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是茭白上市的旺季,在新前街道西岙村的茭白生产基地内,农户们正在嫩绿的茭叶间来回穿梭,熟练地采收,不一会儿,田埂边就铺满了新鲜白嫩的茭白。“这十几亩都是今年的新品种浙茭8号,你看我随手采摘的,一个就有半斤。”正在田地里忙碌的村民陈仁岳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产量高质量好,一亩地预计3000公斤左右,往年每亩最多2500公斤,这一切都离不开台州市黄岩利民茭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定军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推广!”
黄岩是我省最大的双季茭白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新前街道作为黄岩双季棚茭白的种植基地之一,凭借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被列为了黄岩农业示范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其中,台州市黄岩利民茭白专业合作社是新前街道的“乡贤+”共富示范基地,种植茭白近30年来,负责人沈定军狠抓基地培育、农残控制、良种繁育、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环节,在当地茭白产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走进利民茭白专业合作社的茭白田,大棚、小棚、地膜、露天等多样化种植方式一应俱全,产出早、中、晚多季茭白品种,一年四季可尝鲜。“种植大棚茭白好处在于幼苗生长时完全‘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产量比露天茭白高出近一半,还能抢占市场先机,实现了成熟时间的多样。”沈定军用了一个比喻告诉记者,“卖茭白就跟交通一样,上下班高峰,大家都挤在路上,速度就慢了。茭白都在同一个时间收获上市的话,就像是高峰期,价钱也就不好了。”
为了让茭白错峰“出行”,早在2000年,沈定军就在农业部门的推广下开始使用大棚种植技术,与普通茭白的成熟时间相比,大棚种植提早了一个月。就这样,茭白赢在了“起跑线”上,由于市场上茭白还较少,价格也比在5月中旬上市的贵上一倍。
“建设钢架大棚需要投入每亩1万元,一开始,种植户的思想放不开,总觉得投入太多,怕不划算。”沈定军就自行建设,先行先试,“新的种植模式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的优势胜过了传统模式,农户们都看到了,所以逐渐接受了。”
虽然在种植设施上有了保障,种植效益堤升更是关键。“五六年前,茭白曾遭遇销售低谷,我带着一万斤的茭白来到了上海去卖,因为茭白太细太小了,并不受市场欢迎。”为此沈定军决定在茭白品种上下功夫,他查农业资料,上科研院所向专家请教,外出参观考察、取经,掌握尽可能多的种植技术。在农业部门和新前街道的牵线搭桥下,沈定军积极采用“校地合作”的方式,邀请各大高校专业人士共同探索黄岩茭白产销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计量大学专业科研团队和区农业农村局的倾心帮助下,合作社成功培育出了更优质的茭白新品种浙茭7号及浙茭8号。“这种品种的茭白在高温时不会越长越高,而是会横向发展,长成的茭白又矮又胖,卖相好看极了,可以说为拓展茭白市场,提高竞争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院长叶子弘说。
同时,沈定军与中国计量大学“茭”心助农小分队开展合作,大力推广茭白新品种和双膜覆盖等技术的应用,自2020年起至今,推广新品种123亩、新技术221亩,增加茭白收益44万多元。沈定军表示,“下阶段,合作社还将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茭白深加工、田间基础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进一步提高茭白生产能力。
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作为乡贤,我要做的肯定不只是让自己一个人富起来,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富起来。”沈定军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目前,利民茭白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已有150多亩,并带动辐射周边车口村、石捣臼村、屿新村村庄种植茭白1000多亩,平均亩增产茭白400公斤,亩净增收益4200元,新增年销售收入120万元,且每年新增利润20万元,带动300人就业。
同时,沈定军还把“校地合作”中的掌握的新型种植技术、研究所的优质茭种共享给当地的农户,充分发挥黄岩利民茭白专业合作社这一“乡贤+”共富示范基地的“领头羊”作用,并以“乡贤+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培训指导、茭种提供、产品运输、产品收购、产品销售完整服务链,推动茭白产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