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二月二灯会,让黄岩宁溪再次成功“出圈”。
一盏盏寄予美好愿景的花灯交相辉映,将宁溪缀映成人间星河,每天引来数万台州人“赶场”。
宁溪成为“顶流”背后,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共富“底色”支撑。
去年以来,宁溪践行绿色发展战略,扎实扛起西部乡村振兴主战场、共同富裕主阵地的职责,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人才引育为引擎,以治理有效为保障,以乡风文明为“灵魂”,以扎实的举措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成效明显,成功入选2022年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名单。
传统生态村逐步走向美丽经济村,从闲置地块蜕变为科技小院,从千年古街变身为“网红打卡地”……当前,宁溪正绘就一幅绿染青山的生态画卷,唱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共富曲”。
一村一品 村村美迈向全域美
从黄岩进入千年古镇宁溪,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白鹭湾村。
一眼望去,家家户户的外墙上都绘上了版画。或描绘村民辛勤的劳作,或展现当地丰收的场景……约有200余幅大型画作,十分壮观。
艺术与乡村振兴碰撞,这个传统生态村正逐步走向美丽经济村。
近日因为“二月二灯会”的带动,让村里6家农家乐天天爆满。
“需要提前预定,周末已经订满了。”辉鹏农家乐老板娘章苗苗脸上笑容灿烂。2018年,她和丈夫从黄岩城区回到村里打拼,在自家房子里办起了农家乐,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店”。
“村里画上版画,来的游客变多了,环境也发生了大变化,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期。”她说。
白鹭湾村还注重完善老年娱乐设施,营造悠然自得的养老氛围。村里既有戏台,也有乒乓球馆、游泳池。“奶奶90岁生日刚过,就有人上门修剪头发,这让我们做生意也很安心。”章苗苗说。
在宁溪,“一村一幅画、一户一处景”格局已经显现,建成了如白鹭湾版画村、岭根古道文化村、五部白茶村等特色村庄,打造了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1个。
近年来,宁溪镇以项目为依托,投资近千万元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实施了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入口景观改造、城镇风貌管控等项目,打造了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尤其是今年以来,实施了省级县域风貌样板区、白鹭湾未来乡村、炭场头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牌门区级美丽乡村精品区块等项目,进一步开展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河流等项目建设,实现了“小盆景”到“大花园”的提升。
宁溪还把“未来乡村”作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在白鹭湾先行先试。围绕“三化九场景”创建目标,完成下蒋岙环境基础提升、文化礼堂改造、绿道修复提升等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数字化项目,环境面貌、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在产业方面,我们将全镇的农产品通过数字化在白鹭湾村平台上聚合,土地流转的资源在平台上共享。在研学方面,形成了白鹭湾版画教学实践基地、金岙亲子农场、宁联药用植物园科教、岭根柑橘科研为主线的研学流线,实现了以一村为主体,联动全镇发展的农村发展新局面。同时以数字化为依托,着力推进管理效能提升、旅游经济发展。”宁溪镇副镇长陈静介绍。
宁溪正如一幅静静舒展的三生要素与自然风光融合、繁华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织、现代文明与乡愁文化交汇、数智产业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富春山居图”。
科技支农 闲田变身科研阵地
5年前,田生科冲着“黄岩蜜橘”这个金字招牌,把试验田放在了宁溪,建了占地近200亩的精品柑橘现代示范园。
走进连体大棚,仿佛来到了一个“植物工厂”,摄像头、土壤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大屏幕、风机等构成了一个果园物联网。
“它们能采集果园的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光照、二氧化碳等信息,并自动对果树实行养护。”田生科说。
此外,甘蔗渣、茭白叶……别人眼中的农业废弃物,在田生科手里却“变废为宝”,成为柑橘不可多得的好肥料。
从曾经“两脚泥一身土”到“植物工厂”,科技支农正赋能乡村蝶变。农户也从“靠天吃饭”到“看数据吃饭”,促使柑橘品质和价格双提升。
据了解,宁溪镇现已投入4000万元建成宁溪精品柑橘科创中心,打造200亩“水肥一体”示范基地,配备数字柑橘农业物联网系统、“农抬头”数字农业云平台、自动控温控湿装置、自动补光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环境调控设备,实现科学精准施肥用药,助力农业低碳发展。
宁溪镇形成科研、产业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科技小院、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数字农业首批先行先试单位。
田生科教授的“未来橘园”,还打开了“新农民”的视野。近年来,宁溪共流转土地近1500亩,开展水稻、柑橘、杨梅等规模化种植,引进专业种植能手,推进高质高效种植,催生出宁星家庭农场、深山源乡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综合体。
像田生科一样的“教授下乡”在宁溪创作出一篇篇书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该镇先后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驻镇指导乡村振兴,揭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实现了美丽乡村“串点、连线、成片”。其中,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担任驻镇规划师,按照“乡村振兴工作十法”抢救乌岩头古村落,其“空心村”改造成果登上美国《规划师》杂志,入选了中国美丽乡村“千万工程”七个典型案例。
人人有活 村民共享“共富果”
“现在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挣,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挣钱。”宁溪镇岭根村的黄岩希乐工贸杯盖生产线内,员工们正在忙活新的订单。
小工坊带动大就业。据了解,该工厂为300名群众提供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
宁溪镇坚持以工业思维问诊传统农业短板,创先形成“政府搭台、产业引路、市场运作”的“小橘灯”共富工坊模式,获全市推广,为台州“九富”路径形成,提供重要的实践样板。
为推进“工厂西扩”,宁溪镇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全员进城,对接东部各街道、村居、企业、合作社、农业基地等,引进符合长潭水库生态保护规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建成22家“小橘灯”共富工坊,带动就业1000余人次,真正做到把项目送到村,把岗位送到户。
同时,还成立镇级共富工坊服务中心,依托数字场景对工坊进行直管,提供“管家式”服务,同时编印《“小橘灯”工坊管理手册》,全方位进行规范,还创新引入社会化保险,首批参保454人,让群众安全放心就业。其中岭根村未来橘园共富工坊、上桧村共富工坊获评市“十佳共富工坊”,同时与大苔村共富工坊共同获评市级示范共富工坊。
越来越多的村民共享共富成果。在黄岩西部山区宁溪镇宁联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将一荤两素的盒饭仔细装好,再根据距离远近按户分配。目前,全镇有240多名老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在满足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需求基础上,为部分失能失智老人送餐。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帮农民“富脑袋”。
为此,宁溪打造了一所大山里的农民大学,建成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11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21名“乡土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围绕农业技能、自然地理、法律法规等系统培训乡村振兴人才1560人,培养出一批双富双强的新型农民。
灯火盛宴 点燃文旅融合“热焰”
“二月二”的灯会盛宴,点燃了宁溪的文旅融合“热焰”。
几十米长的巨龙迎宾,龙身由数千盏灯笼编织而成,如梦似幻的光影贯穿宋渠直街,随风轻抚,宛若游龙。
灯会期间,宋渠直街上还有多场传统非遗演出,如舞龙舞狮、作铜锣、坦头南拳、宁川古乐等,更有古风服饰巡街等活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当地的村民自然不会错过灯会的“流量”,纷纷在家门口摆出了宁溪特色美食。
街上人摩肩接踵,沿街三步一家叫卖的麦鼓头、火烧、番薯庆糕……各种美食应接不暇,每个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龙就为了品尝舌尖上的宁溪美味。
“平常每天卖出百来个麦鼓头,现在一天能卖出几百个,销量翻了两三倍,平时我一般六七点钟就收摊了,现在要卖到晚上11点多。”胖婶麦鼓头店的老板熟练地把面团挤捏成“碗”状,加入馅料后封口,压扁再用文火烧,很快,在滋滋声中就闻到了麦香和肉香。轻轻咬一口,外皮韧劲十足,梅菜混着肉的咸香,十分可口。
“网红店”宁溪菊芳豆腐店的老板笑开了花:“很久没有那么热闹过了,生意根本来不及做。”
宁溪镇产业资源突出,有柑橘、金山陵、绿豆面、番薯肚肚、豆腐等特色农产品,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该镇形成了“鹿宁宁”“鹿西西”本地农产品品牌。
小镇的烟火气,以文化为魂,以商业为骨。宁溪镇坚持以群众积极性调动为根本,全面挖掘乡风文化,推进乡风更文明、群众素质大提升,打造乡村里的文化高地。围绕省特级文化站建设,构建根植民间的宣传矩阵,组建150余支民间文艺队伍,让乡村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灯火通明处欢声笑语,正是宁溪乡村振兴带来的一道最美风景线。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