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45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浪潮千年话江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17 11: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山水江口

黄岩永宁山,有一条手臂一般指向东海的支脉,从丫髻岩出发,自西向东,连绵排列一座座山峰,它们分别是白龙山、谷堆尖、大仁山、九龙山、大青山,总长约三十余里,蜿蜒延伸到海门西山的时候,形状宛如一只摊开的手掌,这条支脉,常常被江口人称为南山。站在南山的一座座山顶上,东望便是海门,东海在不远处闪现;南眺则是路桥的桐屿,飞龙湖历历在目;北顾便是九曲蜿蜒的永宁江。在这里,一山一江弯弯曲曲、结伴东行,山之阴、江之阳,在山的苍翠与江的明亮之间,眼前那条狭长曲折的土地,便是江口。

支脉的南边与北侧一带,古时有名,叫飞凫乡,飞凫的意思,一为飞翔的野鸭,又意为飞行的羽箭。我隐约觉得,飞凫乡的名字,和眼前的情景颇为贴切,山细长似箭,江雄浑如龙,可以想象,古时的江口,实为河口水泽之地,蒹葭苍苍,水鸟低洄。

在大仁山北麓,向着永宁江伸出一支小山,像一根粗大的船钉,绵延几里许,突兀地立在江口的中间,这座小山名叫风水山,因其形状如笔架,又称笔架山,明朝时,在山上修建了一个烽火台,所以俗名炮台山。

和现在台州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一样,江口在上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后因泥涂淤积渐成陆地。南山以北,风水山冲锋在前,和周边的白龙山、解良山、三山等高地呼应,民众筑堤、建埭、造闸,围垦造田,拒咸潮、蓄淡水改善土质,积聚成居,千百年来,在一代代江口人的努力下,这片曾经的咸湿之地,正逐步成为宜居的乐土。

炮台山的东边,现在还保留着一片湿地,湿地面积不大,芦苇丛生、淤泥堆积。湿地附近有一个不大的村庄,原来的名字叫庵前,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改成了安然村,所以湿地也叫安然湿地。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江口会有这么一片湿地存在,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湿地是古代江口一带的常态地貌,永宁江两岸,经过一千多年人类的活动之后,安然湿地算是仅存的遗迹。

古时的安然一带,最先是一个浅浅的海湾,海退后形成了一个面积不菲的泻湖,南面与西面依靠着大仁山与风水山,山上的溪流支支汇入泻湖,泻湖的东面,由南向北,原有两条联通永宁江的河流。

离泻湖东边稍远的河流叫妙龙河,这条河的名字现在很少有人记得,县志上只留下妙龙浦的记载,大约发端于东河头,经埭头、后洋郑,从上辇入永宁江,妙龙河上曾建有一座石拱桥,古驿道跨河而过。埭头村的名字,我推测可能与妙龙河上设埭有关,在解良山的北侧东面拐弯处,现在的东官河从这里通向东南方的西山,然后向东在汇头金与永宁河会师,我们在埭头村采访的时候,发现有村民把妙龙江称为东官河的前身,也许这条隐没在历史尘土里的河流,它的部分河床成了后来东官河的一段。

离泻湖稍近的第二条河流叫蛟龙河,源自项岙村南面的九龙山,九龙山因山峦似九条蛟龙、蜿蜒起伏而名,蛟龙河穿过项岙,经西岙,从埭头村西边向北偏西流向现在的下闸村,再经草坦路流向新来桥入永宁江。下闸村是黄岩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黄岩地名志》记载,下闸村,因造有蛟龙闸得名。在下闸村村口,古樟树下的水泥桥,就是历史上江口第一座水闸的遗址,现在这座桥的名字叫蛟龙桥,桥边有庙,唤作蛟龙庙。

蛟龙闸大约建造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淳熙年间,最早提议建造蛟龙闸的人,是理学家朱熹,他在调任浙东常平使期间,带领当地官员到江口一带实地勘察,选址、设计、命名,都是朱熹在勘察期间主导确定的,完成之后,由于天色已晚,当夜朱熹就住在下闸村的洪姓亭长家里,并且留下一首名为《夜宿洪亭长家》的诗歌,这首诗对研究江口早期社会地理状况颇有意义,诗的内容如下“才到秋来气更高,雁声天地总寥寥。客怀今夜不成寐,风细月明江自潮”。朱熹回城后,即给当时的皇帝写了《奏兴黄岩水利》的疏章,议建包括蛟龙闸在内的黄岩六闸,并且提出了“黄岩熟,台州足”的著名论断。

为什么要斥巨资建造蛟龙闸?据明万历《黄岩县志》载:“按蛟龙一闸,先年松门太平河水经流东乡之境,越双屿、双港口、北山桥自南而东,由蛟龙以入于江”,可见当年江口是松门太平大片平原的重要的出水口,在这里建造蛟龙闸,既调节水位,起防洪、抗旱作用,又阻潮汐的内侵,能有效地让当时黄岩东部与南部大片良田免遭咸化。

这里可以确认一点,在蛟龙闸建造之前以及建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永宁河到蛟龙闸的流水方向是自东而西,而这段河流就是现在东官河的东段,关于东官河的历史变迁,后文会详细阐述。

在风水山的西面约四里远,有一条江口的重要河流,同样是自南向北流向永宁江,叫白龙河,志书上也叫白石河,发源于永宁山丫髻岩东麓,流过江口唐家岙后与白石古道并行,并在白龙岙村口与白龙山龙潭溪流汇合,再流经山下郎、白石王、白石车入永宁江。

白龙河上,至今尚存一座古石拱桥,据说名叫绍兴桥,志书记载此桥建造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并以此得名,不过我怀疑这不是它的原名,当地人相传,当年宋高宗来到山下郎的时候,白龙河上仅架着几支木料作桥,叫木桥头,木桥路窄,令高宗一行不得不弃车过河,留下了颇为深刻的记忆,二十多年后,白龙河上建造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属于高规格的石拱桥,令车马从此坦途,有人称为马桥头。马桥头的建造,其背后会不会有着高宗皇帝的身影呢?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了。

前几年,在白龙河绍兴桥附近古河道里,考古发现有很多青瓷碎片,这就间接证明早在南宋之前,绍兴桥一带是江口的中心,白龙河上可以船运出入永宁江,北宋时期埠头堂一带生产的瓷器,有一条运输北线,即从埠头堂经白石古道,翻过白石岭,肩挑到山下郎码头装船。

白龙河以西不远,还有一条较为独特的河流,它发源于白龙山北麓,从唐古宝相寺西面流出,先向东流经山下周,再折向西北,在双浦汇入永宁江,整个形状像是一个不对称的人字形,河上曾建造一座闸门,叫回龙闸。

这条河流不宽,但是有一点非常特别,它不但是原镇东乡与江口乡的区域分界线,也是黄岩与海门的口音分界线,两个人隔着一条河流对话,口音迥异,这种现象,令人啧啧称奇。

其实在历史上,江口境内,由南山北注永宁江的河流,还有不少,只不过由于规模不大,水量不定,加上经过千百年人类的活动,因为泥沙的淤塞,特别是东官河的全线贯通过程中,它们被横串、截断、并流,最终消失在江口的田间地头了。

东官河的历史变迁

说起江口,我无法绕开的话题,是东官河。

“县境之水曰河、曰江,在县廓曰县河,入乡区为官河,或支为泾”。这是民国《台州府志》里关于黄岩水利的一段记载,很具体地概括了黄岩河流的分类。古黄岩地貌复杂,永宁江与金清水系东流入海,其间由西江、南中泾、南官河、东官河、临湖官河、永宁河、三才泾河、七条河等河流南北贯通,交错纵横,衔接两大水系,编织成庞大的水网,集灌溉、泄洪、航运为一体。

黄岩官河的历史,现在比较笼统的说法是开凿于五代吴越王钱镠时期,然而这个时间点并不十分确切,黄岩考古学者罗永华先生认为,黄岩官河的挖掘起因,除了泄洪与灌溉,更直接的原因可能与黄岩官窑运输瓷器需要有关。他在《台州官河是何时开凿的》一文中推断,永宁河的开凿时间可能是埠头堂官窑鼎盛的东晋时期,而温黄平原的数万亩良田的灌溉与大溪下圆山官窑的瓷器运输需要,促使黄岩官河从唐朝开始,在自然河流的基础上,逐步逐段开凿、沟通、连接,到五代钱镠时期,黄岩官河体系大致完善,南宋《嘉定赤城志》这样描述黄岩官河体系“自南浮桥南流,至峤岭一百三十里,陆程九十里……绵亘灵山、训雉、飞鳬、繁昌、太平、仁风、三童、永宁八乡,溉田七十一万有奇。”

东官河,在明万历年间之前,各类史料上很少有提及这个名字的,如果一定要对官河作一个方位上的区分,那么从黄岩南浮桥到太平的峤岭这一段,后来人们惯称为南官河,而称为东官河的河段,最初是指现在的路桥石曲经永宁河到海门这一段,这一条曾经被称为东官河的水道,有一段确实在江口境内,就是永宁河从汇头金开始,向西北分出的一条支流,这一段自东而西流淌的人工河,经埭头妙龙河汇入蛟龙河,在下闸村附近转而向北流入永宁江,这条河流属于金清水系,最初在埭头大拐弯处筑埭,后来在南宋朱熹的建议下,改埭为闸,建闸的位置也向永宁江边推进了几公里,这就是前文所述的蛟龙闸。改蛟龙埭为蛟龙闸这一段历史,可以从朱熹在江口写的另一首诗中发现端倪,“只缘三泾荒凉后,移向洪门不姓陶”,当时埭头为陶姓聚居地,而下闸为洪姓聚居地。

今天在江口下闸村,虽然蛟龙闸已经被蛟龙桥取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当年蛟龙闸的盛况,一条蛟龙河,水闸以东,水清澈见底;水闸以西,潮汐拍岸,水浑似沙,一清一浑,宛如两个世界。蛟龙闸的存在,说明在南宋时江口在风水山东面和白龙河上游地区有适合水稻等作物生长,其它大部分地区,包括山头店以北、草坦路、新来桥和上辇、白石王等地,估计都是盐卤之地。

志书上第一次提到东官河的名字,是在清光绪《黄岩县志》上,“东官河,自登瀛门东出,过岳庙前折北至柔桥,凡四百三十二步、阔四丈、深一丈六尺,自柔桥东流至兆桥壩凡四十里……”这条东官河路线,除了后来因为黄岩版图改变而忽略的部分河段外,和今天的东官河基本吻合,由此可见,横贯整个江口地区,东官河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遥远。

东官河的开凿,从来都不是一气呵成的,这样的工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浩大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契机出现,我估计到今天都不会有东官河。历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东官河注定会与江口结缘,成为江口的血脉,让江口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一步步发展到今天。

这个契机就是修筑黄岩城,明朝伊始,永嘉候朱亮祖重筑黄岩城,虽然这座新城很小,“周围凡三里”,但是和以前的土城不同,使用的全是石料,这批石料来自何处?志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这批石料的命运颇有传奇色彩,仅仅十五年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海上防卫吃紧,黄岩东部修筑海门卫急需石料,汤和下令拆掉朱亮祖当年修建的黄岩城墙,这批石料又被运去海门卫,后来有专家考证海门卫古城,确认这批石料是来自江口的朱砂堆。

江口朱砂堆,居永宁山支脉白龙山余脉,山因砂岩呈朱红色而得名,石因黄岩城而声名远扬。朱砂堆的采石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薛成贵造黄岩土城的唐朝,但是真正进行规模性开采,就是在明朝,朱砂堆的石头,质地坚硬、致密,强度中等、纹理清晰,柸面顺滑、粗细均匀,容易加工成各种需要的形状,是黄岩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种建筑材料,一直到近几十年前才逐步被钢筋水泥取代,朱砂堆山下居住着郎姓村民,故朱砂堆的石头,又被俗称为山下郎石头。

朱砂堆石头的大规模开采,不仅给山下郎周边江口诸村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江口安家落户,成为采石人,更是直接给东官河西段的开凿赋予了现实的意义,大量石块需要运到黄岩城,最有效率的方式便是水运了。

如果忽略原有的自然河段不计,从闸门头到山下舟、再接通白龙河这段水路,路程大约有八里,这段水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一些固有的湿地、溪流。开凿、串联、接通,初时河窄水浅,河道弯曲,勉强可以保证船只通过,期间小规模的维护一直没有间断。志书上有记载的大规模疏浚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主持组织的知县叫方介,当时台州郡守周志伟在《请开河疏》中曾详细叙述疏河经过。

从山下郎白龙河到山头店,距离不到四里,现在这一段,当地人称为十八拐(黄岩音kuo),想是当年这一带,大大小小的河塘星罗棋布,后来这一段水道的开凿,可能就是连接、沟通各个水塘,相对其它地方,这一段的开凿,可能要简单一点。

东官河出现的标志,我认为是双龙闸。双龙闸修建的时间,是在清乾隆二十一年,知县刘世宁所建。最早的位置是在一个叫上闸的小村子里,距离原蛟龙闸遗址西面100米左右的拐弯处,后来几经外移,现在矗立在江口老街的东面双龙浦上。双龙闸的名字就非常有意思,蛟龙与白龙合流谓之双龙,这个名字意味着蛟龙河与白龙河终于在江口胜利会师,整条河流,自黄岩城至永宁河终于全线贯通。

其后不久,这条人工河,才正式有了东官河这个名字。永宁江水系与金清水系在江口风水山脚下再一次地联通,同时联通的还有黄岩城与海门卫、黄岩与路桥太平之间更便捷的水上交通。作为“浙东小运河”的黄岩官河,第一次成为江口的一条大动脉,恰似内河的枢纽,与北面的永宁江呼应。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3-3-20 07: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这样的好文章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