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8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赵阿卫:助农是我一生难舍的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11 09: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赵阿卫,一个田间地头上长大的“80后”青年,深知农业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更能体会农民在致富路上的艰苦与辛酸。

他种植西瓜赚取人生第一桶金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种植经验,带动更多乡亲父老致富;他不忘初心大胆尝试,用小小的“菜花梗”打开“共富密码”,帮助一个又一个经济薄弱村摘帽脱贫;他不断探索家乡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标准化配比、工厂化运作、品牌化销售,赋能农产品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一路奔跑,他追求的是让更多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创业致富,“哪怕一路荆棘,我也要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助农是我一生难舍的情怀!”赵阿卫说。

带领乡亲共念“致富经”

八、九十年代的头陀镇汇头村,村民们既没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也没有外出致富的好路子,家家户户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几亩薄田。赵阿卫便出生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靠天吃饭”的地方。

“初中毕业,我就想着出去赚钱减轻家里负担,一开始是做水果批发零售生意,后来跟着父亲到外面种西瓜,那时我们家是村里第一批外出种瓜的农户。”1998年,16岁的赵阿卫和父亲在上海崇明区承包了180亩瓜田,靠着勤劳和领先的栽培技术,赵阿卫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两年就赚了50万元,那时在上海买套房还不到50万元,不过当时没想着在上海买房,就想回家盖个房子,花的钱也不比在上海买房少。”聊起年轻时创业的经历,赵阿卫的脸上露出了些许自豪。

不过,真正让赵阿卫自豪的不仅仅是自己靠勤劳实现了致富,而是年轻时的他已经懂得带动汇头村的乡亲父老共同致富。

赵宝林是汇头村人,在2001年之前,52岁的他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但是收入却仅够一家人糊口。“那时年纪大了,在家种田收入也不多,一年万把块钱,和现在比差太远了。”赵宝林说,看到赵阿卫父子在上海靠种西瓜致富后,2001年年初,他和同村其他几位村民一起跟随赵阿卫父子到了上海。

在上海,赵阿卫父子把种植西瓜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让大家掌握了一门种植技术,走上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第一年我跟着阿卫他们出去,就赚了七、八万元带回家,村里人看到种瓜这么赚钱,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我们出去,也有人到其他地方去种瓜,这些年村子里的大部分人都靠种瓜富了起来,一年收入几十万、上百万的都有。”赵宝林说。

开辟网络销售新天地

2012年5月,“打针西瓜”的谣言在全国范围内疯传,西瓜销售市场一片惨淡,全国瓜农经济损失严重。

“那年西瓜都卖不出去,烂在了地里,当时跟着我在上海种瓜的乡亲们都损失惨重,不懂宣传、不懂销售,面对天灾人祸手足无措,这就是农民在致富路上的痛点。”赵阿卫说。

2012年下半年,在西瓜种植创业路上已经打下良好基础的赵阿卫决定离开上海,返乡创业。

“当时西瓜市场遇冷,但像淘宝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发展迅猛,我想试着从网上找到农产品的销路来,帮助更多农户销售农产品。”赵阿卫介绍,经历过“打针西瓜”事件后,他看到品牌宣传及开辟网络销售渠道的重要性,“在上海种西瓜时的日子是舒服的,基本都是工人在种植,我主要负责管理,可人总要有些追求,我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就得去闯。”

回到黄岩后,靠着不断学习和摸索,赵阿卫创建了鑫旺农产品有限公司,多年经营,他对农产品的品牌化销售、网络销售有了自己的理解。

“从农户手中采购农产品,然后通过网络销售,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中间我吃了很多亏,也陷入过迷茫,没有自己的核心团队,打造的网络销售平台在发展上一直没有大突破,后来经过一个农业专家指点,我想到了与学校合作。”赵阿卫说,在区农业农村局、团区委、区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他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进行校企合作,并创立“大学生电商创业协会”,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电商人才。

22岁的江静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她拥有了自己的农产品小店,“当时我们在鑫旺公司里学习网络销售、网页维护等知识,毕业后回到家乡,开网店销售金华、黄岩等地的农产品,收入比打工强得多。”

“当时我们培养了100多个电商人才,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大多继续从事农产品网络销售行业,这是让我最欣慰的。”赵阿卫说,现在公司与近二十家合作社合作,在阿里巴巴、淘宝、微店上也有网上直销,农产品销售情况越来越好。

成功试水“凉拌菜花梗”

黄岩西部的宁溪镇毗邻长潭水库,环境优美,物产丰富。2019年,赵阿卫将公司总部建在了宁溪镇下周居村,占地3200平方米,并建有厂房、生产车间、食品级冷库等生产配套辅助设施。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菜花梗共富工坊是公司早期一次成功的尝试,但过程并不顺利。”赵阿卫介绍,当时公司研发出了“凉拌菜花梗”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配方,他认为这款产品的加工方式非常适合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来运作,“农村有很多老人没有外出务工的能力,想要赚钱很难,削菜花梗这个环节很简单,老百姓在家也能做。”

为了给低收入农户提供方便,赵阿卫在宁溪镇大苔村设立了分公司,开展菜花梗加工试点工作。每天一早,鑫旺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把菜花送到农户家门口,下午再把他们削好的菜花梗取回来,他没想到的是,即使把每一步都思考清楚,创业过程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插曲。

赵阿卫的妻子周青负责公司农产品深加工的具体事务,她对当初在大苔村推进菜花梗加工工作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当时村里的老人觉得自己削得慢,赚不了几个钱,大多是观望的态度。可菜花梗的生产线已经运作起来,收购上来的菜花不能烂在那里。没办法,我只能发动自己的妈妈、妹妹及其他亲戚一起削,然后再教当地村民削,后来他们看削菜花操作简单还能赚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甚至抢着做,总算是破解了僵局。”周青说。

5年过去,大苔村“菜花梗”制作工坊已经成为带动村民共富的重要渠道。

“早些年,村里会接一些节日灯的订单给留守老人做,但后来节日灯订单越来越少,老人们的收入没几块钱。后来鑫旺公司把削菜花的业务分给村里的100多个老人做,他们每个月在家都能挣上两三千,收入大大提升。”大苔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国青说。

除了大苔村,“凉拌菜花梗”项目为苔湖村、方家岙、坦头村、蒋岙村、五部村等6个村庄提供了45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达1500元。

让“家乡味道”走向四方

菜花梗、娃娃菜、荞头、大蒜、笋干、姜片……在鑫旺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这些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程序加工后,套上了精美包装被销往全国各地。不仅如此,像番薯肚肚、番薯庆糕、年糕、麻糍、烤糖等黄岩特色农产品也在公司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

“我们从农户手中采购农产品,在工坊进行初级加工,再在标准化车间进行精、深加工,这个过程可以让农产品实现了转化增值,提升了它们在市场流通时的竞争力。”赵卫东解释说,大多数农民不懂销售,即使懂得简易加工,他们能想到的销售渠道只有沿街叫卖或者菜市场散卖,“我们的生产、采购、加工、回收等一系列动作,不仅能让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得到岗位,还让农户手中的农产品有了销路,而这就是我做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初衷。”

目前,鑫旺农产品有限公司已成为集食用农产品大市场体系生产、加工、采买、配送、服务、研发为一体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而赵卫东对企业的未来规划不止于此。

在鑫旺农产品有限公司的无菌化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地将面团称重、放馅、擀饼、煎烤,最终制成口味统一、可冷冻运输储藏的宁溪麦鼓头。

“我们是按照标准数据对面粉、猪肉、梅干菜、调料进行量化配比制作,车间里也是无菌化操作,这和以往见到的街头麦鼓头制作确实不一样。”潘仙琴是无菌化生产车间的糕点制作师,她对麦鼓头的工厂化流水线作业啧啧称奇,“效率高、味道好,成千上万的麦鼓头做出的是同一个重量、同一种味道。”

“这是我们的样板车间,占地只有40多平方米,却可以实现日产量500个,而且操作不复杂,即使没有麦鼓头制作经验,工人也可以按照配方进行标准制作。这些无菌化车间生产出的麦鼓头,在零下18度以上,保存十个月时各项标准仍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赵阿卫表示,麦鼓头是他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他和研发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改良,终于研发出好吃易储存的宁溪麦鼓头。

“下一步,我想要进一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运用工业思维,走规模型、标准化、高品质路线,要让农民从务工者成为创业者,让黄岩的特色美食能够走得更远、更久。”赵阿卫说。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