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0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探访和合文化发祥地 ——寒岩和明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5 09: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想去寒岩、明岩探访仙踪道源的想法由来已久,因为俗事缠身,所以每一次的想起,只好将“诗和远方”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搁置。

近日,去路桥飞龙湖行走,在经过拾得路和寒山路的时候,心不由得又紧了一下。台州的和合文化建设也有些年头了,近年来政府在宣传“和合文化”中没少下功夫,而天台作为和合之源,这就促使我前往寒岩、明岩一探究竟。

何为和合文化?历史上它与台州有很深渊源,是从佛教天台宗中衍化而来,演绎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常民间百姓贴的年画,或在中堂都会有“和合二仙”的形象,一个手持盛开的荷花,一个捧着有盖的圆盒。这个“和合二仙”的原型,就是隋唐之时天台山名僧寒山、拾得。中国人擅用谐音,“荷”通“和”,“盒”通“合”,这个形象就传了下来,和合文化由此开始。

□陈步清 文/图

寒岩洞寻诗之旅

对天台的诗歌文化早有耳闻,这一次就想沿着唐诗之路的引线,去街头镇寻访和合二仙的隐者和诗僧——寒山。“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寒山道,究竟是怎样一条菩提证悟之道?我的心又如何能抵达隐者与那寒山子对话呢?

江南十二月,虽已初冬,却似深秋,阳光温暖正好。从后岸过始丰溪大桥,沿水泥路向南,穿过盘曲着虬枝的桃林,一座岩壁峻峭山峰挡在了眼前,这片称为“十里铁甲龙”的岩嶂,就是寒岩所在地。停好车子, 过一座古桥,一片梅林,沿标有寒山小诗的指示牌,一路品嚼,一路往上攀爬,就开始寒岩寻诗之旅。

若问起当地有名诗人,肯定是寒山无疑。其实,寒山不是人,而是一座山,古称翠屏山、寒石山等。在唐时,寒山一带很冷,故称为寒山。《台州府志》中谓它“台山绝胜处也”,但今天的寒山草木茂盛,崖壁累累,宛如一座城堡蜿蜒数千米,宛如阵列着的十里铁甲。寒山西边有一巨石洞,它就是寒山洞。公元七世纪,从唐都长安来了一位读书人,他在山洞里隐居写诗,一住七十年,成了中国最有名的隐士。人们不知他的名字,就以山名之,他就是隐逸诗人寒山子。

因当年的他隐姓埋名,穿着一身破衲的异服,趿一双木屐,背着装食物的竹筒,常往返于街头与国清寺之间。每于林丛野径觅得诗句,即在岩壁树皮上写诗,也不被当时的诗坛所推崇。但是他的诗句浅显直白,却蕴含哲理,老百姓喜欢读,所以得以流传的,仅有三百多首。在时人的眼里,他不谙世事,玩世不羁,也有人叫他诗仙的外号。

为什么寒山自摒主流社会,来到闭塞的大山里?是留恋这里的仙境,还是他心里装着诗歌?带着疑问登上台阶,我走进了半山腰的寒岩洞里,整个山洞顶高地阔,空间宏大,占地约3500平米。洞前并无阻挡,阳光可以直射而入,是座天然豪宅;洞深处,有口浅井,泉水不枯,今仍可饮用。洞口有一大石,人称宴坐石,是寒山喝茶会客的地方。那时候国清寺僧人丰干与拾得常来,他们仨就在宴坐石上谈诗论禅。他们无所不谈,兴之所致,嬉笑怒骂,于是有了一段流传后世的对话。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他的诗通俗直白,又寓意深刻,寒山诗中经常出现云月的意象,可以看出他的高邈境界:“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接着他又写道:“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他以明月自况,这时候的寒山子,已经没有了孤寂与埋怨,他将自己羽化为日月风云。自然界就是他的知音。精神上的满足,物欲上的淡化,使他一生长寿,在此环境下,他竟活了一百多岁。

瞻仰罢寒山子的“起居室”,出寒山洞继续往右前行,有一座天然的鹊桥,原是一横亘的石梁。寒岩除了寒岩洞,洞旁有“寒岩夕照”,它为天台山十景之一,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诗句。寒岩雨季时候有一瀑布,夕阳西照,水雾映照出绚丽的七彩,“溪映余霞翻石壁,人占佳气满函关。”齐召南的诗句写出了寒岩夕照的诗情。

一往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他的白话诗,智慧的口语,俚俗的暗喻,重在对生命与自由的深邃思考,如今已经走出国门,被日韩、欧美等国寒山迷们广泛推崇,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古刹藏于明岩中

从寒岩洞出来,车从原路返还,右拐约十余分钟,就到了明岩的寒山寺。寺庙不大,古朴的山门上书“寒山明岩寺”,说起这座寺院,也与寒山子有关。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而明岩就坐落在寒石山的东面,巨石擎天、峭壁如嶂,它是寒山与拾得的另一处藏身地,人称“一山向背藏二洞,风光神韵各不同”的所在。

初看明岩,状如瓮城,山门与国清寺相似,也是一座悠久历史的古刹,因不太出名,故少有人知。当年徐霞客入天台山,过明岩寺,看到这一带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有感于此,他在游记里写道:“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现在所见的八寸关,左右各有两块像二人相向站立的岩石,据说是寒山和拾得的化身。

今天的八寸关,全然感觉不到“八寸”之窄。往里走初来洞眉岩上有狐狸斗鸡的天然岩图,洞内有“达摩祖师西来影”,为清代乡贤齐召南宝论诗社旧址。朝阳洞现已扩建为朝阳庵,十分清静高爽。

进入明岩中段,依着狭长的山谷顺着右边观赏,有大雄宝殿、三圣殿等, 明岩寺的天然景色很多,如螳螂钓蟾、长寿龟,仙人合掌、一线天等等。但最负盛名的是与寒山、拾得有关的五马影景观。

相传时任台州刺史闾丘胤闻寒山、拾得大名,一心想请他们出山。

但他俩不愿与官府打交道,听说后连忙逃走。闾丘胤策五骑马一路追到明岩,眼看就要追上了,正在这时石壁裂开一缝,寒山和拾得破壁而入石缝。五马紧追不舍,奇怪的一幕发生了,那五骑马就被夹在石缝中。其实,五马影天然而成,千年不变,似一幅石壁上的水墨画。

明岩寺的大殿前挺立着一座石峰,人称幽岩,相传,寒山子在寒岩隐居的时候,经常去明岩洞修禅,当年寒山曾为之赋诗:“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拾得也曾写过:“云山叠叠几千重。幽岩路深绝人踪。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那个时候,明岩洞前还没有寺院,等到真正有寺院的时候,已经是在寒山子离世200年以后的五代十国了。此后历经五代后唐,北宋云光寺改大梵寺。一直到明代初年,大梵寺才更名为明岩寺。

在佛教史上,人们又将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尊为“和合二圣”,他们也是佛教史上少有的诗僧,相传他们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今人游玩明岩、寒岩,大多是因为受了“和合文化”的影响。寒山、拾得交往一生,对答吟诗,友情甚笃,很受后人仰慕,也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经过千百年来的消化和沉淀,他们的事迹得到官方的认同。清雍正十一年,朝廷终于正式封寒山为“和神”,拾得为“合神”,合称“和合二圣”,儒家文化讲究和和合合,美美满满,他们简直是中国的爱神化身。于是,和合二圣逐渐在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二十世纪初,寒山文化逐渐走出国门,为日、韩、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所推崇。如今,时常会有一些文人学者来到明岩,在藏身于这块岩石的古刹里,追寻寒山子往昔的遗迹。一座寒山殿,一方纪念寒山和拾得的石塔,一块崖壁上的五马隐,足足使他们神思飞扬,流连忘返。

>>>作者手记

领略博大精深

秋日寻诗寒岩洞,古刹藏于明岩中。

欲知台州和合事,明寒两岩觅仙踪。

经秋的黄叶铺满石级,映得千年的古刹如同仙境般美丽,在银杏叶黄满古寺的时节,我们一行人贸然的造访,领略了这座寒石山的博大精深。

有感于此,鄙人也口占打油一绝,算是给此次寻访和合文化之旅划上一个句号。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0-1-6 13:34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0-1-5 20:51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