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做慈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记黄岩义工协会义工沈仁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27 09: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沈仁伟阅读资助学生写的信。

这段时间,在黄岩义工协会,有一名编号为00241的义工,他的心里一直揣着这么一件事,想帮前阵子在温岭市雁荡山附近“捡”到的一位无名无姓的聋哑老人找到家人。
“老人没有回家,他的家人肯定十分着急。”28天里,这位义工通过黄岩义工协会、温岭市慈善义工协会、温岭市天鹰救援队、台州影视文化频道《阿福讲白搭》栏目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广发“寻亲帖”寻找老人的家属。
这些时日,他还动用了自己的人脉资源,请乐清的朋友继续在“朋友圈”发帖,将“寻亲帖”大范围扩散,定位到老人最后上车的地方,反方向寻找,看看是否有线索。
在这位义工看来,从老人坐上他的车的那一刻起,他就有责任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中,在老人找不到家人的情况下,他愿意倾尽一切力量,去寻找,找不到就继续找,而非就此放任不管了。
今天,我们联系上这位2009年加入黄岩义工协会,编号为00241的义工——沈仁伟,了解“寻亲帖”背后的感人故事。

发动“朋友圈”为聋哑老人寻找亲人。
路遇聋哑老人拦车,他要为老人找亲属
“远远地就看到马路边站着一位阿公,对过往的车辆招手。”2月27日下午2时,从雁荡山往泽国方向的一条新路上,沈仁伟看到路边提着两小袋行李的老人,停下了车,将老人请进了副驾驶座。以往,半道遇到扛着农副产品搭顺风车的老大爷老太太挺多,习以为常的他也没多问,就按着老人给出的手势驱动了汽车。
“阿公,你家在哪里?快到了吗?”几分钟的车程,早到了人烟处,沈仁伟对着老人问了一句,不见任何回音,随后,他停下车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又问了一声,而老人给出的回答似乎只有一双摆动的双手。“可能是个聋哑人。”在两个人不太顺畅的手语猜测中,沈仁伟明了了,于是不再过问,一路按着老人的手势前行。
一段路程后,沈仁伟的车要在温岭大溪镇下高架了,突然坐在副驾驶座的老人神情变了,手脚开始乱动,声音变得撕裂,双手摇摆得厉害,示意沈仁伟重新上高架往前开。“他的家大概就在前面了。”沈仁伟这般想着,不想车子一路开到温岭泽国,老人的家还没有找到。“可以下高架了吗?”有了上回的经验,这回他特地问过老人后才敢将车开下高架。
身边坐着一位陌生老人,前往目的地不明,还存在沟通障碍,任谁看这段路程都不会太平静。的确,从当天下午2时始,沈仁伟载着老人就一路前行,奔赴在找家的路上。“阿公,你有身份证吗?”总不能漫无目的地开,沈仁伟担心天晚了,老人迷失方向,从衣服口袋里掏出自己的身份证,又在手机上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和老者沟通,但这无疑是一次失败的沟通,沈仁伟只好报警,警察来了,可老人不愿下车,执意要沈仁伟载着往新河方向走。
“突然,他拍打车窗,要下车。”以为老人找到回家的路了,不想,老人下车转了一圈让他沿着前面的隔离带往箬横方向前行。到达箬横已是下午5时,老人突然拉住了沈仁伟,拍了拍肚子,指了指天。“大意是从中午开始就没吃饭。”沈仁伟猜测着,将车靠边停下,带老人去了路边的饭店吃饭。若是没有这茬,他已经接到放学的女儿,并悠闲地准备晚饭了。
这一路,不光沈仁伟没有闲着,他的手机也一直“工作”着,四处“打探”老人的家庭住址。“要不,我带你回我家吧?”当沈仁伟提出带老人回高桥住一晚时,老人拒绝了,不愿继续麻烦他,拍了拍自己的脚底,指了指自己,表示可以一个人走。“那可不行,大晚上的在外面不安全。”沈仁伟竭力反对。
“先去吃饭,吃完了再想办法。”一进饭店,沈仁伟立马借来充电器。“‘朋友圈’里发了一遍,电话薄里能问的朋友也都问过了,趁着这会儿等等消息。”饭点,一条好消息终于传来了,温岭的义工说大溪那边好像有这么一个人,也是聋哑人,情况十分相似。“走,找着路了,咱们回大溪。”待老人放下碗筷,沈仁伟立马往回赶,在晚上8时赶到当地派出所。
“是有这么一个人,但不是这个。”一通查询,得到的结果却不是眼前的人。这下可怎么办才好?所幸,大溪派出所的民警将老人留了下来,并表示将老人家送到城南好德托老中心暂住。
当晚9时,只好作罢的沈仁伟塞了一张百元纸币在老人的手里,嘱咐他吃好,别省着花,而后驱车回到家中,继续想办法。
“这事是不是真的?”“你报警了吗?”“老人家属找到了吗?”“需要我们做些什么?”这一晚,沈仁伟家中的灯亮到午夜才熄,因为有太多的好心人在关注着这件事,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老人寻找回家的路。
在老人暂住托老中心的第三天,沈仁伟带着台州影视文化频道《阿福讲白搭》栏目再一次来到温岭,一见到沈仁伟,老人立马迎了过来,从兜里掏出二十元,要还给他。
如今,28天过去了,老人的家还没有找到,但沈仁伟不打算放弃。“没找着,那我继续找。”沈仁伟说。

沈仁伟参加义工活动。
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说愿意一直资助下去
“深深感谢资助人和学校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你们对我的资助减少了我对生活费的忧愁,我可以安心地在教室看书,更有勇气和老师同学谈论问题……”这是今年1月18日,沈仁伟收到黄岩义工协会转交的一份感谢信,信的那端是一名和他素未谋面的学生。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损失,如果非要说,不过是省下抽烟喝酒的钱罢了。”谈及最早提出资助贫困学生的想法时,沈仁伟就这般直截了当地对当时负责助学组的义工吴婷说,这些都不碍事,唯一的要求是,结对的家庭是真的困难,真的需要帮助,他愿意一直资助其读书。
这些年,沈仁伟资助的孩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可他却从末见过其中的任何一名。“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善意的交往。”数年前,沈仁伟资助的一名小升初的学生,因这名学生的家庭情况特殊,他就和孩子保持距离,互相尊重着,默默关心着。“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也尊重孩子家庭的想法。”资助不是为了在日后得到回报,在大多数志愿者的心中,这是一件很纯粹的事,不需要掺杂杂质。但,尽管如此,他依然期待着孩子每学期写给他的信,告诉他,每个学期的变化以及他们心里想说的话。自然,这些信件,一直被他如数家珍般珍藏着。因为,于他而言,这份付出并不算什么,无异于多养了一个闺女。
每当资助学生的家庭有所改善,沈仁伟就会在助学组同事的推荐下,换一名学生继续资助。“他不在乎孩子的成绩如何,也不在乎孩子的外貌如何,年纪多大,家在哪儿?”在吴婷的眼中,沈仁伟从不挑剔,只要结对成功,他总是不遗余力资助着,从孩子小学念到初中,再从初中到高中……
去年,沈仁伟的“闺女群”中又多了一名,是他刚结对成功的初中学生。春节前,他收到这名学生写给他的信,信中满满的感激之情,语句尽管平淡朴实,却让沈仁伟读出丝丝心疼。“如果孩子不排斥我,我想以我女儿的名义邀请她到家里做客,而不是以资助人的身份。”一次偶然的机会,沈仁伟得知他资助的孩子是隔壁邻居小孩的同班同学,和自己女儿都是相识的时候,便萌生了这样的想法。甚至,他都计划过,如果孩子愿意,他还想带孩子出去旅行,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
做慈善,是一件可以让自己获得幸福的公益事业,太多的义工都喜欢用寥寥数语概括,沈仁伟亦是。在他看来,他这些年做的都是平常事,因为看到了就想要去做,不留遗憾做好。这些年,随手做的好事太多太多,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如他口中所说的,“这些就是我应该做的”“我不抽烟,不喝酒,如果实在要说,那就换一种思维,我不过是将这些烟酒钱省了下来”“只要是我看到的,应该帮的,我都会去做,这里面不需要计较得失”……于他而言,做慈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