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9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八百年前引泉来 黄岩宋韵水长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5 11: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黄岩博物馆展览中的宋代石涵管


▲铁米筛井

江南妖娆,叠印着岁月的苍茫与醇厚。历史长河里,千年古城黄岩,仿若一瞬。时光故事里,有多少物事泯然而逝,又隐藏着多少秘密。今天,当我们很平常地用着清洁的自来水时,是否会遥想:宋朝时黄岩古城先民们的饮用水来自何处?是河流?井水?还是……

如果我们穿越到大宋时代,还原一丝先民们的生活气息,那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宋代石涵管横空出世

时序倒转回1994年11月,黄岩方山下九峰溪卧虎山麓旁,黄岩邮政局开建邮局疗养所。

一日清晨,乡邦文化爱好者管先进先生从山亭街前往九峰公园晨练。路过工地现场时,溪中一段一米多长、半断的石槽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意识到,这里出土的可能就是与县志记载中的宋净真法师开凿铁米筛井有关的石涵管,马上联系邮局基建负责人,在众多文物保护爱好者的合力下,出土了七片石涵管,现分藏于黄岩博物馆与九峰公园。

无独有偶。数年前,永宁江边,与黄岩区政府一江之隔的北城吾悦广场开建。挖土阶段,地方文化爱好者惊人地发现了数节石涵管。石涵管所在的土层为宋代文化堆积层,十分清晰。他们比对了杭州出土的宋代石涵管,十分相似。就这样,一段八百年前黄岩的饮水工程浮出了水面。

井水是宋朝黄岩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水井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的出现,使人类从逐水而居转化为使用地表水或泉,扩大了活动的范围。水井的演化史,从功能演绎成文化的符号,成为家国故园的情怀。

宋朝黄岩人如何解决饮用水?水井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中载有黄岩城区及周边的许多名井。如:

石井,在县西九十里柏都洞下。据说此井莫测其深,有木叶坠其中,旋自其南龙湫流出,意其下相通。

常乐寺井,在佛殿前。大旱不枯,溪溢,水及寺半壁,水入井,须臾如平地。

鲁神井,有三,在县东五里鲁神庙侧。其中二口四周皆巨木,树叶始终掉不到井里。

委羽井,在县南五里洞南百步,其味甘,尤宜酿酒。

甘露井,在县南八十里浮山寺。旧传有胡僧讲《仁王经》而甘露降,故名。泉宜造茶。

古漩井,在县南三十五里平陆中。

镇头山井,在县东五十五里。清可见底,味尤甘。

除了《嘉定赤城志》中记载这些享有盛名的井外,宋朝时的黄岩城乡还遍布着不少的水井。如现高桥街道下坦村的谢伋故居有一口古井,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人称“池里井”;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额的“香严寺”寺东的“棉丝井”,相传一卷棉丝不能到底,俗称“棉丝井”,传说该井通东海。南宋中期南门郑氏所筑的孝义井(现称为梅花井,在永宁制药厂内),右丞相杜范题“孝义”。水井,成为宋朝黄岩人民解决饮用水的一种重要方式。

宋时黄岩的饮水工程

有了井,黄岩城区为什么要建饮水工程?从历史角度看,我觉得是与当时黄岩城区地下水品质、人口迁徙增多及提升生活品质等因素有关。

史料记载,黄岩城区东汉时期尚属“斥卤之地”(即盐碱地),自建县城开始,人口聚集众多。南宋时期,黄岩第四次人口大规模从中原迁入,全县高峰时总人口达到68898户。北宋元祐六年至绍圣元年(1091—1094),提点两浙刑狱罗适在黄岩修四闸,蓄淡、排咸,城区地下水质才有所提高,但仍有问题。明永乐一十三年(1415)进士,授刑部主事、陛考功员外郎李茂宏在《新井亭记》中写道:“县邻大江,潮汐往来,地带斥卤,水味咸涩,饮之者疾或生焉。”

怎么办?饮水工程事关民生,唯有引进优良泉水进入城区方是良策。

优质水源在何处?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中记载了宋朝时黄岩数十处藏有优质水源的溪、潭、湖、塘、泉。如黄岩溪、寒坑潭、横湖、大泽塘、滴滴泉等,但距离县城较远,在城区较近的九峰一带寻找优质水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晚清经史、方志学家王棻在《九峰山志》中记载道:“宋僧净真趺坐九峰庵,夜半闻神人语云:‘紫云峰头产丈芝,岩头堂下出个池,万古不断铁米筛。’次早,见泉涌出山下,高二三尺,遂于其地凿井……”行善积德的僧人净真办成了此事。

铁米筛井何时修建?《嘉定赤城志》中记载道:“铁米筛井,在县东三里九峰寺南。源自山出,其行如沟,入井处僧以铁窗限之,故名米筛。邑人皆汲焉。令常濬孙榜曰‘不竭泉’,且亭其上。”这段记载让我们捕捉到铁米筛井修建的时间,知县常濬孙在黄任职时间为宋庆元三年至五年,即1197—1199年。

饮水工程如何实施?《新井亭记》中写道:“宋,异僧净真,尝于县东三里许方山之麓,凿井一所,方不逾丈而深半之,下造铁窗以限砂石,因以‘米筛井’名之。又于井傍浚池,深一丈三尺,暗作石沟五百余丈引井泉至梯云坊里,分凿二十八井周布市廛,以济居民,民赖以饮……”

方山下的九峰一带地势较高,城区地势略低。从1994年出土的石涵管看,它们规格统一,每段长约165厘米,半圆外周长70厘米,端部成楔形,尾部斜内凹一周,可覆可仰,皆合榫,二片组成一段输水管,管上覆石板,平衡负荷,以蛎灰封缝,榫间密封工艺考虑周到,显示了宋代的工艺水平。

试想一下,宋朝时在九峰铁米筛井旁建造深一丈三尺的大池,打造了五百丈的石涵管,引水至城区梯云坊(今草巷)惠泉井,流灌城内的28口井,有点像现在自来水厂的刍形。蓄水池、管路、用户一应俱全,解决城区居民用水。

历朝历代的修缮

李茂宏在《新井亭记》中写道,明朝时饮水工程曾经历修缮。原因是“历岁滋久,沟塞井湮,民以告侯,举贞修尚义耆宿之士陈君廷翰,陈君尹操与僧宗胜分任其事。或募缘,或协力经画劝相,不懈益虔。于是即净真所作石沟之塞者通之,坏者补之,欲复其旧井之数,计其工甚夥,费甚钜,事甚难。别凿大井于东禅桥之东,广丈余,深倍之,引石沟之泉于井,澄莹冰冽,民饮而甘之,汲者憧憧无间昕夕。”时间及费用是“始事於正统十一年(1446)八月,讫工于次年九月,以工计者四千余工,以财计者八千余缗。”

清朝时又作了修缮。明末清初诸生陈槐有《铁筛古井行》一文记述此事,曰:“铁筛古井,阖城仰给,井栏倾圮,卫石崩坏。每逢大水,秽浊不堪。百余年于兹,谁过而问者?丁酉岁(此处指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筑。不惟易旧如新,较旧址更加整扩。且数里欹途,用石铺成坦道,每日万家之汲,不病崎岖,功诚伟也。同社赵介仙赠以长句,余依韵效颦,乐志其事于不朽云。”

这个民生工程得到一代代主政黄岩官员的重视,也引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如元代学者、知名诗人潘士骥在《铁米筛井》中写道:“地卤半滴难沾唇,汲要虽远无晨昏。如何水品失收拾,满城酿作黄山村。”清代黄岩名流王棻、蒋履、姜文衡、潘如江、赵介仙等都有记述诗作吟咏,直到民国时有些井尚有甘泉之源。

一个印证了宋代匠人高超工艺的民生工程,它记载了九峰之山水进城区的史实。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畅想:因了优质饮用水的滋润,保障了百姓健康,才造就了黄岩宋朝时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宋韵黄岩的注释中溢满了水的柔情。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2-7-5 18:28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