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45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千年宋韵在路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7 10: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人物渐繁,商贾渐盛,水利渐治,仕学渐兴

俯瞰金清闸


南官河


水心草堂


十里长街


妙智街


对路桥而言,宋韵何在?

杨晨《路桥志略》道:“自宋南渡,近属畿辅,人物渐繁,商贾渐盛,水利渐治,仕学渐兴”。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晚年在螺洋讲学,宣教义利兼融的事功思想与这片土地相交相融,能见宋韵之丰厚;起源于南宋,桥头观水、商贾渐兴的十里长街和灵气所始的妙智寺,可见宋韵之繁美;朱熹为解水患修建六闸时,常屯驻河西、金清,“风细月明江自潮”,可见韵致之一斑……

南宋高宗赐名

路桥这一地名,出现在《嘉定赤城志》卷七《公廨门·场务(镇、监、坊附)》,“路桥镇,在县东南三十里。旧名新安”。

这本台州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说明,彼时路桥这一地名已正式被官方启用。而在民间,关于这一地名的由来,流传着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版本,是宋高宗赐名的故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宋高宗,改年号“建炎”,建立南宋。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入侵。赵构逃出应天府,途经汴梁、扬州、镇江,逗留杭州,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一路南逃,途经越州(绍兴)、明州(宁波)。

建炎四年(1130)正月初十,宋高宗逃到台州。慌乱中的他不敢再从水路南逃,于是渡过椒江在三江口登岸,走过山下郎,进入白龙岙,宿在朱砂寺。此后阴雨天连绵不断,宋高宗又经唐家岙翻过不高的白石岗头(现白石关),从埠头堂到马铺。

他继续往东南方向去。此时,大雨滂沱,倾盆而下,南官河上涨,淹没道路。宋高宗心中十分焦急,附近百姓闻讯,拆下门板铺出一条应急小道,宋高宗得以继续往前。

安顿下来的宋高宗,向身边官员询问:“此处叫何地名?”当地官员立刻俯身作揖“请皇上赐名”。宋高宗说:“此地路即桥,桥即路,就叫‘路桥’吧。”“路桥”之名,由此传开。

叶适晚年螺洋讲学

南宋时,台州被称为京都临安“辅郡”,在行政地位和政权力量上有所提升,思想文化的繁荣因此有了丰沃的土壤。正是那个诞生于南宋、高举“通商惠工,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大旗的全新儒家学派——永嘉学派,在光阴流转中,对路桥精神和路桥经济模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添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水心先生叶适。

叶适(1150-1223),温州永嘉人,字正则,号水心,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官至吏部侍郎。他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著有《水心文集》等书。任建康府知府兼沿江制置使、节制江北诸州时,他打败金兵,收复滁州,遂令两淮江北地区的边防大为巩固。这是叶适一生最大的事功。但由于主和派的攻击,叶适被罢官,58岁结束了政治生涯。至去世前的16年间,叶适曾寓居螺洋一带讲学授业,培养出陈耆卿、吴子良、丁希亮等大批名士,对当时台州学术界影响巨大。

兴起于浙东,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并称南宋三大学派的永嘉学派,提倡事功之学,重视经济发展,强调以民为本,推崇爱国主义,提出国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理论为现实服务等。

经过台州数代门人弟子的传承和传播,永嘉学派已经内化于台州文脉之中。《台州府志·寓贤》评述:“永嘉之学,前梅溪(王十朋)后水心,皆台学渊源所自。”

“叶适的弟子陈耆卿、王象祖、丁希亮、王汶及再传弟子吴子良、车若水,三传弟子舒岳祥、刘庄孙等均隶籍台州,是叶适思想的重要传承者。路桥人对叶适更是敬重,为他建祠建庙,让他的思想在当地有了更好的场域。”路桥区作协主席李异说。

在螺洋当地,叶适被尊称为叶大侯王,建有专门供奉叶适的毓英庙和叶大侯王衣冠冢。

据《路桥志略》载:“毓英庙,在罗洋街,祀永嘉叶水心先生适,宋淳熙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卒谥忠定。曾讲学于此,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叶适墓,在大岙山之麓。适字正则,门人称曰:水心先生,永嘉人。”

岁月更迭,毓英庙几经兴建,香火旺盛,后毁于上世纪60年代。2014年,在螺洋莲花山青龙宫旁的三间小屋中,毓英庙重建并重祀叶适。在正襟端坐的叶适像正下方,有一块叶适衣冠冢残碑,上书“大宋葉大候王”。

城市桃源,一脉水心。距离毓英庙约2公里的螺洋街道水滨村,有一座水心草堂,清幽雅静。2020年8月19日,“叶适事功学说与当代价值”文化研讨会在此举办,浙江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深入挖掘“叶适事功学说”的新时代内涵。“路桥人务实勤奋、敢于创新、义利相融的精神实质,跟叶适先生的事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与会人员发言。

妙智寺和廿五间

路桥之美,美在“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的商贸发达;商贸发达之美,美在“商贾云集,车辆辐辏”的十里长街——这条颇具江南市井神韵的老街,是路桥的象征,也是路桥人的记忆与乡愁。

十里长街北起河西街,南至石曲街,依偎南官河而建,绵延十里,繁华千年。宋代,路桥设镇,商风浙盛,十里长街初具规模后,逐渐沿河向南、向北发展,与石曲街和河西街相衔接。至明清,路桥成为浙东南著名商埠,十里长街也有了“万物涌市,万商云集”的热闹景象。

2021年7月,路桥区以“海上生福地”为文化主题,对十里长街河西段入口牌楼、皆吉里等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并以路桥“桥文化”为主题,打造“五桥夜月”文化景观。老街焕然一新。

炎热的午后,步入青石板铺成的十里长街,木质的老屋、错落的店铺、古老的墙根、悠悠的河流……老街的今生往事被轻声诉说。

十里长街的形成,得益于一河一寺,河是南官河,寺是妙智寺。如果说南官河是长街的血脉,那么妙智寺就是长街最初的心脏——路桥最繁华的廿五间,最初就是由二十五个商贩向妙智寺租用地面建成的,又以廿五间为基础,发展成路桥宋街的中心地带。《路桥志略》载:“今寺侧街屋犹纳地税”,进一步佐证了这个说法。

对于宋时的路桥百姓来说,妙智寺是十里长街的灵气所始,他们亲切地称这座寺院为路桥寺;但对如今的路桥人来说,妙智寺,并不是熟悉的存在。

这座在十里长街上存在近千年的古寺,在上世纪40年代毁于一场大火;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建起了起重机械厂,部分未毁的大殿被用作厂房;现在,原妙智寺的园林一隅变成了幽静的街心公园,紧挨着一条叫“妙智”的文化街,绿树阴阴,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地方。

古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彻底抹去了痕迹,更多的记忆,留在了前人的文字里。

《嘉定赤城志》卷二十八《寺观门·寺院·黄岩》载:“妙智院在县东南三十里,旧号灵感观音,建隆元年僧南慧建。”相传,北宋建隆元年(960),僧人南慧从四川运送一尊观音像,经此停车稍作休息。当他准备继续赶路时,发现车子不能动了。不一会儿,有彩云绚霞环绕在观音像周边,围观的人惊异不已,纷纷请求南慧留下。于是,南慧就在此地建佛寺殿宇,取名“灵感观音院”。南慧之后,如吉和尚主持寺院,改名为“妙智寺”。

陆游的祖父、北宋名臣陆佃为写《妙智寺碑记》,在文中他说:“然其最佳曰《妙智寺》,盖建隆中僧南慧之所造,迨今百年,继者非一,而卒成者,如吉也……如吉善住持,置田数百亩,延斋众以为无穷永久之赖,邑人多之……”

“根据现有史料,陆佃应曾做过黄岩县令的兄长陆佖之邀,作于元丰六年(1083)前后。当时正逢如吉住持寺院,妙智寺已有寺田数百亩。到了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妙智寺有田八百二十五亩、山八亩。由于处在路桥街繁华地段,许多街屋之地均属寺产。”李异说,从字里行间的数目对比可以看出,当时的妙智寺一带,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市井百业。

妙智寺和廿五间成为十里长街最为热闹的地段,宋代的文人骚客、名士名流来此,都喜欢寓居在妙智寺。寺中的内照庵、涤虑轩,更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南宋状元王十朋就在妙智寺的涤虑轩留宿过,并留下一首《宿黄岩妙智寺》:

问讯开山始,于今二百年。

径幽微见竹,社废尚遗莲。

观颂思元老,游庵忆旧禅。

匆匆一宿客,未尽涤尘缘。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宋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一(即状元),任饶(江西上饶)、湖(浙江湖州)等州知州,后官至龙图阁学士,著有《梅溪集》等。

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王十朋调入大宗丞,主管台州崇道观。此后,王十朋走遍台州重要的寺观。

那天,他来到路桥十里长街,参访妙智寺。王十朋向和尚仔细询问建寺始末,又在前寺、后寺一番细游,见涤虑轩十分清静,便提出夜宿于此。可惜的是,这一夜,涤虑轩并未涤荡尽这位状元郎的忧思,“匆匆一宿客,未尽涤尘缘”,写罢落款“乐清王龟龄题”后,王十朋挥袖而去。

除了王十朋,宋代宿过妙智寺并留下诗歌的,还有“铁面御史”赵抃、诗人岑象求、南宋进士刘彝等人。

“山老榜庵名内照,掩扉默坐徒观妙。”

“清心是道场,金仙有遗则。”

“地静饶真趣,风长展梵音。”

……

读着这些诗句,李异便沉浸在对妙智寺清静环境的想象中,“寺虽处闹市之中,但独守静雅。寺中种有许多修竹,曲径通幽,轩阁佛殿隐于古木林间,钟鼓梵音却可随风飘至长街月河之上……”

罗适朱熹先后造闸

南官河,为十里长街输送源源不断的兴盛繁茂,是老街的血脉。不仅如此,作为水上交通枢纽,它还是温黄平原交通运输的大动脉。遥想宋代,水波荡漾,南官河上船只来来往往,客流不断,到了夜里,渔火闪烁,星星点点。

随着南官河的航运发展,宋时的路桥已经由乡村变成一个集镇,成为当时的黄岩五大镇之一。

除了主河道,南官河还有九河各二十里,支河九百三十六泾,长七十五万丈,分为二百条埭,灌溉田地七十一万亩。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是利亦有弊——在南宋工部侍郎王居安的《黄岩浚河记》中,记载了这样的场景:

水利初兴,但仅在浚河,没有考虑到建闸,人们只是筑埭蓄水,埭就是土坝,筑埭蓄水对上游高田有利。黄岩下乡(包括路桥)地势低洼,下大雨发大水时,农田受淹,下乡之民十百为群,拿着锄头铧锹破埭排水;有时加上涨潮,海水倒灌淹没近海房屋。晴了数天,高田缺水,高田农民又要筑堤蓄水,破堤和不破堤,上下游的民众各持己见,常常为了水利,发生群体械斗,导致死伤。

还有避无可避的天灾。宋庆历五年(1045)夏,黄岩发大水,海水横溢,淹没了路桥等地沿海村庄,居民死亡万余,万亩良田俱变泽国。此后南官河淤塞,逐渐失去作用。

对于温黄大地,特别是路桥而言,解决水利问题已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宋元祐七年(1092),一位双鬓斑白、身着官服的老人眉头紧锁,站在年久失修淤塞严重的南官河边,看着被大水淹没的大片良田和流离失所的百姓,愁容满面。他就是刚刚上任的两浙提刑官罗适。

在反复勘查后,罗适最终确定了改埭为闸的具体地点。他下令在沿海分段建永丰、周洋、黄望三闸,以代替埭坝控制水量,旱则闭闸蓄水,涝则开闸泄水。数年之间,罗适带领百姓疏浚南官河九十余里,沟通大小支流九百多条,田亩受益七十多万亩,后又造了三闸。工程完成后,黄岩农田连年丰收,尤其是下乡路桥等地民众大受其益,沿海乡民仇怨之事也有所缓解。

建炎南渡后,在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淳熙元年(1174),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对南官河进行过疏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沉积,南官河又渐渐淤堵起来。

南宋淳熙八年(1181)秋,浙东地域大旱,发生饥荒。次年九月,温黄大地上迎来又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理学大师朱熹。这一次,他是以浙东常平使的职务身份出现的。

面对“人户连遭灾荒,细民艰食”的惨状,朱熹立即奏免了台州丁绢,朝廷拨出三十万缗钱给朱熹用于台州赈粜。

但解决灾情,关键仍是水利。

在对水利工程的视察中,朱熹很快发现了问题:南官河淤堵严重,罗适主持修建的河闸大多已经荒废,地方也无钱整修。若可以再造几处新闸,御咸、蓄淡、灌溉,此地便不会受旱涝之苦了。他立即给宋孝宗写了奏状:“臣窃惟水利修则黄岩可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其为利害委的非轻……”

朱熹亲自沿官河勘查,确定了蛟龙、陡门(后移到仙浦)、鲍步、长浦、迂浦、金清六闸。其中鲍步、长浦属灵山乡(在今路桥区基本区域)。

建闸时,朱熹一度宿在路桥河西。为了纪念朱熹修闸的壮举,在河西建有朱子祠,《路桥志略》载:“朱子祠,在河西街,郡佐朱公建,其故址即今河西堂。”

朱子祠如今已无迹可寻。但朱熹在修建水利时留下了一个“铁盘镇海”的传说,广为人知,亦是金清地名的由来。

那日,朱熹来到金清港口,只见海口浊浪滔天,像有鳌龙翻腾,就命人铸造大铁盘,镇压在金清海口。又有一说:“金为水之母,混潮见金则清”。金清之名,由此而来。

明万历《黄岩县志》的记载,印证了“铁盘镇海”的真实性。明成化年间,沿海居民打捞起一个大铁盘,形如车轮,重数千斤,腹中铸纹,有二十八宿及十二肖之像,搬到家时,锤击不碎。后来,在路桥和温岭新河多地古河床也出土过类似铁盘。

没有待到水利工程完工,朱熹就被调走了。此后,修闸工程虽几经主管调任,但经多年努力,最终如期按质完成。从此,温黄平原的河网日趋完善,每逢旱涝也能保证农业丰收。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