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寻根历史文脉 起航诗与远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22 09: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近年来,我区系统挖掘黄岩传统文化,擦亮“宋韵黄岩”文化名片,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软实力影响持续深入。同时,我区不断加强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一个个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古风遗韵、研学课程等内容为一体的研学基地,带领着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些基地中寻根历史,赓续文脉。5月初,由黄岩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等共6家单位主办的“我想把这座城讲给你听”比赛上,6位青年讲解员沿着“历史寻访·研学之旅”,选取了以历史、风光、“红色”为主题的6个点位,青年讲解员跨越时间,富有情感地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魅力独具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就让我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开启一场云游之旅。

中国柑橘博览园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从唐代的皇室贡品,宋代的天下果实第一,到去年被群星手捧登上央视春晚跨年的黄岩蜜橘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永宁江畔,有一座听起来就很甜的博览园记载着黄岩蜜橘的成长。

中国柑橘博览园位于澄江街道的凤洋村,可以说凤洋村家家户户都是橘农,都种柑橘,澄江已有1700多年的柑橘栽培史。虽声名在外,但凤洋村的橘子并非一直走俏。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们种橘子并没有什么收入,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最冷清的时候,在村里走上一圈,看到的全是老人和孩子,橘园连片荒废,村庄日渐破败。但是,博览园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生活竟会被一盏小橘灯点亮。橘子不仅是这里的财富密码也是吉祥物,博览园每年都会开展“种橘福”“祭橘神”等传统习俗,其中祭橘神还是我市非遗项目。让非遗传下来是博览园的历史使命,也是凤洋柑橘人延续橘脉的孜孜追求。

“九曲澄江如练,两岸橘林似锦”。打造中华橘源金名片,以橘为媒,农旅结合,科技致富,是园内做强橘产业的天选之路。在文旅品牌上,园区成功创建3A景区,一年一度的黄岩柑橘文化旅游节,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极大带动园内蜜橘旺销。借助电商开展柑橘节直播带货专场,重视黄岩蜜橘口碑,打造网红、精品产品,现在,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

“做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蜜橘”,这是黄岩柑橘人在新时代的自我期许。中国柑橘博览园是黄岩橘文化和产业的窗口与希望,让黄岩蜜橘真正成为果民的黄金果、致富果和魅力果。

(青年讲解员 徐雅洁)

中共黄岩县委旧址



这里是有着浙南小延安之称的茅畲,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的四合院,它是茅畲小学原址,也是中共黄岩县委旧址。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一所小学会和黄岩县委划上等号呢?这要从1934年说起。

那一年来了一位名为林泗斋的新校长,新思潮也随之而来。师生们读起了马列主义、鲁迅、高尔基,改变了“不闻窗外事”的旧貌。在他的倡导下,茅小救国会、茅小儿童参观团相继成立,孩子们唱《茅畲小学校歌》,讲要唤醒国民、要抗日救亡。林珂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海门活动期间,年仅14岁的林珂走上的主席台,激昂的演讲让茅小的声音响彻黄岩,不仅如此,她还在上海《新儿童报》上发表抗日宣传文章,让茅小的抗日决心为全国所知。

此外,林泗斋还鼓励师生将所学所知传授给乡民,于是老师们办起了农民夜校,学生们到田间地头当起了“小先生”。各种抗日活动,让整个茅畲沸腾了。

1938年3月中共茅畲小学支部成立,同年5月中共黄岩县委重建,县委机关便设在黄岩革命的中心——茅畲小学,校长林泗斋任县委书记。在那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县共发展了65个支部、520名党员。

在黄岩县委革命精神和林泗斋的引领下,共有60多名黄岩年轻孩子奔赴晥南、浙东和陕北,以新四军、八路军的身份加入战斗。炮火猛烈,却无法击垮孩子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绝境里的希望,是黑夜里的点点星火,燎燃了革命的整片原野,迎来了这个民族复兴的曙光。

今天,在这里,你仍能听到校园里传来的琅琅书声,遇见前来瞻仰革命先辈的孩子们。这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往事、一个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与信仰,影响着百年后的孩子,伴随他们成长为这个民族的未来。

你们听,那首校歌被重新唱起。

(青年讲解员 王钇柔)

沙埠竹家岭青瓷坊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为了押韵而将错就错的歌词,很容易让人忘记这里的“天青色”实际上形容的是青瓷。“青如玉,明如镜”的青瓷器里装下的是宋代日常生活,承载的是黄岩“宋韵”文化。宋代距今已有千年,而我们和宋韵文化能否跨越时间距离,实现新时代的相遇?相信各位能从沙埠青瓷中找到答案。

“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宋人“四艺”生活第一桩就是“香事”。宋代高度发达的香文化,催生出各式各样的瓷制香具。青瓷香炉就是沙埠窑中的香具精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87年出土于灵石塔寺,盖子上刻有17组三瓣卷叶忍冬纹样,曾经作为国家文物局珍贵藏品到法国参展,收藏于黄岩博物馆。很多沙埠青瓷最后的归宿都落在了文物展台上,这让曾经触手可及的器物,变成了只可远观的藏品。过去,我们与宋韵文化的距离就像游客和馆藏文物一样,隔着厚厚的玻璃。

2019年,沙埠镇青瓷村建起了竹家岭青瓷坊,失传了800多年的沙埠制瓷技艺得到了恢复,青瓷香炉也迎来了重生。拉坯、刻纹、烧窑、上釉……复杂的青瓷工艺给产品复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青瓷工作坊负责人谢振威说:“釉色不佳、器型坍塌等问题都让复刻工作困难重重。”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以青瓷香炉为原型的缩小版文创产品终于炼制成功!昔日的馆藏文物,开始以全新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现在,青瓷逐渐成为装下现代生活的容器,“宋韵”文化开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缕宋香,凝聚了沙埠青瓷的发展缩影;一炉窑火,实现了当代生活和“宋韵”文化的重新相遇。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来到竹家岭青瓷坊认识青瓷、了解青瓷、体验青瓷,在新时代语境下为沙埠青瓷文化重新定义价值!

(青年讲解员 童薏霖)

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



在黄岩与乐清的交界处,海拔400多米的平田乡桐树坑立有这样一块石碑。碑面早已斑驳,但他永远记载着1941年10月始,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如今,越来越多人走进平田桐树坑,来到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重温红色记忆,回首峥嵘岁月。这是历史的回眸,也是精神的传承。

纪念馆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主体部分包括史料陈列室、纪念碑和纪念亭。馆内展出近百幅历史图片,近万字文字史料,全面介绍了当年台属特委机关和桐树坑党支部的革命活动和斗争历程。

1938年5月,中共黄岩县委书记林泗斋来到平田乡桐树坑建立起该乡第一个党支部。1941年10月,中共台属特委机关移驻桐树坑。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台属地区主要干部和已暴露身份的党员撤往四明山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台属特委机关随之撤离桐树坑。其间,桐树坑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减租斗争;镇压反动保长,控制保级政权等,使这一片山区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又以桐树坑为基地,逐步向平原推进,在黄岩西南部地区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县城的局面,为黄岩解放创造了条件。

非革命不足以成其事,无精神不足以发其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说:“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做到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品格更加纯粹、斗争精神更加昂扬,我们必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不断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新的精神史诗!

(青年讲解员 李柯烨)

蓝美田园



春日时节,走进蓝美田园,可见园内一片生机勃勃,充满着孩童欢笑笑语、游客如云、一片生机,但不久前,蓝美田园还是一片荒芜……

2013年,为响应“浙商回归”号召,负责人张聪决定回归家乡助力家乡发展。之前一直在外投资的他考察国外各地的庄园模式,带着蓝美田园项目回到家乡台州,希望打造一个我们台州自己的农村庄园。一经提出,政府大力支持,在要素配置上提供贴身“保姆式”服务,帮助协调解决投资商在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政府采取时间倒排,责任到人,多部门联动,从立项到正式运营只用了两年时间。

建成后,蓝美田园不负众望创造了巨大的收益。但事情的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2019年“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加上利奇马台风导致大棚坍塌雨水倒灌,再加上疫情打击,蓝美田园陷入巨大危机,面临“濒死”状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政府一系列的助企纾困措施,实现了企业重振与复苏。

资金周转困难,政府就给予财政支持,简化手续现场办公;并提出补助方案,提前发放农业补贴。草莓丰收急需销路,政府就推广销售,网上直播带货,给潜在客户送样品,扩大销售渠道。经济纠纷面临查封问题,政府就积极沟通,采取“活封”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不良影响,保证案款履行前提下维护企业正常运营。

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政府对蓝美田园真正做到了像‘娘家人’一样, ‘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通过政府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蓝美田园已 “满血复活”。未来,蓝美田园将继续打造黄岩农业旅游金名片,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一份蓝美力量!

(青年讲解员 徐婉玉)

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



在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这段有关“坚守”的红色之旅。

“军民本是一家亲,根根叶叶心连心”,在革命斗争的的烽火岁月里,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1948年,浙南和浙东两支兄弟部队终于在黄岩区圣堂村胜利会师。此后,两支部队并肩作战,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取得了巨大的战果。黄岩溪乡人民为支持革命,义无反顾地为地下党和游击队提供食宿、联络掩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章学英就是其中一个。为了给游击队送情报,她主动担任起“女交通员”的任务,而她的家就成了地下交通站。4年来,章学英家灶膛内的烟火从未灭过。屋上有烟雾,表示安全,烟火断了,就表示这个交通站没有了。近4年的时间,章学英都是和衣而睡,稍一响动,立即起身开门察看情况。那4年不停飘袅的炊烟,那灶膛里长燃不熄灭的“星星之火”,不正是革命“老妈妈”章学英的坚守吗?

从2011年开始,77岁的郑英俊老先生就在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担任讲解员。12年来,他用当地方言传播“红色文化”,用“白搭喷松”带参观者们走入70多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我想,这是郑英俊老先生对于“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精神的坚守。

作为新一代的讲解员,我不仅是那段历史的讲述者,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新时代的建设者。说好黄岩话、讲好黄岩故事、发扬红色黄岩精神,这是我的坚守。

本次的红色之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欢迎各位再来红色黄岩重温峥嵘岁月,聆听奋斗故事。
(青年讲解员 吕贝贝)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