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有来
媒婆
古时候孟子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让人局限在家庭里相互之间很隔膜,即使自己家中儿女已长大成人,却不知哪家需要嫁女娶媳,所以委托他人曲道求之是封建时代求偶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一个媒人从中斡旋是最好不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我们台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尤其在农村仍都存在一些中年妇女专门为到了婚龄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那时的媒人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媒人一要聪敏练达、通晓人情世故;二要手脚勤快、不辞辛苦;三要能说会道、条理分明;四要有一些经济头脑,在双方过礼下定之类的交割上,能把握公允适度,皆大欢喜。另外,还要有一项最重要的事情,要有信誉口碑好。凡经其撮合的婚姻,夫妻和美,儿女盈床,家和业兴,姻亲益彰,自然会引来更多的生意。如果只是为了中间得利,而花言巧语,欺骗撮合,必然会引起四邻非议。这样的媒人,她的生意经也就念不下去了。
媒妁时代对望子(女)成婚的家庭来说媒婆这行当是不可缺少的。媒婆走家串户了解各家情况,她们对周边适婚男女的家庭状况到成婚办酒一套完备的规矩都了如指掌。因此,有能力的媒婆为别人做媒也就较为方便,村里不少男女的婚姻都由她牵线从中介绍认识。那年月媒婆说媒成功后其所得的报酬也许不多,但还另有一些物质上的收入,比如猪脚、食品等一些礼物和婚宴的招待实惠可以享受到。这在当时的经济和生活条件下,应该说也算是婚姻介绍成功后所得到的一种报偿。
我国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农村的“媒婆”逐渐减少,这是因为青年人都开始兴自由恋爱了,而通过朋友同事介绍进行恋爱的方式也逐渐多了起来。
随着时代前进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接触交往的渠道也在随着增多,如今进入婚龄的青年男女的恋爱再也用不着媒人“牵线搭桥”了,古时沿袭下来的媒婆这个老行当也已成为了历史。
铜匠
铜匠,在我们台州又称为小铜担,他们是替人修铜锁、配铜把手等修补铜锡铁器的行当。
铜匠按营业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店铺作坊的铜匠,经营有点规模,打制物件是成批量的,那生意做得好的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另一种是没有作坊店铺的铜匠,通常就是挑一副铜匠的担子,早晨出门,走街串乡。他们看到哪家的锅、搪瓷脸盆漏水了,就摆开摊子当场补好,补料一般为锡,也有用铜钱的。走街串巷的铜匠师傅的担子前后都有一只放小工具的小柜,一头小柜上放一个小炉子,另一头小柜上放一只风箱。风箱上面放着一张小板凳,最上面的木架上还挂着一个钻孔的钻子等物。铜匠师傅手持由五块薄铜片串成的“铜串子”,手一抖铜串子抖开了,发出一阵“钎钎钎”的脆响。手再一抖,铜串子立即收成了一叠铜片,仿佛唱戏时的甩水袖一般。那铜串子既是走街串巷铜匠的行当招牌,那“钎钎钎”的铜串声,也是铜匠行当的特色吆喝。听到这铜串声,就知铜匠来了。于是,村民们有的拿出已破损的搪瓷器皿进行修补;有的拿出早想要配制的铜锁要求配制。一般来说走街串巷的铜匠,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
铜匠师傅到了一处后把担子一歇,一般把需要兑换的活儿先做,如果碎铜材少的话,就换给他一把小锅铲,如果碎铜材多的话,就换一把大铜勺。兑换的人离开了,铜匠师傅便开始他的修补活。他先拿出金属片按破损器皿的洞口量一量尺寸再剪一剪,看看差不多就将它塞在破损处,接着将风箱和炉子用一根铁管连接起来。然后生起火拉起风箱,炉膛上坩锅里的金属水熔化了。铜匠师傅将坩锅里熔化的锡水,在修理器皿的破损处一遍遍上镀,镀好冷却后发现焊接处如有不光滑,师傅就用锉刀锉一锉。器皿修好后,再放上一些水,试一试还渗不渗水,直达到滴水不漏。那个年代,讲究艰苦朴素,人们破了的衣服都要缝缝补补,更何况当时是算得上家里“高档”的器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如今日用商品繁多,那些家庭用具也用不着再修修补补了。因此,铜匠这老行当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