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头陀镇下岙村,在黄岩区良军茭白基地搭设的收购点看到,茭民载着几大袋茭白来统一售货,而一辆辆小货车载着茭白往外运,繁忙的景象可见一斑。
下岙村原先以种植稻谷为主,由于该村地势低洼,一到雨季便容易积水,“经常辛苦大半年,一朝被水淹,村民们考虑到茭白喜水,后来就改种了茭白。”基地负责人杨良军说。如今,茭白已成为下岙村的支柱产业,到了收割季,每天的收割量达30—40吨,全年可产茭白6—7万斤,每亩地的净利润达到一万元以上。
“早年种茭白,收割前总要惦记茭白在水田的长势,收割后又要担心销路的问题,茭白不易久存,为防止滞货而不得不选择低价出售。”从事茭白种植几十年的老茭农杨从根告诉记者,由于销售市场仅限黄岩,茭农们都不会冒风险大规模种植。提高茭白的质量,打开更广的销路,是茭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头陀镇和区蔬菜办在充分了解茭农的需求之后,努力牵线搭桥,帮茭农联系相关农业专家。杨良军便和省农科院以及多位农业专家们进行了合作,运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进行种植。如今,他的种植基地已是“十三五”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黄岩示范基地。今年9月,在该基地还举行了“全省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现场会”与“台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点”。
在杨良军的茭白基地里,除了最先种植的茭白品种,今年他还引进了新品种。两个品种种植条件完全一样,新品种却能比老品种平均每株多产近一公斤。同时,杨良军还在茭田里都挂上驱蚊棒、杀虫灯。“一根驱蚊棒能用一个月,价格实惠,既绿色环保又节约成本。”杨良军告诉记者。当谈及下一步的计划时,他说:“我们村没有工业,没有污染,水质清澈,水田里螺丝多,我准备养甲鱼,既能保护茭白根茎,又能增加收益。”对于未来,杨良军信心满满。
“我们的茭白长得很好,现在是秋茭,特别甜,可以直接吃。”年近60的一位老茭农剥开一颗茭白直接塞进嘴里,当天,他载着刚刚采收的170斤茭白来到收购点。随着当地茭白产业影响力的越来越大,下岙村的茭农只要安心种植,销路和价格根本不用操心。目前,下岙村的茭白能够实现上午收割,晚上出现在省外的餐桌上。面向全国的市场,便捷高效的物流,茭农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在贯穿茭田的西沅路上,不时有几个茭农抱着大捆茭白钻出来,去叶、装袋,茭田的上空回荡着茭农的谈笑声。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