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次参加省试,均获第一
潘伯修是何许人也?他怎么会来到柔川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还竟然为这里写下了优美动人的诗篇?
不妨先从柔川这个地方说起。柔川是黄岩西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即今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它的原名叫下凤岭。
北宋年间,福建莆田长溪崇贤里人、工部尚书黄懋(936—1008),久慕这里的山水环境优美,在退休辞官后举家迁居于此,并根据村前有一条从黄岩柔极山(一名牛极山,有人认为可能与“牛脊山”同音)流来的溪水——柔极溪,便将此地取名为柔极。元初,柔极黄氏的第十四世黄中玉,接过他父亲黄超然(此人有“南宋台州十大儒”之誉)创办的义塾时,将其改名为“柔川书院”,并由当时国内知名的文人张翥作《柔川书院记》,柔川的地名才固定了下来,逐渐为世人所知。至清光绪年间,因为采用都图制,改称九都一图。民国36年(即1947年)恢复旧名,改称柔极乡。1951年,又根据此地像一座小岛,前面还有一片被溪水冲刷出来的沙滩,而改称屿头乡沙滩村,从此柔川的地名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1992年将白石乡并入,沙滩村的范围便随之扩大。本世纪以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把以沙滩村为核心的周边区域统称为“柔川景区”,于是柔川的地名才又一次被叫响。
历史上的柔川是非常著名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此地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美,而且,这里的人们历来重视耕读教育,在宋代就创办了义塾和书院,以至于让定居此地的黄氏族人在后世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人才。此外,柔川之所以声名鹊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曾经吸引了无数知名的文化人先后慕名来到此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然后,再借助这些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将柔川的盛名带到更远的地方。潘伯修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潘伯修(1314—1356),字省中,元代黄岩淋头(今温岭市松门镇淋川)人,为淋头潘氏七世祖。少年时聪明好学,在乡里负有盛名。习科举,县试中名列前茅。几次参加省试,均获得第一。因此,有人称他为“潘省元”。但不知何故,“试进士不第,遂隐居教授,以著书自娱”。后来,黄岩盐贩方国珍在台州沿海一带起兵反元,江浙参政朵儿只班领兵到台州平剿,扬言要“尽屠边海之民”。潘伯修便挺身而出,带领父老来到官军前,据理力争说:“倡乱者,方氏耳!吾民无罪也。”于是,台州的百姓得以避免杀戮。又后来,当方国珍占据台州,想拉拢他,“许之以官”,但都被他坚决推辞掉。最后,方国珍派手下人暗中在小路上把他杀了(也有人说将他“沉之于海”)。死时,年仅43岁。
为柔川写下美丽诗篇
那么,这位“以诗文鸣东南”的读书人潘伯修,是在何时从淋头来到柔川的?他为柔川写下了怎样的诗篇呢?
据清代太平(今温岭市)《花山志》载:“癸巳(元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潘伯修与李时可同客柔川。甲午(至正十四年),卧病柔川。丙申(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潘伯修元旦有诗,时避兵柔川已五载矣。”可见,当年潘伯修是因为“避兵”(即躲避方国珍之乱)才来到柔川的,与一个叫李时可的人一起,在柔川一住就是5年,中间有一年还曾经生了一场大病。
江城十月桃花发,小至看花半已残。
香点客衣惊岁晏,醉烧官烛坐更阑。
鬓毛荏苒风霜急,云物萧条海水寒。
犹有黑貂能当酒,老来分手向君难。
这首题为《癸巳冬至,李君时可同客柔川,追感永嘉旧游,以诗为赠》的诗,是潘伯修到柔川第二年的冬至日写给同游人李时可的。他回忆己丑岁(即1349年)十月游永嘉时,发现那时“桃花盛开,气如春半”,当时有人就担心,这样的景象并不吉利。可是,现在又看到了同样的景象,诗人不免忧从中来,写下了“鬓毛荏苒风霜急”,只怕“老来分手向君难”的诗句。后来果真潘伯修客死柔川,最终没能平安地回到故乡淋头。此诗便传达了一种不详的预感,成了地地道道的“诗谶”。
巷南巷北长相见,友谊金张旧最深。
黄岙忆穿桐岭宿,乌岩行对竹溪阴。
人烟接壤通江路,兵火无家共越吟。
拟向清秋一疏散,不堪华发病伤心。
这是《甲午六月卧病柔川呈地主五首》之四,是潘伯修在柔川患病期间对自己晚年客居他乡生活与心境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诗人生活在“西界群山半削成”、“树色溪光满户庭”的自然环境中,感到十分的愉悦,也为自己过着“垂老托身书满屋”、“眠从朱老(指元末仙居人朱嗣寿)诗浇泼”和“黄岙忆穿桐岭宿,乌岩行对竹溪阴”到处游山玩水的安逸生活,感到十分的知足;但另一方面,当他看见自己“困饿只余皮骨在”时,便不觉有一种烈士暮年的衰败感,当他想到自己与许多人一起生活在“兵火无家”的时代,更有一种“不堪华发病伤心”的沉痛感。因此,从总体上说,潘伯修的这五首诗虽然表面上描写了清新脱俗的柔川环境,但在内心却无不流露了诗人郁积于胸的乱世感慨。
《山中》二首,可以看成是潘伯修在柔川过着闲适生活的写照。其一云:“青天去人不咫尺,白云映我作坡坨。奔星直下不知处,料得人间风雨多。”此诗借山中的白云和天上的流星,表达了诗人对人间风雨的关切和百姓冷暖的同情,其满腔的爱国忧民之心,“固蔼然溢于言外”。其二云:“幽人采药不知暮,夜宿王子吹箫台。天鸡忽叫海水赤,东南云气如蓬莱。”此诗反映了潘伯修诗歌创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他喜欢从眼前的景物写起,而最终把落脚点放在远方,显示了诗人既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想象力的人,又是一个非常现实和平民化的人。
潘伯修以一种略带忧郁的美丽诗句,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关于柔川山水的永恒记忆;而柔川也以其清幽旷达的自然风光,滋养了潘伯修温柔的心灵,同时也培育了他坚强的性格,使他成为台州历史上一个颇有气节的名人。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