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4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岐海先民演绎的传奇故事 ——东瓯国寻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14 10: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历史上有一个古地名,常被台州、温州两地的人们提及,甚至被用作自己所处区域的代称,它就是“东瓯”。其实“东瓯”的含义非常宽泛,既可以是地名,也可以理解为族群,当然还有以此命名的国家。

“东瓯”名称的由来

《山海经·海内南经》说:“瓯居海中”。从字面理解看,这个“瓯”应是指族群,即生活在浙东南沿海的土著瓯人。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国名纪》“越沤”条下解释:“或云瓯人,沤、欧、瓯、区,通。”后来越王失国,越民四散,其中一支来到瓯人居住区。两个族群相互杂居,彼此融合而成瓯越。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对此有着较详细的记述,即前306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晋代学者郭璞对《山海经》“瓯居海中”条加以注解:“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音呕。”将“瓯”的内涵延伸到地名东瓯,即当时的临海郡永宁县。永宁县,汉顺帝永建四年(129)或永和三年(138),分章安县东瓯乡立,属会稽郡,晋属临海郡。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立永嘉郡。东汉时章安县东瓯乡的设置,或可说明此地时为瓯越人的聚居地,当然这也与此地曾为东瓯王国的核心区域密切相关。

东瓯国的变迁史

东瓯国,又称东海国,疆域大致包含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史料中有关东瓯国的记载非常少,较详细的《史记·东越列传》,也仅以1600多字简要记述了东瓯国的变迁史。相关史料大略整理如下:

战国末期,散居四处的越人后裔在我国东南沿海(福建及浙江南部) 形成闽越王无诸和东海王摇两股主要势力。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此设立闽中郡,无诸与摇“皆废为君长”,被当作县一级的长官看待。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开始时,反秦力量在“张楚”旗号下组成统一战线,但后来掌握实权的项羽没有封他们为王,所以到楚汉之争时,他们便“率越人佐汉”。刘邦建立汉王朝后,论功行赏,于汉高祖五年(前202)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统辖闽中故地,定都东冶(今福建闽侯);而摇则被封为海阳侯。到了汉惠帝三年(前192),因“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汉景帝三年 (前154),吴王刘濞谋反,想策动闽越王和东瓯王追随他,闽越王不从,“独东瓯从吴”。吴王事败之后,东瓯王受汉廷之命,杀掉刘濞以谢罪,因此得以保全。刘濞之子刘驹“亡走闽越”,因怨恨东瓯王,屡屡怂恿闽越王“击东瓯”。汉建元三年 (前138),闽越王发兵围东瓯,东瓯王贞鸣战死,新君望向汉室告急求救。太尉田蚡认为越人剽悍好战,自相残杀,反复无常,主张以秦朝为例,置之不理,由其自生自灭。中大夫庄助则认为像秦那样弃之不顾,不足以树立天子的威望,以“子万国”,主张出兵救援。汉武帝采纳了庄助的主张,便派他持符节到会稽调兵,“浮海救东瓯”。闽越闻讯,自动引兵撤退。经此一难,东瓯王实在不堪闽越王侵扰,索性请求朝廷准其“举国徙中国”,得到许可,于是率领宗族及部众四万余人迁移于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从此国灭。

闽越王乘机向北扩张,占据了东瓯王的地盘。三年后,建元六年(前135),闽越国转而向南进攻南越(岭南地区)。汉武帝再次派兵来救,闽越王郢被其弟余善所杀。武帝立无诸之孙丑为越繇王,闽越国亡。余善杀郢之后,自立为王,武帝遂封余善为东越王,以牵制越繇王。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因南越反叛,汉朝派兵攻灭南越国。余善起初率兵八千随攻南越,听说汉军将领杨仆有意讨伐东越,便先发制人,攻打汉军,称帝自立,公开反叛朝廷。武帝引兵讨伐东越。元封元年(前110),余善被杀,东越国亡。随后,汉朝“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从以上史料可知,在公元前334 年到前110 年的200 多年时间里,东瓯、闽越、东越这些瓯、越古国在黄岩这片土地上像走马灯似的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兴衰生灭的悲壮剧情,最后皆湮灭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仅余零星记载及些许遗迹供后人凭吊与追索,以至于我们现在已无法拨开重重迷雾,一窥那段历史的真容了。

台温两地关于“东瓯王城之争”

台州、温州两地学者在东瓯国的建国时间、都城、疆域、人口等方面多有争议,尤其是在都城问题上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温州学者认为东瓯国的都城在温州,这是千年以来的历史定案,并佐引了大量史料论证这一观点。他们指出东瓯国都城在温州瓯江南岸的瓯浦,位于温州市鹿城区瓯浦垟村瓯浦山北麓的东瓯王墓便是东瓯都城在温州的最有力证据。温州学者认为,既然东瓯王墓地设于此处,为了祭祀方便,东瓯国都城自然不会离得太远。

而台州的学者则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东瓯国都城在温岭大溪的东瓯古城。其最可靠的依据是2006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东瓯古城遗址。遗址东西长约390米,南北宽约26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规模大、规格高,而且是东瓯国地域内发现的唯一城址。无独有偶,在距古城遗址2千米的塘山村发现了塘山大墓,墓内陪葬器物较多,出土有玉璧、匏壶、双耳罐及仿青铜的陶质镈、錞、磬等乐器,反映了墓主人身份高贵,为东瓯国贵族无疑。东瓯是较为宽泛的地域名词,并非温州的专属,且又有出土实物为证,所以东瓯国的都城设在台州也是有着极大可能的。

匏壶与双耳罐在温岭大溪一带出土较多,除此之外在黄岩、路桥也常有发现。这两种器物是古代越人典型的祭祀与陪葬用器。它们在温州、福建与两广地区也有大量出土,这些地方恰好也是古代越人的活动区域。瓠壶与双耳罐在黄岩大量出现,且常出于等次较高的贵族大墓,为瓯、越先民在台州活动的重要物证。

纵观东瓯国的历史,其疆域前后变动较大。由于受到南边闽越国挤压,东瓯国土随之往北收缩,东瓯国统治阶层的活动区域亦会向北迁移,瓯江便成了抵御闽越势力的天然屏障。与此同时,中央政权也有向南征服的雄心,灵江又可作为防范汉王朝渗透的倚仗。所以,瓯江流域以北、灵江流域以南地域可能成为东瓯国后期族人活动的核心区域。都城以及具有都城性质的行营也随之迁移至瓯江与灵江之2间,而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甚至可能并不固定于一处。这样,在台州、温州两地都留下东瓯国的遗址与遗迹,自然也就说得通了。



东瓯古城复原模型



路桥出土的瓠壶



东瓯王庙之碑拓片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