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的参观考察取消了,等下我们去小微园区看一下。”黄岩区南城街道山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胜荣匆匆挂了电话。
11月6日,记者见到张胜荣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如今山前村名声在外,我们得更用心,才能让村里更富、更美。”
15年来,山前村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深入实践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做法,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实干为民”的村庄发展新路子。
基层治理,“穷村”变“富村”
由于地势低,山前村曾是逢雨必涝、垃圾成堆的“水窟塘”,一下雨家家户户都进水,村民苦不堪言。
2008年,山前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恰逢黄岩启动农房改造项目。彼时的山前村,因为用地规划等历史原因,已经有20多年没建过新房,村“两委”想借这个契机,解决村民住房问题并改善村容村貌。
“那时候的山前村祖孙三代住一间房子很普遍,有些甚至祖孙四代住一间。虽然村民都想建新房,但和周边村子比起来,每个村民手上只有4分田,因此对土地特别看重,征地工作也特别困难。”张胜荣说。
“村庄要变美,必须要改造!”张胜荣他们先做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再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沟通,一次说不通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为了获得村民的支持,山前村还独创了党员联系户制度,通过一个党员联系5-7户村民,便于工作开展。
“我们党员联系户制度的独特之处是党员和村民双向选择,党员愿意和村民多接触,村民也愿意和党员交心,这样党员和村民自由组合的模式,比我们村‘两委’找村民做思想工作更有效。”张胜荣告诉记者,干部带头,党员齐心,山前村提早完成了征地签约工作。
地是征下了,但钱从哪里来?这可愁坏了张胜荣他们,村“两委”成员聚在老破的村委会办公室里,商量了很久。“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由当时的老书记张岩荣和我两个人作担保,村里20多名党员以个人名义贷款,总共贷了650多万元,用于农房改造。”张胜荣回忆,虽然工作艰难,但好在班子齐心,逢雨必涝的山前村变成了鸟语花香的“花园村”。
目前,山前村已顺利通过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验收,住房相对较困难的家庭率先住进了别墅式民居。据介绍,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好转,山前村一举摘掉“穷村”的帽子,摇身一变成为年收入达790万元的“富村”。
党建引领,创造山前“加速度”
“车到山前必有路,引路全靠党支部。”山前村的宜居远近闻名,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是有口皆碑,四次换届,所有人都高票连任,张胜荣更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两项职务一肩担。
村民富裕了,文化生活也要跟上。2013年,山前村建成了村文化礼堂,村民的娱乐生活更丰富了。
“村文化礼堂建成前,不少村民因没地方玩,有时就在家里打打麻将,上小店喝喝酒,南城执勤民警每月三四次‘光顾’本村。有了礼堂后,村民们跳舞的跳舞,打球的打球,闲时还有一批村民上礼堂交流生意经……眼下,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的好去处,村民间的矛盾也少了。”张胜荣说。
依据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山前村村内各项重要事件均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表决,并通过党员联系户制度、设置民意信箱、重点对象帮扶等途径,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
山前村在该村党组织的支持下建成了黄岩区首个村级智能综治工作中心,并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团等队伍,将加强基层治理服务落实到“最后一纳米”。
2015年,山前村成为黄岩首个行政村规模调整试点,原山前村和原官庄梁村合并,但两村的年收入差距太大,遭到广大山前村村民的反对。
为此,原山前村党组织积极寻找两村互补的契合点,以实现两村间资源优势互补为愿景,反复劝导征得了所有村民代表同意。合并后,村“两委”班子同心同力,团结干事,规范谋事,争取到80亩小微园区的项目。
张胜荣告诉记者,自2018年3月8日启动小微园区项目后,村“两委”积极配合南城街道,一个星期完成135户土地情况调查,6天时间完成土地丈量,2天完成补偿款发放。“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资产将达到4亿元,年收入突破3500万元,人均收入将实现5.98万元,村民将共享发展红利。”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