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6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灵石书院:振育人才,仰酬国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0-12 10: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灵石寺塔和大雄宝殿


原灵石中学


振育亭


《灵石书院碑记》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文 台传媒记者杨 辉 实习生徐林泽/摄

行遍台州佳丽地,一程山水一程诗。驻足黄岩灵石书院旧址前,心如澄澈秋水。

灵石办学始于此

灵石书院旧址位于黄岩西部北洋镇,曾经历过辉煌,也见证过沧桑。它是“灵石中学”的前身,步入校门,别有天地。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白莲池”,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微风拂过碧水,透出几许清凉。南宋时,谢克家、谢伋父子曾在此处掘地为塘、引水为池,种下白莲。

校内的灵石寺塔,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时为吴越国统治时期,为吴越国王钱俶授意高僧建造的佛塔。校内还有罕见的古樟群,大约有100株,树龄最长的有千年。

校门右转不远处,只见一座独特的碑亭“振育亭”,亭中现矗立着一方古拙的石碑《灵石书院碑记》。古石碑记录无声时光,见证有痕岁月。

此碑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撰文者是孙憙(1840—1893),时任黄岩知县。碑上内容,不仅记录了东晋孙恩起义,曾屯兵于此的历史,还道出了灵石山、灵石寺的故事。旧时,唐代的李义山曾读书于此,“有著书堂遗迹在焉”。宋谢少卿曾隐于此,名所居曰“药园”,里面设有“劚青堂、明珠庵、润畦亭、水芝轩、灵泉馆、挽衣寮、黄甘坞、白莲池”。对此,文公朱子(理学家朱熹)还留下诗句“谢公种药地,窈窕青山阿”。除了这些外,碑上还留有“生员吴盐、符映台监刊,池其炳勒石”等文字。

也就是在这一年,孙憙将灵石寺改建为灵石书院,这为灵石办学之始。

灵石书院当年的布局如何?民国《黄岩县新志》载:“前为讲堂,后为奎阁,东西两厢楼房各五间,邻接东厢,建有先贤祠三间,接先贤祠复有东庑重门,内外各有荷塘,四周枫柏交柯,岩篁茂密。同光间,士子肄业其间者颇盛。民国成立,改办灵石高等小学,不久停办。”

多难之秋根脉续

灵石书院再次走进历史视野,是在抗战时期。那时,日机经常轰炸中国沿海城市。黄岩城区也不能避免。灵石书院因处于偏僻山区,相对安全,吸引了黄岩县立中学(黄岩中学前身)迁到此处办学。在艰苦奋战之际,在灵石书院这片土地上,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物。

1938年夏天,日机第一次轰炸黄岩,城中有10多处被炸。之后,黄岩城区又遭到多次轰炸,其中有两次炸弹落到了黄岩县立中学。一次导致黄岩县立中学“仰山堂”被毁,另一次炸弹投到学校东面的城墙边,没有发生爆炸。1938年9月,为避开日寇飞机轰炸,黄岩县立中学初中部,西迁至黄岩西乡的灵石书院旧址授课,并在溪头下岙崇法寺设分部。1939年3月,高中部也迁至灵石书院旧址。1941年,崇法寺办学点撤销,全部学生都在一起上课。从1938年的秋天,到1945年的秋天,整整7年之久,该校都在灵石书院旧址办学,远离战争的干扰。

搬迁之后,1000多名学生学习条件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教室不够,他们就在山坡上搭建起简陋的草棚,四面通风。由于教室分散,上下课及用餐等,都以吹军号为令。晚间的教室里,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同学们读书写字。一间房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住,睡的都是双人床。令师生们记忆犹新的是,早上千人喝稀饭那种难忘的场景。只听到东西南北喝稀饭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时,从黄岩北门码头出发,只有一艘小汽轮。它可以从永宁江,直达灵石附近的潮济。除少数同学有条件搭乘小汽轮外,大多数同学都得徒步约22公里的路程,才能到校上学。

因为战争扩大,一批外地名校的教师南迁,这为当时的黄岩县立中学名师的引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陈熙光、江文炜、牟振飞(正非)、许植方、郑抱天(念北),都曾担任过校长。

殿前旧照有生气

在黄岩中学的校史馆内,现珍藏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与抗战时期该校西迁至灵石书院旧址,有着莫大关联。照片上的古佛与少年,在快门按下的一瞬间,成为永恒。

看照片中的黄中学生,在佛前、身侧、膝上,或立、或坐、或蹲,依次排列。其中有学生手拿“锦标”奖状。可能他们在学习或活动中获奖,因此特地在灵石书院旧址的大雄宝殿里,合影留念。

灵石寺大殿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石柱抬梁式梁架结构,重檐歇山顶,黑色瓦屋面,石板铺地。大殿内有42根石柱,这在江南佛寺建筑里,甚为罕见。1982年2月,灵石寺被黄岩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照片拍摄于何时,上面的人又是谁呢?在照片的背面记载着一段文字:“福赟、礼道、正中、晓芳、明亨、普寿、学恕、建清、振嵩、居鼎、厚志共摄于灵石大雄宝殿。”在照片的左下角,还见到标注了“1939”,应是年份了。翻开黄岩中学的校友录,在1940年初秋级,还能找到他们的名字。其分别是陈福赟、徐礼道、江正中、鲍晓芳、吴明亨、蔡普寿、卢学恕、张建清、谢振嵩、黄居鼎、陈厚志等11位学生。这一级毕业的学生共68人,他们便在其列。再从照片上看,他们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懵懂和稚嫩的脸庞,不仅洋溢着朝气,还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钟灵毓秀启英才

抗战中的7年,“灵石书院”迎来了高光时刻,培养出了一批国家栋梁,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物学家池志强,中科院院士、著名无线电电子学家吴全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友仁,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方秦汉,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黄志镗等。

池志强(1924-2020),黄岩城关人。留学苏联回国后,他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和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70年代主要研究强效镇痛剂,80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研究。1983、1984年,他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自1988年始,他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药理学研究的他,在抗放射损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吴全德(1923-2005),黄岩城关人。1942年,他毕业于黄岩县立中学,之后就读省立第六中学。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他,专长电子物理、薄膜和表面电子学。1963年,他提出光电阴极的固溶胶理论;1966年,提出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中,固溶胶粒(即纳米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1979年,他得出对长波响应有贡献的平均银超微粒的直径约为3.1纳米,此理论被国外权威学者承认,国外有关文献称为“吴氏理论”。1987年,他又提出固体表面上原子团和超微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以及外延生长条件。

张友仁(1923-2015),祖籍黄岩土屿。他的父亲名叫张国华,是国民党中将;舅父周炳琳,是民国社会名流、著名学者。1942年,经过浙江省会考,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保送免试升入大学的资格。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他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一”运动。1947年,他在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晚年的他,笔耕不辍,不时有新作出版,如《北大恩师》《北大清华的教授们》和《周炳琳文集》等。

方秦汉(1925—2014),黄岩新前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曾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主持过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桥梁钢梁等关键性结构设计和科研工作。在上述大型桥梁工程中,研究、开发、创新,推广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为推动铁路桥梁“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技术实现,作出重大的贡献。

黄志镗(1928—2016),黄岩城关人。1940年至1946年,他在黄岩县立中学部读书,1951年于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制出多种新型耐高温树脂及固化剂,为航天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交联型聚酰亚胺,并研究出这种新型复合材料树脂基质。自70年代末开始,他开展杂环化学研究,系统地研究杂环烯酮缩胺合成和反应,合成出新化合物500多个。为此,他曾荣获国家发明奖、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1912年,灵石书院改为灵石高等小学,不久停办。1947年8月,黄岩县私立灵石初级中学成立。1958年,灵石初级中学改名为“黄岩灵石中学”。1972年至2000年,它合并了头陀中学高中部、茅畲中学、长潭中学、北洋中学,承担起黄岩西部教育的重任。2009年,灵石中学初高中脱钩,高中仍袭用原名——灵石中学。这一年,该校被评为“浙江省美术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8月,黄岩区灵石中学更名为台州市灵石中学。2023年8月,由宁溪中学、灵石中学、院桥中学合并而成的台州市永宁中学揭牌。

灵石,黄岩西乡的一方办学圣地。历时150多个年头的它,自清同治九年(1870)废寺办书院始,之后又经历了黄中西迁、现代灵中两个阶段。它留给历史的是闪光的记忆,且成为黄岩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感谢严振非、周建灿、林如雄先生对本次采访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资料:民国《黄岩县新志》、《精神坐标——黄岩中学校友名录》、《叩访历史——黄岩中学校史》等。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