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2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九峰书院:百年文脉 生生不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7 09: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重建后的九峰书院,不仅为九峰公园的景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于挖掘九峰历史文化和丰富区域人文资源,以及弘扬黄岩人文精神,有深远的意义。


在群峰环碧、景色秀丽的黄岩九峰山麓,有一座九峰书院。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文 杨 辉 实习生徐林泽/摄

在群峰环碧、景色秀丽的黄岩九峰山麓,山路逶迤东上,小溪曲折西下,可见一座遍染苔绿的石拱桥,饱经岁月的沧桑。从桥上穿行而过,映入眼帘的是藏匿于山岙、朝北依山势而建的九峰书院。

如果从清同治八年(1869)黄岩知县孙憙兴建九峰书院算起,这座书院的历史已有154年。在清末,九峰书院曾是一方聚才育人的宝地,是启智、知行、传道和解惑的圣地。

九峰寺

说到九峰书院,不能不提其前身——九峰寺。据《黄岩县志》记载,九峰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吴越国末期,后来有黄岩学者考证,九峰寺兴建的年代应该在晚唐。

相传明代历史文化名人吴执御,就曾寄读于九峰寺。

吴执御(1590—1638),字朗公,黄岩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任济南府推官,秉公执法,人称“吴靖街”。当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党徒在德州为其建生祠,各府县官吏都去祝贺,唯独吴执御拒绝前往。崇祯二年(1629),魏忠贤伏法,皇帝亲书“清介第一”赐吴执御。

吴执御曾与好友黄道周游九峰山,夜宿九峰寺。他们谈论时事,评说朝政,以诗相和,把酒言欢。吴执御写下《秋日同黄石斋年兄登九峰二首》,黄道周也作两首应和诗。

在黄岩九峰山麓,至今耸立着一座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的古塔——瑞隆感应塔。塔旁原有一块巨石,人称“朗公石”,就与吴执御有关,相传他少时常坐在上面读书。当地人还编写了励志故事《朗公石劝学》,以此激励后人发奋学习。

名山阁

清咸丰年间,九峰寺毁于太平军战火,只留下断墙残瓦。同治年间,崇文重教的黄岩知县孙憙在此地兴建九峰书院。

孙憙先捐百金,在他的倡议与力行下,下庄卢氏出资千缗,加之20亩田产作为膏火费,这样就解决了办学经费。

同治八年(1869)二月,九峰书院动工,直至年底告竣。书院先建讲堂5间,取名“敷极堂”,作为教学楼;讲堂后建有精舍5间,作为学生宿舍。次年,又在精舍的东面建了吴公祠,用来崇祀明代的吴执御,配祀其挚友黄道周。

孙憙撰书了《九峰书院碑记》,并订立《九峰书院学规》六条,立碑于前庭。在隔溪的魁字岩上,他让人雕刻了“青云直上”四个字,以激励众学子勤学苦读。在九峰山外还建了石牌坊三楹,书写了“九峰书院”,面东题“理学名臣”。

九峰书院最吸引学子的,当属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的“名山阁”藏书楼,内藏经史百家之书以及乡邦文献等。如明抄本《杜清献集》,是书院首任山长王棻赴京考试时在京师借得,日夜抄录带回来的,并撰《杜清献年谱》作附集一起付梓;王棻还向瑞安孙诒让的玉海楼借得台州失传古籍抄本,刻印了宋车若水《脚气集》、明方孝孺《逊志斋集》等乡贤遗著;国朝金鹗《求古录礼说》,则是向宁波天一阁借得,刻版以存的;王棻还曾购《古今图书集成》,计万卷,存放于名山阁内。

此外,名山阁还收藏了《太平御览》《渊鉴类函》《册府元龟》《古逸丛书》等。到光绪末年,名山阁收藏的书有3万多卷,成为远近闻名的藏书楼。

光绪二年(1876),黄岩知县王佩文增建孙公祠,并修建了门墙。那时的九峰书院,成了黄岩影响最大的书院,名流云集,研讨学问。清末海派画家蒲华(1832—1911)也常光临此地。他的《九峰读书图》,是追忆九峰书院古韵遗风的唯一图像资料。画上,林峦溪壑尽现,花木清疏,书院隐现其间。

一代鸿儒王棻

九峰书院的首任山长,是晚清一代鸿儒王棻。

王棻(1828—1899),黄岩人,为晚清经史学家、教育家。他曾在黄岩九峰、清献和文达书院,处州莲城书院,温州中山、东山和肄经书院,太平宗文书院,临海正学书院,江西南昌经训书院等十多所书院担任过山长。其中,他任九峰书院山长时间最长,4次受命,共12年之久。

入清以后,由于海禁森严及文字狱惨祸等因素,黄岩文风衰败,风俗颓坏。到了晚清,当地文风才逐渐好转。同治九年(1870),王棻首次任九峰书院山长,以“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滨海变邹鲁”为教育宗旨,期待黄岩重现“小邹鲁”的文化盛景,并将它视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实现这一宏愿,王棻不懈努力,矢志不渝。师从王棻、就读九峰书院的学子中,在科举、学术上有成就的有十多人,包括王彦威、喻长霖、王舟瑶、陈瑞畴、许元颖、於昕、江伯震、黄方庆等。

王棻平日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不购私田,而用来购书。光绪十年(1884),他从经训书院任教回来,江西学政因他教学成绩卓著赏白银3000两,他用来购买《古今图书集成》存于名山阁。

后来,九峰书院名师荟萃,王维翰、王咏霓、张濬等声名远播,从学者云集。经过几十年的积淀,终于蔚然成风,黄岩乃至台州教育蓬勃兴起。

除了教书育人、为当地培养人才,王棻还致力于著书立说,十分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一生著作734卷。

他从大量的正史和方志以及野史抄本中广征博采、去伪存真,进行详尽的考据,并对重大事件作出叙述和评论,花费14个年头,完成台州文献巨著《台学统》。

《台学统》共100卷,汇集台州各地自晋代至清代252人的正传和85人的附传,在台州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台学统》稿本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书院新生

到了清末,新学兴起,九峰书院停止办学。

民国元年(1912),九峰书院改为黄岩县立图书馆。民国九年(1920),藏书约5万多卷。民国十六年(1927),敷极堂东面建起山长祠,以祭祀王棻、王咏霓、陈瑞畴、王彦威、王舟瑶、张濬诸山长,每年春秋致祭。后来,县立师范学校、县立中学分校曾先后迁于此。

其间,名山阁图书一度大量散失。1951年3月,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征集组长项士元从名山阁征拣了万历本二十一史及抄本《说郛》、乡贤遗著等数十种图书。

1956年,在县立图书馆的基础上,黄岩县图书馆成立。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首批新建县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名山阁的珍贵图书,成为黄岩县图书馆最具特色的镇馆图书。

后来,因历史原因,名山阁被毁,内藏图书损失殆尽。黄岩县委党校一度在此办学,直至1998年迁往别处。

1998年秋,九峰书院旧址始建报春园,1999年春节告竣。书法家沈鹏题写草书匾额“报春园”三个大字。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诗句“千山月色令人醉,半夜梅花入梦香”,则由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就,作为联语悬挂门口。如今,报春园内有大量梅桩盆景,以形态各异、苍古入画见长,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2016年,九峰书院迎来新的生机。这一年8月,九峰书院重建工程破土动工。它坐落于九峰书院原址边的九峰兰房里,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3平方米,工程造价1000多万元。

重建后的书院,不仅为九峰公园的景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于挖掘九峰历史文化和丰富区域人文资源,以及弘扬黄岩人文精神,有深远的意义。

“九峰书院和名山阁的历史,想必许多黄岩人都有听闻。但王棻自己家里的书楼‘知非求是’,我估计很少有人知道。王棻把大部分书捐给了九峰书院,留在自家书楼里的藏书也有1万多册。我想他所取得的成就,大多得益于这些藏书。后来这些书都散失了,真是太可惜!”王棻四世孙、现年89岁的王恒正说。

多年来,王恒正潜心研究王棻的人生轴线以及理学思想,为之倾注无数的心血。退休后的他,编写出版了《王棻研究》《王棻诗集》和《六书古训》等书籍。他还将黄岩从隋代至清末民初志书上所载的古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编成《黄岩经籍志》。

文脉是一座书院记忆的延续,保护文脉,才能留住书院的根。王恒正希望,能进一步保护王棻故居,出版更多王棻的著作,方便市民阅读,传承九峰书院百年文脉。

黄岩区政协文史专员周建灿说,清朝晚期,旧式书院的教育就已宣告结束,但书院深厚的历史积淀,仍值得后人去深入发掘。“让古代书院优秀的文化精神‘活起来’,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

九峰书院的历史早已翻篇,其造就的人文精神深深地融入台州文明的血脉。它如同连接市区的官河之水,生生不息地流淌……

(感谢严振非、王恒正、周建灿对本次采访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资料: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县新志稿》和《黄岩县教育志》等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