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省发改委发布了2025年第一批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黄岩区人民法院《黄岩创新“e保全”信用评估体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
当前,企业财产保全必要性审查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使得保全偏离制度设置本来的宗旨目的,甚至出现“非必要保全”“恶意保全”等现象。黄岩法院通过创新“e保全”信用评估集成改革,引入信保基金提供市场化担保,推动区政府建立涉诉财产保全保障金机制,助力保全必要性审查工作实质化开展,为涉诉企业松绑减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起来看黄岩的经验做法
↓↓↓
一、建章立制,多跨协同构建标准化信用评估体系
一是制定指引。明确适用范围、程序等,厘定前置审查标准,确定“申请保全金额”与“企业评估金额”量化比较、评估定档的三类情形。二是部门协同。由法院、工商联、公安牵头,联同8家单位,组建“e保全”工作小组,开展精细化审查。三是数字画像。归集净资产、纳税、授信、电费等13项核心指标,打造算法模型,生成ABC三级风险等级评估结果,绘制“信用画像”。
二、多措并举,分层分档构建规范化结果应用体系
一是诉前化解。依托社会治理中心、共享法庭等调解力量,运用“e保全”结果,提升调解履约预期,促成前端解纷。二是分档保全。对信用评估为ABC级企业,分档采取裁定不予保全、不予冻结发放工资的基本账户、加大保全力度的举措。三是破产重整。对资不抵债无法评级的企业,引导转入破产程序,并首创设立1亿元“破产周转金”为民生保障项目提供救济。
三、闭环管理,府院联动构建多元化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保障兜底。区级财政设立1000万元保障金,在因不予保全致当事人胜诉权益无法兑现时,在一定额度内先行垫付。二是市场担保参与。全国首创被申请人保全担保模式,引入市场化担保方案,构建双方平等保护机制。三是容错免责护航。依据《黄岩区营商环境领域容错机制实施细则》,明确承办法官容错免责情形,激发实干担当。
“e保全”信用评估机制通过量化标准探索依法保全与审慎保全之间的平衡点,建立健全涉企财产保全数字化实质审查机制,推动涉企财产保全标准、裁判尺度规范统一,为履行审判职能依法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提供了经验。该项机制推行以来,共对260家企业未采取保全措施,案涉金额2.19亿元,相关案件全部履行到位,实现执法办案的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改革经验获评浙江省2024年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浙江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典型案事例,并获浙江省委改革办《竞跑者》专题推介。
来源:黄岩区人民法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