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42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汪鹏飞:将自身所学报效祖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7 09: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他,从单步负笈的聪慧少年,到身行万里的求学游子,再到潜精研思的科研工作者……岁月须臾而过,始终不忘父亲对他儿时的教导:将自身所学报效祖国。

黄岩区最美乡贤汪鹏飞,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先后在世界多个研究院所学习历练,从事有机、无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及器件应用的研究,并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光诊疗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长垟分场里走出的少年

1964年,汪鹏飞出生于长潭水库林场长垟分场,这里与水库毗邻,山清水秀,犹如世外桃源。幼时的汪鹏飞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运动能力,皆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鹏飞小时候很聪明,6岁开始在快乐村小学读书,学东西一学就会,但他上小学时比较淘气,挨过他爸爸不少骂。”据汪鹏飞的叔叔汪文信介绍,汪鹏飞的父亲做过村里的会计,母亲做过老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是村里为数不多接受过学堂教育的人,两人对三个孩子的学习都非常重视。

在汪鹏飞父母家里,记者看到汪鹏飞早年的学习笔记被小心珍藏着,虽已过去数十年,依然保存完好。随意翻开一本笔记,内容条理清晰、笔墨工整,可见当时书写者的用心。

“我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因为读书是山里人走出大山最好的出路,那个时候日子过得再贫苦,我也坚持要供孩子读完书。鹏飞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读书比较努力。” 回忆起汪鹏飞儿时求学的情景,父亲汪文勤感慨万千,“他小时候吃了不少苦,一边要放牛、砍柴、做农活,一边要读书,好在他学习从来没落下,为弟弟妹妹们做了榜样。”

1977年10月,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此时的汪鹏飞即将就读高一,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汪鹏飞的三姨托人把他从公社中学转进了离家数公里以外的宁溪中学。

“他上学时家里经济比较困难,那时他连一双厚鞋子都没有,冬天走路上学,双脚冻得通红。”汪鹏飞的三姨在宁溪教书,她还清晰地记得汪鹏飞在宁溪中学里的求学经历,“宁溪中学的老师都很喜欢鹏飞,因为他懂事、好学,进步非常快。高考时,他是宁溪中学第一个应届考上大学的学生,他的班主任别提有多自豪了!”

1979年7月,汪鹏飞高中毕业并参加了高考,在未参加英语考试的情况下考入杭州大学。“那一年英语分数是以10%的比例计入总分,当时为了省一个晚上的住宿费就没参加最后一天的英语考试,留下了遗憾。但我认为我是个幸运儿,因为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又在宁溪中学里遇到了当时学校里最好的老师,比如方世华老师、王天宋老师,他们都是水平很高的好老师,是那个时代和那些老师,成就了那个年纪的我去实现梦想。”汪鹏飞感慨道。

求知路上永不止步

杭州大学,浙江省省属综合性大学,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现已并入浙江大学。其中,求是学院于1915年创建的化学系,几经演变,发展成为杭州大学化学系。百余年来,它为中国乃至国际化学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学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和优秀的实业家,而那里也是汪鹏飞梦想起航的地方。

进入大学后,汪鹏飞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物资匮乏,而汪鹏飞的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上学,家里对汪鹏飞的经济支持有限,但他并不在意,愈加坚定地选择勤学苦读。

“我考进大学那一年不到16岁,当时进入杭大化学系七九级三班学习,对我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身边来自其他城市的同学生活条件也都很艰苦,好在那个年代上学,不仅不交学费,国家还每月给我们助学金,保证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大家都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知疲倦,真应该感谢国家。”汪鹏飞说。

“他在学校过得辛苦,冬天连换洗的衣物都很少,他从来不向家里诉苦,自己熬着不给家里添负担,很让人心疼。不过他心态很阳光,爱运动、爱打球,大学毕业回来时反而长高长壮了很多。”据汪鹏飞的阿姨介绍,汪鹏飞于1983年大学毕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各行各业亟需的稀缺人才,国家对高等院校学生实行工作包分配。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汪鹏飞没有选择像其他同学一样继续考研,而是回到黄岩一国营化工厂工作。

黄岩有机化工厂是国内较早生产胶粘剂、光刻胶的专业工厂,当时,年仅19岁的汪鹏飞进入工厂工作时被分配至一线岗位工作,一做就是5年。

“在化工企业一线工作的那段经历是弥足珍贵的,它让我对化工行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避免在后来的科研道路上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实践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应用上,它需要科研人员熟悉企业所求、掌握市场趋势。”汪鹏飞介绍。

1988年,24岁的汪鹏飞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据了解,该研究生院以科教融合为特色,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也是很多有志青年梦想中的顶级院校。

汪鹏飞在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里硕博连读5年,师从我国光化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吴世康研究员,在光化学与光物理、有机光功能材料的合成应用等领域探索求知。凭着对科研工作的一腔热爱与坚持,他在攻读研究生期间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由于成绩优异,他不仅获得院长奖学金,还获得毕业留所的机会。

深植心田的家国情怀

“我是万千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我能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一点点力量,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使命。”这是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汪鹏飞一直在强调的话语。

用所学报效祖国,这是汪鹏飞的父亲在他耳边从小叮咛的话语,也早已成为他内心坚定如磐的人生信念。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信息领域对光功能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机构将目光投向光化学和光功能材料的相关研究上。为了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汪鹏飞先后到法国、日本等地进修学习。

出发前,父亲特地叮嘱汪鹏飞要早日学成归国,“我告诉他,你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必须要报效自己的国家,去国外深造后不能留在那里,不管国外给出的条件如何优越,也要回到祖国来。”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在父亲的影响下,汪鹏飞抬头有方向,回首有归途。“我在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日本国立材料与化学研究所学习的时候是申请的自费公派,学习他们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我记得父亲的期盼,所以在国外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后,2005年我就通过科学院的人才引进项目回国了。”汪鹏飞说。

汪鹏飞归国后,主要从事有机、无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及器件应用的研究。他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在创新发明方面,他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50多项,其中授权专利20余项,包括5项美国专利。

“汪所在他所在的科研领域拥有很大影响力,但他为人十分低调谦逊,工作中兢兢业业,大家对他评价都很好,他的确是一个令人敬佩的长者和领导。”中科院理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飞向记者介绍,他主要从事高性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含特种工程塑料。黄岩拥有“中国模具之乡”“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的美誉,在李飞的导师季君晖与汪鹏飞的帮助下,国家工程与生态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黄岩成立了分中心,帮助黄岩塑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黄岩分中心能够帮助塑料企业打开视野,提供产业布局思路,有更多的底气开发出高端产品。”李飞说。

对家乡黄岩的塑料产业发展,汪鹏飞始终记挂在心,“目前,国际国内塑料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生产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产品。需要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上多下功夫,努力向高端材料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黄岩的塑料产业是有发展潜力的,我希望看到家乡的企业能越做越好,也祝愿家乡越来越好。”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3-1-17 15:26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理化技术研究所,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