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2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并非“儿戏” ——黄岩北宋戏曲砖中的儿童形象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24 09: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宋《荷亭婴戏图》

中国古代歌舞戏曲中存在儿童表演的现象,但在学术界鲜有论及。黄岩北宋戏曲砖中有一儿童形象,其嬉笑可爱,抬手疾行,亦步亦趋的样子,像是在舞台上演戏,或是跟随演员在模仿。这一独特的戏曲文物,是研究宋代民俗、戏剧、儿童生活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为我们以儿童的视角揭开古代戏曲表演的一角帷幕。



黄岩博物馆馆藏北宋戏曲砖之六号砖,残长22厘米,宽15.2厘米。砖面竖向刻画两位人物,一前一后,一大一小,相映成趣。此砖在刻画后有被抹擦过的痕迹,且下部残缺,故人物形象漫漶不清,不甚完整。前一人与三号砖持笏的“装孤色”颇为相似,戴硬脚幞头,着袍服,身板稍作后仰,双手过胸捧物,似乎在行进当中。后一人身形明显偏小,应为儿童,其脸部刻画成方形,眉眼和嘴角上扬,双臂前摆,两脚一前一后迈开作跟随状,虽然笔画简单,造型粗陋,但还能感受到孩童嬉笑滑稽的可爱。

此戏曲砖画面形象,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参军色作语。问小儿班首近前,进口号”的描写相近。说明“小儿班”表演于宋代初期,在台州黄岩的“参军戏”中就已经出现。

儿童参加歌舞戏曲表演,在古代文献中鲜有记载。古代,表演歌舞戏曲节目的少年儿童,称为童伶。童伶的出现,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就由126名童伶演唱。汉武帝爱看“百戏”中由童伶表演的“戴竿之戏”,由大力士额上顶一根长竿子,竿上置一横木,横木两端各悬一个童伶,做出“忽跟挂而倒绝”“虬索龙蟠”的惊险动作和姿势,汉代画像砖中有类似刻画。唐代武则天则让幼年的皇子皇孙表演《安公子》《长命女》《西凉》《兰陵王》等化妆歌舞。精通音乐的唐玄宗在教坊中蓄有童伶杂伎三百多人,编排有童伶的专场演出。北宋时,神宗皇帝在京城的教坊,蓄有更多的童伶,教习歌舞。可见历代宫廷都有少年儿童的专业演员了。(摘录自《古代剧坛上的童伶》)

宋代的宫廷“队舞”中,有较为庞大的儿童表演队伍,分有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大类。《宋史·乐志》载:“小儿队中包括柘枝、剑器、婆罗门、醉胡腾、诨臣万岁乐、儿童感应圣乐、玉兔浑脱、异域朝天、儿童解红、射雕回鹘十队,共计七十二人。女弟子队……十队,凡一百五十三人。”各队都有特定的服饰、乐曲、歌、舞、道白,表现不同的内容。

“队舞”是一种把大曲、诗词、朗诵、舞蹈和歌唱综合一体的表演艺术,是唐宋宫廷歌舞形式之一。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宫廷宴飨一次用乐有四十一盏之多,在庞大的乐舞演出中,各种技艺竞相展演,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在这诸种乐舞中,被固定安排在宴飨的高潮之处,最为华丽、精彩,需要表演人数最多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队舞”。

宋代“队舞”中,小儿队作怎样的表演?《东京梦华录》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参军色执竹竿子作语,勾小儿队舞。小儿各选年十二三者二百余人,列四行,每行队头一名,四人簇拥,并小隐士帽,著绯绿紫青色花衫,上领四契义襕束带,各执花枝。排定,先有四人裹卷脚幞头、紫衫者,擎一彩殿子,内金贴字牌,擂鼓而进,谓之“队名牌”上有一脸,谓如“九韶翔彩凤,八佾舞青鸾”之句。乐部举乐,小儿舞步进前,直叩殿陛……

第七盏御酒慢曲子……参军色作语,勾女童队入场。女童皆选两军妙龄容艳过人者四百余人……多作仙童丫髻,仙裳执花,舞步进前成列。或舞《采莲》,则殿前皆列莲花。

《苏轼文集》卷四五《乐语》中录有不少苏轼专为勾小儿队、勾女童队所作的杂剧词。如《集英殿秋宴教坊词》中勾小儿队杂剧词云:“朱弦玉管,屡进清音。华翟文竿,少停逸缀。宜进诙谐之技,少资色笑之欢。上悦天颜,杂剧来欤。”勾女童队杂剧词云:“弦匏迭奏,干羽毕陈。洽闻舜乐之和,稍进齐谐之技。金丝徐韵,杂剧来欤。”除了宫廷的儿童表演,还有儿童参与民间娱乐的场景记载,如《东京梦华录》中“垂髫小儿,但习鼓舞”和《梦梁录》“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以上这些宋代流传下来描述儿童演剧情形的文字,并非生涩,可以给我们一些真实的体会。





婴戏图是古代儿童题材绘画的统称,除了描绘儿童游戏、玩耍外,也有一些儿童模仿演戏的内容。波士顿艺术馆藏宋《荷亭婴戏图》,出现孩童模仿戏曲表演的场景。一童子头戴纱帽,面带愁容,右手持节杖,左手揽一小孩入怀,似在表演相拥别离的情状。旁边一童子脸上用黑墨勾勒出夸张的八字垂眉和嘴角,作血盆大口状,双臂挥舞,似在催促。前面另有三童子分别拿有鼓、板、钹伴奏,一童子持竹竿子舞动,在作引导,像是扮演“引戏”角色。画面表现了儿童演戏的一个桥段,从中可以窥知宋代儿童生活的风貌。

南宋刘松年《傀儡婴戏图》,描绘四个童子模仿傀儡戏(皮影戏)的场景。一童子面前置有简单的框架,形成皮影表演的“亮子”(影窗),他在幕后操纵着傀儡,前面两个童子正饶有兴趣地充当观众,旁边另有一童子边看边敲鼓,煞有其事地伴奏着。画面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儿童喜好模仿的特性。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中,一戴幞头着纱衫的大骷髅席地而坐,右手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被吸引的一童子昂首伸出右臂,像是竭力去抓小骷髅,似乎也想把玩一下。画面具有怪诞色彩,为宋画奇葩。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百子图》,描有的一百个儿童,在一片场地上,分六组进行表演,每一组都可分成外围的乐队、中心的演员以及穿插其中的龙套,错落有致。他们身穿不同服饰,扮演各种角色。有的戴髯口假须,有的脸上涂抹粉彩,也有的操持乐器。众多形象中引人入胜的是“乔三教”表演,画面一角有一童子肩扛一支如椽巨笔,戴硬质展脚幞头,身着绿袍;右边戴黑巾着黑衫的童子,双手挥钹;左边童子着红袍,戴戒箍。他们分别装扮了儒、道、释的样貌。《百子图》百态纷呈,喧闹有趣的画面让人领略到当时民间百戏演出的繁盛,此图是古代戏剧研究不可或缺的证据。宋画比较著名的还有:佚名《傀儡婴戏图》,佚名《蕉石婴戏图》,苏汉臣《百子图》等都有儿童戏曲形象出现。

出土文物中的儿童戏曲形象少之又少。镇江丁卯桥银器窖藏中出土的唐鎏金婴戏图小银瓶,其腹部刻有三组婴戏图,第一幅为二童对坐斗草,第二幅为三童表演胡旋舞。第三幅则为三童子表演“参军戏”,一童子头戴展脚幞头,身着官袍,双手执笏,立于中间的方毡上;右侧一童子斜戴展脚幞头,衣窄袖、裤靴,左袖后甩,右肩挎一袋,右脚前跨,转头注视执笏“官人”,似欲下场离去;左侧一童子衣窄袖,右袍角上掖,下着裤靴,双手执杖,面向“官人”躬身并足而立,似正待上场。此器为晚唐作品,从衣着和执物来看,画面出现的三童子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似为“参军戏”中的参军、苍鹘、引戏。

有研究者根据苍鹘角色,“髽髻鹑衣”“及被使唤的特点,把苍鹘视作僮仆,认为“参军戏”中除有男优、女优外,确乎尚有孩童扮演者。唐无名氏《玉泉子真录》载:“崔公铉子在淮南,尝俾乐工集其家僮,教以诸戏。一日,其乐工告以成就,且请乐工告以成就,且请试焉……一僮则执简束带,旋辟唯诺其间……铉大笑,及至绝倒。”黄岩北宋戏曲砖中的儿童形象,与镇江鎏金银瓶文物中“参军戏”的儿童扮演有着相似之处。

宋之后,有关儿童戏曲形象的文物也十分稀少,比较知名的如:河南焦作邹琼画像石《散乐图》,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山西金代砖雕《扑旗子》以及新绛南范庄金墓中富有童趣的小儿舞队等。





古诗词中有一些少年儿童扮演“参军戏”的描写记录。唐薛能《吴姬》“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唐路延德《小儿诗》“头依苍鹘裹,袖学柘枝揎。”清吴伟业《鸳湖曲》“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鸲鹆。”最早把儿童扮演参军、苍鹘放在一起的是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僳。截得青筼筜,骑走恣唐突。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诗中小儿时而模仿三国故事中张飞大胡子的形象和邓艾口吃的情态;时而模拟猛马的气势和雄鹰的气概;时而截取青竹,做竹马游戏;时而学“参军戏”中的参军角色,呼唤另一角色苍鹘,做出滑稽的动作。李商隐的《骄儿诗》,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幅天真烂漫,活泼生动的儿童游戏的连环画,表现了儿童模仿扮演的天性。

宋陆游《春社》:“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清代厉鹗有一首《题村学堂图》的《醉太平》曲子:“村夫子面孔,渴睡汉形容。周遭三五劣儿童,正抛书兴浓。探雏趁蜨受朋侪哄,参军苍鹘把先生弄,甘罗项橐笑古人聪。不乐如菜佣。”也写到了儿童模仿“参军戏”这两个角色的活动。

并非所有的戏曲故事都令人开心愉悦的,五代的一个有关“参军戏”的故事则饱含屈辱和杀机。《五代史》卷六十《吴世家》记:“徐氏之专政也,杨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常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髽髻为苍鹘。”杨隆演,五代十国时吴王次子,兄杨渥继位时年仅12岁。当时镇海节度使徐温当权,徐子知训尤为不恭,常以参军戏角色来戏弄。知训自己穿官袍扮演参军,而让杨隆演穿上破旧的衣服,扎起用麻扎的发髻,来扮演苍鹘,并受其喝骂,凌辱。这种身份错位,因此被司马光斥为“狎侮吴王,无复君臣之礼”。因戏弄受辱,还引发了一系列血腥诛杀。这位南吴最为年幼的皇帝,沦为傀儡,23岁就抑郁而死。这段史料读来令人胆战心惊,戏曲的乐音之中,还藏匿过瘆人的刀光剑影。

罗列以上文献、文物和古代绘画,说说古代那些“儿戏”,试图将黄岩北宋戏曲砖中的儿童形象,拼接进古老戏曲的历史场景,虽然不那么学术,但至少可以感受到,自古儿童具有戏曲表演与模仿的表达需求和天性。





图画信息的表情达意,不像文字那样准确。黄岩北宋戏曲砖六号砖中的儿童画像,至少会给人产生两个想象情状:一是和大人一起出演对手戏;二是跟在演员后面作自娱自乐的模仿。从聚砖起塔,以戏曲人物画来供养佛祖的习俗特点来看,笔者认为,此儿童应该是正在参与演出的演员,而非模仿演戏世俗画中的儿童。看似胡闹嬉笑的顽童,确乎为千年之前“参军戏”中的一名专职演员。

儿童虽然不是天生的戏剧表演者,但是儿童的戏剧性行为和戏剧精神却是与生俱来的。学者们在研究原始戏剧如何发生时发现,原始戏剧发生与儿童戏剧发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不管是原始戏剧还是儿童戏剧都是来源于一种假想的装扮活动,即源于“假装”。学者方芳在《由儿童假装游戏看儿童的戏剧天性》一文中认为,儿童具有戏剧的天性,即指儿童拥有一切与戏剧有关的本能天性。不仅包括演、导,甚至儿童能够直接创作戏剧。不仅指儿童自己直接去演、去导,也指儿童被戏剧的神奇力量深深吸引,形成自己的戏剧艺术感受能力。

演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模仿对象。“戏”的本意即游戏、调笑、逗趣等,而“剧”有嬉戏、疾速、甚烈的意思,由此可见,戏剧具有游戏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戏剧最初的含义就有“儿戏”的意思。

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把戏剧纳入了其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儿童戏剧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儿童教育戏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自己表演戏剧,成为儿童剧的主角。近日,黄岩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推出“纸戏剧”,很受少儿读者欢迎。这是一种通过图片展示和表演的讲故事形式,舞台仅仅是“A3”纸张大小的木框子,可能是最小的戏剧舞台了。这种表演方式诞生于日本,日文名称为“纸芝居”,“芝居”就是日语“戏剧”的意思。日本政府曾利用“纸芝居”的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主旋律政策,并在二战期间设立“少国民文化协会”大力推广“国策纸芝居”。在中国,戏剧元素应用到儿童、青少年的日常教学当中,还需有力推广。如何让戏剧被少年儿童乐于接受和热爱,这对于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和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

黄岩北宋戏曲砖中,那位烂漫天真,伶俐可爱的戏曲儿童,他纵情的欢愉已越千年。现在,我们还能给孩子们这样的戏曲童年吗?



宋佚名《傀儡婴戏图》



宋佚名《百子图》局部



镇江唐鎏金银瓶中的三童子扮演“参军戏”



黄岩北宋戏曲砖六号砖摹本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