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9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章云龙: 研究乡邦文化,保存地方文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3-10 13: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上图:位于双桂巷的王士骏故居 右图:王士骏四子王琎在故居门前留影 (图片由章云龙提供)
   
    “读书、教书、写书”,
    导师引入门
    1984年,文艺青年章云龙考入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台州师专”)。他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旅就此开始。
    香飘千年的“黄岩蜜橘”在全国享誉盛名,身为黄岩人,章云龙总会被询问关于黄岩蜜橘的历史渊源。“我就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发现关于黄岩蜜橘历史的文献少之又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查阅古籍,一点点整理出历史脉络。”
    1985年,章云龙开始研究黄岩蜜橘历史。在近两年时间里,他利用周末及假期时间去浙江柑橘研究所向专家请教柑橘知识,还跑遍了省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查询资料,并发现临海博物馆、黄岩博物馆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古籍资源。但古籍不得外借,在当时电子科技不太发达的年代,章云龙看到有价值的资料,只有靠手抄摘录或复印留存。
    最终,他完成了一篇约2万字的关于黄岩蜜橘史的论文,并凭此获得了学校大学生论文比赛一等奖。
    “在写论文期间,我又了解到了许多台州地方文化,这让我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章云龙说。
    他开始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得益于他的中国史老师叶哲明教授。
    叶教授曾在外省工作,因对故乡抱有深厚的感情,后选择回台州工作。他对台州本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叶哲明曾对他的学生们提出了三点人生希望,就是“读书、教书、写书”。潜移默化间,这对章云龙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影响。
    黄岩地方文化的探寻者
    1987年,大学毕业后的章云龙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将更多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重新开始研究地方文化。
    如今,从事乡邦文化研究二十余年,章云龙对黄岩城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他专题研究过黄岩的九峰、永宁江、东官河等,这些地方都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期间他还在当地媒体开设“百年黄中”“永宁江文化”“人文九峰”等个人专栏,参与“东官河文化”“北洋文化”等数个人文专栏的撰写,陆续出版了《文明的失落》《岁月的胶片》《走读台州绿心》等著作,编写了《九峰文化寻踪》《历史的重量》《黄岩音乐文化漫游》三本选修课教材。2002年出版的《走读台州绿心》,被一些行家誉为第一本研究台州市区历史文化的著作。
    此外,他又研究黄岩中学的校史,先后出版了《叩访历史》《精神坐标》《清献印象》三本校史文化书籍。 “翻阅黄岩中学的校史,你可以看到半部黄岩史。近代以来黄岩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大多都与黄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
    另外,章云龙还为黄岩有关部门、乡镇编写了《黄岩历史名人》《游遍黄岩》《风雅潮济》《醉美桃花源》等介绍地方文化的书籍。
    据不完全统计,在其已发表的300多万字的各类作品中,超过一半都是关于地方文化研究的内容。
    保存城市文脉,
    让乡愁有所寄托
    黄岩文化沉淀深厚,街巷就是其中一个缩影,这也是近年来章云龙个人研究的课题之一。
    “其实走过黄岩每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我们都能发现从小巷中走出了一批批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为国家、民族作出了不凡的贡献。”他说。
    比如双桂巷,这条小巷建筑形态、族群的变迁,自陈家、周家演绎至晚清、民国时的王家、卢家、朱家和俞家等大户人家中,王氏一族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家族。
    王士骏、王秉忱、王琎、王宝琳、王启东……从这条小巷中走出的王氏一族三代筑梦传奇,无愧于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以知识报效国家的典范。其中,王士骏的外孙柯俊、柯伟及其夫人李依依,王宝琳丈夫林秉南等都是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一门四院士,堪称中国科技界的奇迹。
    可是,诸如这样的小巷,有些已经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拆毁,有些随时面临消失的命运……
    章云龙曾在《双桂巷的时光》一文中提到,如今双桂巷王氏一族的后裔散布于世界各地,双桂巷成了他们乡愁的根。一条并不悠长的小巷,何时开巷?早湮灭于历史中。章云龙在文末写下这样的一句话,“记录它们,企望为历史留下点印记。”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曾经是黄岩老城真实的写照,五支河纵横于黄岩的大街小巷,街巷井然,桥梁如虹,可想当年县城水路之繁华。黄岩城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优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周庄,但随着原有的水网消失,诗意黄岩只能在历史中寻找。
    章云龙又在另一篇文章《乡愁何寄》中提到:“故乡的魂和根是文化,文化需要依附的载体,比如建筑,比如河流。唯有文化,才有故乡不变的记忆,不息的情怀。”
    这不由引人深思,倘若,时代一直处于文化让位于经济的状况下,若干年后,乡愁该何处安放?
    “我多年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就是希望尽自己的一份绵薄的力量,保存这座城市的文脉,让后世也能记住我们这方土地上的文化。”章云龙说。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