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台州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17 13: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海门庙会 阿华 梁崇洋摄

天台县雷峰乡“囡节” 孙明辉提供

宁溪二月二灯会 王敏智摄

玉环鼓词艺人蒋兴平 阿华 梁崇洋摄

微电影交响曲《台州乱弹》 本报记者孙金标摄

仙居板凳龙表演 本报记者孙金标摄

2018元宵主题晚会 本报记者孙金标摄

    民俗的活力
    台州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寓意深厚,且种类繁多。
    台州市非遗中心主任李秋宁告诉记者,从2006年起,我市抓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截至2017年12月,我市已公布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26项。其中1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认定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我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3名。
    其中,天台的民俗项目不仅被记载得多,而且至今还是民众生活中浓墨重彩的印记。
    孙明辉是天台民俗文化的记录者,用大量笔墨记述家乡的民俗,哪一个村有哪几样民俗,他随口就能说出。
    说起天台民俗,“活力”是孙明辉的关键词。
    “一般进入正月,民俗活动会比较密集。这些民俗都不是家庭各自举行的,而是集体操办、声势较大的活动。例如正月十四,街头镇迎财神;农历二月十四,街头镇九遮山的‘范增庙会’;元宵节,三合镇灵溪村的‘状元游街’等等。”
    街头镇迎财神之热闹,会让游客感觉时光穿越,宛若回到古代。正月十四这天,由镇上的四大族姓领头,人们将位于镇东头财神殿的财神像抬出,然后向西沿着古街缓缓行进,锣鼓开道,清道旗、香案、财神轿,后有称为“大吹细打”,即打集锦、莲子行、舞马、舞狮、舞龙,沿途商铺的主人早已开门等候,备好祭礼,依次放鞭炮,烧香跪拜……
    从古街东头到西头,满街炮声不断,烟雾弥漫,碎红的炮仗屑,满天飞舞。
    “民众之所以制造如此大的噪音,是因为大家认定财神爷是个‘聋子’,必须用鞭炮吸引他的注意力。炮打得越响,今年就越发财。”孙明辉笑道。
    迎财神全国乃至台州其他地区都有,大同小异,而“范增庙会”在台州却是一枝独秀。
    街头镇九遮山有一座 “亚父庙”,始建于周显德四年(947年),供奉的是当年扶助西楚霸王项羽打天下的范增。老百姓们在农历二月十四举行范增庙会,传说这一天是范增诞辰。
    当天,民众像过节一般穿鲜戴新,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拥到亚父庙。
    “历史上范增和台州没有直接关系,但天台老百姓愿意相信范增曾经到过天台,说他用石船载过无法过溪的老百姓。”
    孙明辉认为,这种信仰,是山区百姓对智慧的信仰。
    天台县三合镇灵溪村的“状元游街”,同样可视为是对智慧的信仰。这个元宵节目已在当地持续200多年。每到这一天,由村民扮演成状元模样,身后跟随洋鼓队、旗幡队以及欢笑的村民,载歌载舞,缓缓在街上巡游。
    据记载,乾隆年间,朝廷赐给灵溪村时任翰林院检讨加封兵部侍郎衔奚际亨一首宫廷古曲“状元游街”。从此,每逢元宵节,村民们都自发组织举办“状元游街”活动,寄托子女成才、福泽乡里的愿景。
    同样有活力的,还有本土原生性民俗。
    农历五月十三,是天台县雷峰乡潘岙杨村“囡节”。天台人方言称女儿为“囡”,囡节,即女儿节,在雷峰乡已有7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流传于潘岙杨村、里翁村、后坑王村、王浪树等村。
    “每到囡节,外嫁的女儿或待嫁的闺女,都得为父母做馒头,敬拜父母。活动初衷是倡导孝心。因为名气大,现在‘囡节’成为乡村开发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来观看女儿节文化。节日里,女儿们做的馒头也成为一种商品售卖。”
    探访民俗多年,孙明辉认为,如今仍在传承并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都是有群众根底的”。
    “千百年来,这些民俗已经融入老百姓生活,这些活动不必政府出面组织,都是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不会有断代的风险。”
    一旦没有了生活需求,民俗就会失去活力。
    “天台龙溪乡的一样民俗,因为脱离生活需求,如今已成为文化项目,就是祈雨、求水、送水活动。古时靠天吃饭,农耕全赖降雨,因此需要求雨。如今,水源问题得到解决,‘求水、送水’整套仪轨就被整理成节目,只在舞台上表演了。”
    忙碌的传承人
    民俗文化是不是有活力,传承人最有发言权。就此,记者对两位非遗传承人进行访问。
    玉环鼓词艺人蒋兴平自今年正月以来,日程表上基本都写着“表演”二字。“正月以来,不同的节日就有不同的庆典,庙会多,我的演出就多了。”
    忙碌归忙碌,从蒋兴平的笑容看得出,他乐此不疲。20岁时,蒋兴平正式拜师于鼓词艺人张庚清门下,成为玉环鼓词第三代传承人。对于这门手艺在今天仍然被需求,他非常振奋。
    “一个是演出市场仍然有,有演出,鼓词技艺就不会从生活里消失。另一方面,创新也让这门手艺有新的活力。”
    与其他非遗民俗不同,玉环鼓词先天就是“创新”的产物。
    玉环鼓词最先由温州传入,原本都是用温州方言演绎。蒋兴平的师父张庚清是较早一批尝试用台州方言演唱鼓词的艺人,并在演唱实践中吸收戏剧、曲艺等多种音乐元素,伴奏时大胆加用二胡、三弦、口琴和锣、钹等打击乐器。
    这让蒋兴平领悟到,形式上的变化,不会影响鼓词的魅力,反而能助推鼓词的发展。
    “明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正在创作新节目,以鼓词为底,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增加现代元素,增强可看性。”
    蒋兴平正式的徒弟有两个,平日里只要受到邀请,他都会前往参与兴趣班教学。
    “玉环东方中学,还有清港新民小学,学校里的邀请我特别愿意去,因为孩子是非遗最好的传承人。”
    蒋兴平认为,玉环鼓词用玉环方言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口。
    “因为很多本土的小孩方言说得不好,他们对用方言演唱的节目很感兴趣。作为玉环艺人,教学可以推广这门手艺,还能进行方言教学,意义重大。”
    台绣技艺传承人林霞也很忙。她的4月已被排满,接受电话采访时,正在山东出差。作为“台绣”的董事长,忙碌的林霞可以说是台州非遗民俗传承人成功的典范。
    历经百余年历史沉淀的台绣,针法技艺已近300种。然而,再美的台绣,如果只是陈列在橱窗里,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就无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生命力。
    “我们既是在创作作品,同时也是在制造商品、高端工艺品。这些台绣作品,既可以成为各地文博会的展物,同时也是客户穿在身上的衣服,装饰在家中的艺术品。一年四个季度,每一个季度我们都分不同主题推出产品,因为我们不断根据市场在创新,结合社会流行元素在设计。”
    “纤艺绣”是林霞提出来的艺术理念,即打破传统平面刺绣设计思维,营造出具有空间立体的艺术感。这个理念不仅针对服装范畴的刺绣,同时也适用于“手工包、家居装饰”等衍生产品。也正是这样的创新,让台绣制品做到了雅俗共赏。
    “我一直认为,传统工艺要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就要进行高端发展,要有叫得响的产品。从前人们需要手工艺品,可以自己动手做。现在大家都愿意消费高端的手工艺品,这一类产品特别有市场。”
    “台绣”的高端产品价格不菲,高级的定制服装定价过万元是常事,刺绣的画作或者屏风,一件三四十万元,但这些产品都不乏购买者。
    “高端产品打开了市场,现在我们正在致力于横向发展,单价千元的服饰、工艺品,也是我们主推的产品。我们希望给所有消费者提供新视野,让他们看到台绣完全可以融入生活。”
    商业上的拓展,并没有让林霞忘了传承人的责任。她很早就成立了台绣刺绣研究所,邀请老一辈艺人入驻,面向年轻设计师授艺,同时一起开发新产品。
    对于台绣的未来,林霞的观念一直不曾改变。
    “台绣的过去有上百年的繁荣,台绣的未来要从世界范围去寻找。我们坚持传统技艺传承与当代时尚潮流融合,让台绣品牌进入国际大品牌行列。”
    记录、推广、发展
    民俗文化的推广与发展是相互并进的。
    李秋宁说:“民俗中属于生活民俗的,我们通过建设展馆,增加展出、活动来推动发展。例如台州市本级建设了台州乱弹展示厅和台州道情展示厅,不同地区的县级非遗馆和乡村非遗场所都在建设中。”
    还有一类民俗文化,属于生产性民俗,针对这一类民俗,我市的做法是将它们融入新的经济轨道中求发展。
    “例如木雕、石雕、草编织物、台绣等有经济潜在价值的非遗项目,我们利用台州民资充裕的优势,大力宣传推广干漆夹苎、台州刺绣等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实践。其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三门职业中专学校的三门微型石窗产学研基地,将现代数控加工技术与传统石窗加工手艺相结合,走出一条传承与发扬三门石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联合建立刺绣丝绸产品设计研究院,使台州刺绣这一传统工艺,在开发与创新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此外,台州玻雕、黄岩宁溪糟烧、天台木雕、温岭石雕和草编等一大批传统手工艺项目,均加入生产性保护。
    非遗项目是天然的旅游资源,全市各地利用这一点,通过将非遗项目适度包装,开发出观赏型或体验型旅游项目,并开发出旅游文化商品。
    “这些实践不仅有助于保护非遗,同时也帮助农村实现转型,既丰富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达到富民、惠民、乐民、健民的目标。”
    李秋宁说,目前,台州已有11个省级非遗旅游景点,涌现了如三门蛇蟠岛、温岭里箬村、天台县后岸村等“美丽非遗”的成功典型。
    经过积极的保护、发展,台州的民俗文化不仅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更成为一张对外的金名片。
    “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民俗文化拿出来,让民俗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对外的宣传、展示。”事实上,台州民俗已经多次在国内外重要舞台展现独特风采。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浙江省非遗博览会、‘魅力台州·上海行’等各种文化活动中,都有我市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身影。台州乱弹、台州刺绣、无骨花灯、剪纸等项目还多次组团、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巡回演出、展示,场场观众爆满。”
    李秋宁认为,目前,台州民俗文化相关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非遗保护工作已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台州民俗文化、非遗保护的未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效。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