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三色经济”富农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平田建设美丽山乡的幸福探索

    仲夏时节,云雨初霁,行走在平田乡桐岭村的绿道上,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田垄阡陌纵横。微风轻拂,湖面轻笼的薄雾逐渐消散,山水之间一片澄澈。
    在这里住了一周有余的退休干部杨朝明正与同伴一起出门散步,轻松自在:“这里风景独好,晨昏雨后我们都会出去散散步,走上一圈,这才是真正的休闲游。”该乡是我区较早推出民宿游的乡镇之一,依靠自然秀美的山水风光,掀起了山乡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浪潮。
    点绿成金,发展民宿经济,只是平田乡进行的幸福探索之一。近年来,该乡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秉承“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全力发展老区经济,做强绿色农业、做优红色旅游、做精金色民宿,倾心描绘了极具平田特色的“三色经济”图。
田园经济 活力尽显
    平田乡地处黄岩西部,平均海拔400多米,气温差异让这里高山蔬果的成熟时间比其他地方都要晚上一些。因此,每当进入7月,平原地区的杨梅销售陆续接近尾声时,这里的高山杨梅却正待上市。
    在平田乡农办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平田乡东魁杨梅现状图”,从图上可以看到,从该乡牛游塘村、里龙村一直向南延伸至桐树坑,遍布着一处处高山杨梅种植基地,连贯起来便是“万米杨梅长廊”,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
    趁着高山杨梅即将上市的时节,我们来到位于平田乡里龙村的黄岩北坪家庭农场。放眼望去,满山满坡尽是住在巨大白色幔帐里的杨梅树,枝头挂满了刚刚成熟的果子,静待各地经销商的采摘收购。
    作为平田乡“万米杨梅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坪家庭农场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全身心投入发展杨梅产业,总占地面积近500亩的杨梅林目前有200亩可供采果。今年6月,农场还与互联网来了次亲密接触,将部分杨梅树拿出来认养。“认养期限为1年,680元一棵,保底35斤,果子成熟来摘就可以了。”农场理事陆维增说。微信上一吆喝,加入认养的100棵杨梅树没几天就都有了新主人。
    采的是枝头果子,卖的是田园文化,随着模式的逐渐创新,杨梅的销路也越来越宽。这些善于从网络捕捉商机的现代农民,在平田乡政府的支持下,还建起了天灯洋高新技术农业园区、登峰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发展茶叶、枇杷、红心猕猴桃、铁皮石斛等八大特色产业,以基地规模化发展带动整个高山农业绽放出全新活力。
红色地标 光芒璀璨
    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在临近乐清边界海拔400多米的平田乡大山深处,坐落着一座承载红色革命精神的建筑——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这红色来自硝烟弥漫的烽火战场,是历史在平田乡留下的璀璨印记,是革命烈士鲜血的不朽象征,是老百姓心目中最为崇高和伟大的颜色。
    虽是烈日当头,可到桐树坑感受革命老区红色魅力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
    “站岗放哨送情报,我桐树坑人人都做到……”纪念馆内,已经83岁高龄的义务讲解员辛杏春胸前党徽闪耀,正激情饱满地为游客们讲述桐树坑村的革命故事。这里曾是中共台属特委机关驻地,在1938年到1949年的十多年间,桐树坑村党支部依托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坚持战斗,被誉为“高山上的坚强战斗堡垒”。
    正是因为这段历史,桐树坑村成为黄岩乃至台州的红色地标。2006年,平田乡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革命纪念馆,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桐树坑先后接待参观者2100余批次,共计3万余人次。
    “厚重的革命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平田这块红色土地颇具魅力。”平田乡党委书记杨志敏说。近年来,平田乡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不断丰富其红色文化内涵,挖掘红色基因,合作开发了浙东十八潭景区,对昔日浙东、浙南 游击队的联络走廊进行改造,串联起了当地的红色风光,擎起了黄岩红色旅游发展的大旗。
    山水景观与红色旅游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继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
湖滨民宿 诗意栖居
    “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在怀念乡村,做着还乡的梦。”作家王安忆说。看厌了钢筋水泥雕琢的繁华都市,美丽静谧的乡村让诸多都市人更向往。乡村旅游由此变得热门起来,民宿这种新型旅游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在西部山区蓬勃发展。
    青山掩映碧水间。在距离长潭水库仅“一步之遥”的桐岭村,矗立着一幢幢乡村小别墅。循着修葺一新的村道往里,可一直通往农家院落,俨然一幅山在水中、水在村中、人在画中的水墨山水画。
    “我们提供住宿,也经营农家菜,一年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看到民宿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村民卢华平去年投入了60多万元进行民宿改造。相比早年“靠天吃饭”的种瓜经历,他对守着山乡美景在家致富乐此不疲。
    “吃在农家,饭菜都特别香,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感觉每天都很精神。”来自市区的一位老阿姨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爱上了这里,笑说自己还要多住段时日再回去。
    清新的空气、葱郁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些在西部山区沉淀了多年的元素,如今成了“明码标价”的“金山银山”,吸引着城里人前来追寻乡愁、荡涤身心。截至目前,桐岭村民宿已有床位67张,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自然有爱,山水平田。我们以绿色原生态为核心,制定‘一中’带动‘两翼’发展规划,提升民宿整体格局。”杨志敏告诉记者。该乡将启动原桐里岙村异地搬迁及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整合沿线生态资源,以原桐外岙区域为中心,桐里岙、山头下为两翼,拉大库区民宿发展框架,,将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当当作响的金色“聚宝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