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5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南城民俗文化特刊】听,远去的渔鼓声——黄岩道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19 16: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岁月无痕,如流沙轻覆,掩盖往昔足迹;岁月有声,如道情起伏,纵横阡陌新闻。竹板敲,渔鼓响,回忆的穿堂风附耳而过,黄岩道情的原貌,渐渐明了。

一快板,一道筒,一张嘴,这便是南城传统民俗之一——黄岩道情。



黄岩道情,是一种说唱形式的民间曲艺。左手握两块竹板,手肘部抱一薄猪油皮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以地道的黄岩方言唱曲,评说时事,乡野沃陇,道情悠悠。


道情也称渔鼓,原是道教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记载:“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

经历史的熏陶和人民的改造,道情不断发展,并同民间生活相融,渐渐形成有故事性的小段子,后逐渐演化成今日之黄岩道情。


黄岩道情起于何时?

虽无史料记载,但黄岩因委羽山有天下第二洞天之称,是道教圣地。据旧志记载,羽山洞道士所居住的“大有宫”,虽然“创建莫考”,但有志可考的重修记载,是在唐宋,据此推断,“黄岩道情”的形成和流传应在宋代以前,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解放后,黄岩道情作为宣传轻骑兵,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将民间重大新闻编成道情曲目,盛极一时,广为传唱。


2008年4月,黄岩道情被区政府列入黄岩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5月,被列入市政府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说起黄岩道情,不得不提一个人,已故的鼓屿张保禾。


鼓屿,按现在的地域命名,也就是如今的山前村。

此地,人杰地灵,极富浪漫艺术气息。据《万历·黄岩县志》记载:“土鼓屿,在县南十二里,状如覆缶,登者以足踢之,则有声如鼓。”

山水育人,张保禾从小对就对文艺特别感兴趣,且天生有把好嗓子,堪比擂鼓。


他这把嗓子,自黄岩师范学校毕业后,前41年献给了三尺讲台 ,后几十年全托于道情,洒在田间阡陌。

张保禾的道情,造诣极高。除所有词曲自编自导外,还通俗易懂,以乡音传党音,以村情释国事。


张保禾是如何与道情结缘的呢?

据其女,南城乡贤张文珠介绍,一日,张保禾坐船去温岭箬簧,看望丈母娘,忽听船上道情悠悠,甚是喜欢,便悉心求教,潜心专研。这一趟一待,便是月余。


除去传统的一个快板,一个道筒,张保禾还加入了二胡、铜钹等乐器,混合伴奏,黄岩道情也由此自成一绝。

“张保禾的道情里站着人民。”他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热爱,深植于心。



身为黄岩县第八届、第九届,黄岩市第十届,黄岩区十一届人民代表,张保禾心系家乡,做了许多造福家乡的功德之举。南城小学,教育设施残破,他奔波辗转,集资几十万,建成南城小学集资楼;乡民出行艰难,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他奔波带头集资建鱼沉桥;宣传知识,家管班、柑橘专业班、卫生专业班、人口普查班、老年法治班,他积极参与,与文化工作同行。


生活在百姓之间,活跃在田间地头,张保禾,带着泥土芳的道情,走进了许多百姓的耳中、脑中、心中,影响巨大。著名节目《阿福讲白搭》,更是联系其家人,想采访张保禾,报道他的事迹。

然先生已逝,道情已成绝唱。

生命的最后一刻,拖着孱弱的身子,台州人民医院联欢会上,他穿着病服,抱着最爱的道情,肆意燃烧,最后的一点光和热,鼓励病友,继续保持生的希望。

自此一曲,张保禾,和他爱的道情,便消失在历史的流沙里。

择一椅而坐,于午后日光的沐浴下,翻阅泛黄的相片,闻弦歌四起,听道情悠悠……

不论何时何地,不论老者少者,相信黄岩道情永远都是每个南城人心里,抹不去的,一枚文化烙印。

来源:黄岩城南街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