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凤华(左一)为参观“72巷”影像艺术画廊的学生们讲述摄影作品中的故事。
在黄岩,无论是城区的街头巷尾,还是乡村的文化礼堂,都有一批文化志愿者在辛勤耕耘。他们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添上了绚烂的一笔。这其中,就有年近花甲的徐凤华,他在村巷坚守文化阵地,传播草根文化已有18个年头。
爱好摄影写作
早春时节,漫步于黄岩斗鸡巷,灰墙、青瓦、春联、灯笼,挂在墙上的图片沿巷子两旁一字排开,延伸至深处。
“72巷”影像艺术画廊第15期《变迁》主题图片展正在展出,共展出20多位摄影人的6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台州的商业发展、传统民俗、市井文化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这些摄影人用独特的影像语言,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下不同年代的画面,反映了市民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
其中有一组照片题为《电脑》,作者正是徐凤华。
1999年,因为全国“五普”工作的需要,徐凤华花了9000多元买了台“呆头大脑”的电脑。第一张照片中,他的妻子江一平正在学习电脑。第二张照片摄于2000年,在黄岩人口普查办公室,江一平与工作人员坐在一台台电脑前,紧张而忙碌地工作。第三张照片则摄于2019年,在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办公室,江一平熟练地敲击键盘。此时,摆放于桌面的,是一台薄薄的液晶显示器,而不是当年那“呆头大脑”的电脑了。画面中,徐凤华把电脑拍得很大,小切口大主题,反映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物与事,折射出台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变迁。
除了摄影,徐凤华还爱好写作。他与人合作或独立完成了许多篇通讯。早年,他们采写三友学校的报道,引发当地社会与政府对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及学校建设管理的关注与支持。还有彭彩荷、潘深河等一个个闪光人物,都是通过他和朋友率先报道出来,陆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举办小巷影展
1971年,20岁的徐凤华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台二手相机,自此与摄影结缘。
2001年,他创办了蜂鸣网。当时,这个网站几乎会集了台州绝大多数会上网的摄影爱好者,人气最旺时会员达2000多人。他每月都组织摄影创作采风活动,不定期举办摄影技术讲座。蜂鸣网一度被誉为“台州摄影界的黄埔军校”,许多摄影爱好者就是从这个平台起步学习摄影,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
2009年,徐凤华在黄岩北门广场举办了“蜂鸣网八周年摄影展”,引得众多市民前来观看。2011年,他发起成立了黄岩区民俗摄影协会。
一天,徐凤华漫步于斗鸡巷,望着一个又一个老台门与干净整洁的小巷,脑海中灵感不断地跳跃着。当经过一个带有水池的敞开式小院落时,他的灵感变成了一种执念——“在这小巷里,办一个露天、开放的全天候影展,该有多好啊!”
当晚,在黄岩区民俗摄影协会网络理事会上,他的这一动议以高赞成率获得通过。
黄岩县志记载,“黄岩县城多街巷,素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称”。徐凤华提议,使用“72巷”作为这个小巷影展的名称。2012年春节,“72巷”影像艺术画廊第一期正式推出。至今,已举办了15期展览。
徐凤华利用“72巷”影像艺术画廊这个平台,带领摄影团队与慈善义工团队,合作举办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承文明和谐”“美丽的故事”和“爱鸟”等系列公益主题摄影展,传递正能量。
“让文化艺术走进街头巷尾,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实际生活,这是我创办‘72巷’影像艺术画廊的初衷所在。”徐凤华说。
挖掘乡土文化
近年来,徐凤华开始关注黄岩本土的历史文化遗存,将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记录当地风土民情作为己任。
在潮济古街的开发和保护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13年,他到潮济村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长达三个多月。他走访乡野人家,整理和撰写了大量文字资料;拍摄了很多影像,记录当地的风俗民情;还原出潮济这个曾经的水运枢纽、繁华商埠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助力潮济古街的开发。近年,潮济古街声名鹊起,成为很多人观光旅游的选择。潮济村文化礼堂建成后,徐凤华被聘为顾问。
之后,他还担任了下埭头文化礼堂的“驻堂”乡村大使;参与西苑、下埭头文化礼堂的文化活动,参与“五水共治”等主题宣讲;根据农历节气与传统节日,主持“七岁开蒙礼”、端午节民俗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2014年,他依托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与黄岩区民俗摄影协会这两支队伍,选拔出一些有写作、摄影和舞蹈等特长的义工,组建了文化志愿者队伍。他们以各文化礼堂为平台,策划组织了“暖心腊八粥”、图片巡展、文艺演出、便民服务等活动。每年,这支队伍有文化志愿者6000余人次参与,把百余场文化活动送进社区与农村,把文化的触度伸入千家万户,让文明之风吹遍橘乡大地。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