“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他们要直面病毒,与病毒进行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是防疫一线最危险的岗位之一。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担负着疑似病例核酸检测的复核和环境标本的核酸检测工作。”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童婷婷告诉记者,她们科室虽然有6人,但因为2人是刚入职不久,因此主要任务还是由她和陈晔、王逸群、周信柽4人来负责。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和保质保量完成检验任务,检测人员分成两班值守,平均一天要检测90多份样本,高峰期甚至达到1000多份。遇到突发情况,检验人员几乎要整夜在实验室加班。

据了解,检验人员一旦进入实验室,起码要在里面待上4个小时,有时甚至更长,在里面待6—8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在这期间她们不能吃、不能喝,更不能上厕所。“进实验室前我们尽量做到少喝水,当我们全副武装好进入实验室后,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此时,手机是不能带到里面去的,我们就好像开启‘飞行模式’,和外界暂时失去联系。”童婷婷打趣道。

“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容不得一点疏忽,一个步骤都不能出现失误,或许你在加样时一个手抖就会对实验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童婷婷说,那时候她们的眼里只有一份份样本和实验步骤,其他的一切都成了空气。

大家都知道防护服的穿戴很有讲究也很麻烦,一套程序下来10—20分钟就过去了。夏天时,疾控人员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紧勒且呼吸不畅的N95口罩,护目镜一哈气就变得模糊。

“夏天那会儿,气温高还闷热,穿着防护服确实很难受,有时一轮操作下来早已汗流浃背,手套里都能倒出水来,还有我们几个戴眼镜的,就更别提了,一哈气那防护镜上就白茫茫一片,简直就是雾里看花。而且,夏天还特别容易中暑,但大家都咬牙坚持,没有任何怨言。”童婷婷告诉记者,那会儿她们中经常有人中暑,但大家怕耽误进度,经常都是出来吃个药休息一会儿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2021年12月7日,根据浙江省卫健委统一部署,台州市紧急调派26名核酸检测人员驰援宁波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当天下午驰援小队抵达宁波。区疾控中心质管科副科长陈晔就是其中一员。

“我之前也是微生物检验科的一员,对于实验室工作也有一定的经验,当时接到通知后,我就匆匆回家收拾了行李,然后跟着驰援小队到了目的地。刚到宁波那几天,没适应觉得挺累的,心里也有点慌,但之后几天慢慢就习惯了。其实,只要按自己平时所学的操作规范来就可以了。”陈晔说,疫情刚开始时,刚接触核酸检测心里会有担心,但只要注意个人防护,被感染的几率不会很大,所以会以平常心对待。

完成宁波的驰援任务后,陈晔原本以为可以停下来休息几天,谁知道这时绍兴的疫情又紧张起来,陈晔又被派往绍兴越城区援助,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全身心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陈晔坚定地说。

接种幕后的“护苗使者”

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根据国家、省级决策部署,2021年3月,我区的疫苗接种工作按下了快进键,进入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期,日接种量最大达到2万剂次。时间紧、任务重,每日数万剂疫苗的接收、储存、管理、配送工作让区疾控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此,该中心开启“5+2”“白+黑”工作模式,全力以赴做好疫苗管理和配送工作,最大程度满足全区疫苗接种需求。

“为了保障市民在各接种点能顺利接种到疫苗,我们科室都是24小时待命,经常连夜去市疾控中心接苗。”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副科长林斌告诉记者,那时候疫苗配送时间紧、任务重,在接到疫苗后,他们会迅速完成扫码入库、分发出库等手续,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安全地将疫苗送达到我区19个乡镇街道的接种点和3个临时接种点。

据了解,那段时间林斌经常和司机潘特立连夜送苗,这一送就送到了第二天的上午九十点钟,节假日加班更是常态化。

回忆起那段时间的点滴,林斌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真的挺辛苦的,但为了大家能在第二天顺利接种,加快构筑免疫屏障,还是值得的。”

据林斌说,那段时间司机潘特立为了能快点将苗送到各接种点,经常顾不上饭点,有时只能啃个白馒头或者吃个小面包来充饥,累了也只能趁着在各接种点下苗的间隙在车上小憩一会儿,然后就又赶往下一个送苗点。

除了送苗人员,该科室的冷库管理人员也非常辛苦。在区疾控中心一楼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冷库,这里储存着全区各类疫苗。这些疫苗经过工作人员的分发将被 转运到我区各个接种点。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冷库的常年温度保持在2℃至8℃之间。区疾控中心有着完善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保证疫苗出入库、接种情况等信息准确无误。疫苗“出入账”也有专人管理,接种情况更是要求信息完整、记录准确,电子追溯系统确保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每支疫苗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只要用机器一扫,下发单位、批号、有效期、下发数量、测温情况等信息就一览无遗,每一支疫苗的来源和去向都可追溯。”区疾控中心疫苗分配人员郑秀玲介绍。

据了解,郑秀玲在区疾控中心工作了十五六年,她主要负责疫苗的分配、登记工作。

“秀玲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本来她不适合在冷库里久待,但由于人员紧张,她都毫无怨言地坚持下来了,这么多年来,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区疾控中心副主任林春萍说,冷库常年保持低温,有时候疫苗多,进去扫码、盘点一待就是个把小时,特别是夏天,内外温差大,还得穿上棉袄御寒。

在免疫规划科里,王艺频和张莹负责统计我区各接种点的用苗情况,并将第二天的接种计划报送到市疾控中心,疫苗再经由省分配到市再到我区。由于每一批新冠疫苗的供应数量和送达时间都是动态的,配送小组经常在夜间工作。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收集各个接种点上报的数据,但各接种点上报的时间都不统一,有的结束得早,有的结束得晚,因此,我们只能等到他们都上报后才能汇总、核实,经常性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能结束,去年忙的那段时间经常都是凌晨二三点钟下班。”王艺频说,虽然她们的工作比较琐碎,但容不得一点马虎。

就是这样的一群疾控人,在这场疫情中,他们逆行而上,长时间加班,无惧直面病毒,有的一天上百个电话不分昼夜,精准追踪可疑人员;有的不分日夜的护苗、送苗,他们用不灭的防疫决心,把自己挡在了疫情面前,为身后千万个我们筑起了坚实的堡垒!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