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0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寻访曾经的中医专修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23 08: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青年学医在黄岩,书声琅琅震寰宇。”看似寻常的诗句,诉说的是一段佳话。

那是55年前的往事。时任黄岩县文教卫生局的徐春生同志说起中医专修班,仍然难以掩盖兴奋。当年为什么要办中医专修班?曾经的学生们,现在怎么样了?县级政府举办大学性质的中医专修班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批学生毕业后都在原黄岩县(现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的医院、卫生院或相关医疗单位从事中医药领域工作,其中,很多还是名医、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单位骨干。虽然多数人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是他们退休后仍在发挥余热,赢得了全社会的信任和敬仰。

半个世纪过去了,笔者历时数月,寻访中医专修班学生的过往与现状。不只是找寻这批学生,那件办学之事,更是在追寻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几十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一度举步维艰,中医人才培养也走过弯路。如何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出一批名医大师,是中医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55年前,黄岩中医专修班的尝试,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求解和回答。

不灭的中医梦

1963年上半年,浙江省卫生厅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县文卫局徐春生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重点内容为当前中医人才后继乏人,设想黄岩县举办大学性质的中医专修班。会议讨论时,少数县(市)对我县办大学不屑一顾。但是,徐春生回来汇报后,县文卫局袁竹林副局长非常重视,认为我县大多乡镇没有中医,百姓又急需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应当特事特办,开创先例。举办中医专修班需要解决教师、经费、教室、膳宿等一系列问题,此事汇报到时任县委副书记牛宏香和县委宣传部长魏斌那里,两位县领导将文卫局报告报送县委书记王茂官,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论证,县委、县人委批准举办“黄岩中医专修班”,但在名称之前冠以“民办”两字,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规避办“大学”须由省教育厅报教育部批准;其次,“民办”可以向省卫生厅争取补助经费。

县人委发出文件,黄岩县民办中医专修班隶属县文卫局领导。至此,黄岩县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县级中医大学正式成立。县人委在批复中要求黄岩县民办中医专修班要进一步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培养中医后继人才,满足全县人民保健的需要。

县文卫局根据县人委对民办中医专修班的批复,于1963年10月24日制定了黄岩县民办中医专修班章程。课程安排采用全国统一中医学院1964年版试用教材,由于当时没有教学大纲,征求拟聘教师意见后,暂定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伤科学、中医眼科、喉科学、针灸学、古文、中国医学史、各家学说、金匮要略等18门必修课,根据中西互通原则,还可开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所有课程均需以《矛盾论》《实践论》作为指导课程。学校根据教学进度,每半年进行一次测验,每年进行一次考查。考查成绩的优劣,作为升留级、停学、退学的参考。

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奇史

1964年3月,黄岩县民办中医专修班正式开学,校址设在九峰书院,牟允芳、管升海、陈挺然三位中医界的泰斗出任教师,另配一名政治行政人员为班主任,临时炊事员一名。九峰书院(原县委党校亦曾设此)自古以来就出了不少名人,中医班学生在此读书,真是得天独厚,优越的环境,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使得44名学生无比兴奋,他们早上背诵《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医学经典,白天上课,晚上自习。三年文化课,二年多就完成。三位老师,殚精竭虑,以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课程,既抓住关键讲深讲透,又强调实践拓宽知识面,第一学期开始,先开设中药学和中医基础课,特别是中药学,在全部课程中占绝大多数教时。学习完药学以后,全部学生分别到各医院的中药房和医药商店,实习中药,结束时,写出收获体会,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实习结束回校,接着教学方剂学,经典著作及临床各科等全部课程。在三年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很努力。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他们常驻学校,全身心扑在教学事业上,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上好每节课。同学们都夜以继日、悉心攻读。不但熟记中医性能和方剂歌诀,部分同学还能熟背《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等原著条文。三年课程学习完毕,再经过一年的临床实习,绝大多数同学以事业为重,毕业成绩优良。当时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代替县文卫局将他们分配到缺医少药的医院、诊所,没有不服从分配的。鉴于毕业生原本基础高中毕业,再经过专业学习,大部分人成为医院骨干。据徐春生回忆,如果没有中医专修班这批毕业生加入卫生队伍,黄岩县缺医情况将十分严重,截至今日,44位学生中除退休和去世的以外,大多数人仍是台州市中医顶梁柱,毫不夸张地说,是黄岩县民办中医专修班创造了中医人才培养的传奇史。笔者毕业于复旦哲学系,熟悉自然辩证法原理,但对比中医专修班学生的刻苦,社会声望,勤奋临证,辩证施治,差距很大,他们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者、运用者。55年前的难忘岁月,铸就了中医班学生一生为民,真诚奉献的大爱情怀,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

黄岩中医专修班,如今仍留存在台州中医药界一代人的赞叹和记忆里。55年后的今天,以牟重临为代表的“老扁鹊”,秉承“更全科、更中医”的理念,培养既传统又现代的医学人才,现在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岩中医院,以及椒江,路桥有了中医正规高等院校毕业的年青接班人。

中医人才培养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牟重临认为32个字:注重经典,根底扎实;志趣为先,习在临证;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一脉相承,流派纷呈。牟重临认为,多年来中医教育存在“两个弱化”问题:一个是中医思维能力的弱化,没有经典这个根底,中医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被西医化了;另一个是临床能力的弱化,五年制的本科生,很多竟开不出个像样的方子来,技术上没有一手,这恐怕是我们教育出问题了。

通过高等教育大规模培养中医,是中医培养的进步,这一点无可置疑。问题在于,我们的中医教育,受现代西方教育体系、方法,评价标准的影响太重,而忽略了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没根据这个规律量身定做适合的培养体系。以西医的统一标准来要求中医教育,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有问题的。

西医是靠科学技术支撑成长进步的。今天一个普通的西医大夫,可能比100年前的一个名医专家强出不知多少倍;中医不一样,主要靠自身积累和悟性,当代中医发展水平不一定比以前高,今天的大夫也不一样比古代强。中医教育必须从个体培养上下大功夫,做大文章。认准的东西,稳步推进,一步步堆,一点点改,就一定有改变有收获。

对中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金美亚主任中医师深有体会:重医轻药,学医的只懂医,不懂药,不识药;重内治,轻外治;重院校教育,不重视师承教育;重学院派,不注重民间;重理论,轻临床。他至今怀念久久为功的黄岩中医专修班。

同样,毕业于黄岩中医专修班的张桂明主任中医师坦言,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好了,但中医教育的制约思想因素仍然不少,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价不宜单一化,短期化,而应不断完善、修正,并坚定信心坚持下去。

台州中心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金国健结合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告诉大家“中医很多观点和认识都是古人在观察天体自然时得来的”,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做一个好中医,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懂天气,接地气,通人气。不是坐在高楼大厦里就可以做到的。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试点,高校在摸索,民间在议论,师承在传递,人才培养的模式越丰富,越科学,出名医、出大师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医界的佼佼者

牟重临是我区唯一的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台州市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黄岩中医院原院长、名誉院长,现为浙江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及台州市名医工作室的领衔人。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全国、省、地(市)级奖15项,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一项,出版专著《诊余思悟一得集》等6部。

他是当年从黄岩民办中医专修班毕业,被分配到黄岩最僻远的富山卫生院治病救人。当年的富山,穷山僻壤,无电无路,类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记得1968年夏夜,台风过境,大雨滂沱,狂风呼啸,两位山民叫急诊,他冒着风雨趟过急流险溪,到达病人家时已浑身湿透。这个病人下腹阵痛伴恶心,凭着中医专修班学习的经验,他诊断是斜疝嵌顿,拟以手术治疗,但此时的大山,风雨交加,走路都困难,如何能到县城?他只有用中医试试,方中有乌药、槟榔、厚朴、小茴香、木香、白芍等,嘱立即煎服,黎明传来好消息,病人服药后,下半夜腹部咕噜咕噜,顷疝块消失,腹痛随之而除。

小试锋芒后,他发现了祖国中医瑰宝的神奇,尽管条件非常艰苦,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有罕见的病例。他坚持在西部山区针灸,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西部六乡一镇三万余名山民的疾病。他不断探秘,不断思考、不断读书、不断实践,在宁溪家家户户都知道有个“神医”牟重临。大病、重病、疑难病,都去找他,因为他亲、他善、他奇、他绝、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心里装的是病人。

今天坐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里的他,回忆起五十多年的情况,感慨万千。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12年山区行医历程,为他奠定了医术的重大进步;一是因为山区医疗条件差,大多是重疑难病症,有些已是晚期;二是有些病例无法仅仅依靠中医的治疗,必须中西医结合才能除病痛;三是无人指导,无人依赖,治病靠自己干,责任靠自己担。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医少药的山区,多种疑难病症炼就了他刻苦钻研知识的医魂。他在原有的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自学西医知识,并从著名的外科医生、岳父丁书翰那里学会了外科本领。台州所有的主任中医师能动外科手术的唯有他一人。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西部的父老乡亲。

五十多年来,牟重临除了对中医内科有较深的造诣,擅长的病种还涉及外科、妇科、儿科,尤精“脾胃学说”,对消化系病、心肺系病、腰腿病、肿瘤等有独到见解和治疗经验。他是台州中医界的佼佼者,也是黄岩中医专修班培养人才最好的例子。

中医的“原始基因”

黄岩中医专修班系传统的中医班,以传承中医药为基础,培养中医思维,孵育原汁原味的中医人才。当年虽然没有教学大纲,但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一以贯之。55年后的今天,回顾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从师见习、经验教训等,无不为今天普通中医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来,中医药大学普遍开花,西医渗入中医,计算机、外语等课程也成了必修课,导致不少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频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为此,国务院发出《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核心内容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而当年的黄岩中医专修班正是在这方面下了苦功夫,其核心就是培养人才,传承“原始基因”。1.重素质、厚文理。强调传统文化学习和中医思维养成。学生能夜以继日、悉心攻读,不仅熟记中药性能和方剂歌诀,还能熟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中医是从远古到农耕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是从田野里生出来的,是从地里“种”出来的。西医是工业文明以后,从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和中医的个体经验模式差别很大,必须区别对待,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重传承,诵经典。四部经典自不必说,《难经》《中医文献学》也是必修课,中医经典背诵课程更成为一大特色。它是中医学术和中医思维的载体;只有烂熟于心,才能领悟中医的精妙。背颂中医经典,成了黄岩中医专修班学生的家常便饭。教室里、大树下、小路旁、凉亭内、石凳旁都是学生的身影。背什么,背多少,如何背,都是学生自己决定,当时年青气盛,记忆力强,走上工作岗位后享用了一辈子。3.重实践,早临床。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分别到有关医院、诊所实习。针对“医不识药”问题,分配在城里的学生主要在沈宝山药房和中医药的医院识药并口尝味道。山区是天然的百草园,除大量草药外,还有不少中药材,这为分配到山区的学生提供了直接的识药、试药、用药经验。也是牟重临、金国健等最早成为主任中医师的途径之一。学生之间相互试脉、开药方。为亲人、朋友、群众看小病、开小方,都不在话下。

献了青春献终身

黄岩中医专修班毕业时共44人,现在病故8人,尚有36人。他们大多1963年高中毕业,而后进了中医专修班。他们进入中医学的历史长河,为中华民族的兴衰奉献了一生,深为自慰。2004年5月9日,黄岩中医专修班32位同学聚会路桥鑫都大酒店,回首40年的往事,个个兴奋不已,热泪盈眶。他们不仅开拓了县级办大学的先河,还为台州人民的健康幸福贡献了光和热。他们中有7人被评上正高职称,有三分之一以上被评上副高职称,如今大多数人仍活跃在治病救人舞台上,深受百姓尊重。台州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中医专修班已经过去55年,回忆这批学生的从医道路,使台州人民无限敬佩,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独有的中医教育史和当代中医的成长史。进入21世纪,我国中医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本硕博八年制已登上中医学的舞台,但是全面振兴中医,发展中医药,培养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途径仍需继续探索,前进的道路还有曲折,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和创新,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为繁荣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推动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