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黄岩江口街道洋头村的抽水机
我是温岭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农村几乎每个村(那时叫大队)都有水机屋,那要得益于当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机械化。与耕田用拖拉机相对的,是农田灌溉用水机,大大减少了车水之苦。
通常每个大队在大官河旁边造一房子,把打水机器安置进去。水管由河里通上岸,打水时,先把水往下灌,让水管中置些水,使水泵不空转,再用手把摇动机器。我们看着打水师傅左手打开气门,右手摇动大轮盘,只见皮带转起来,带动水泵,就听见机器“突突突”有间歇地响,接着声音越来越密,有韵律地响。此时,我们站到水龙头边,挽起裤管,等着一喷而出的水冲击自己的腿。有时靠近水龙头往管子里看,听“嗞嗞嗞轰轰轰”的水上来了,再出来迎接猛水。水出来拍到腿时,自己感觉一沉,随即站稳定,就尽情享受流水冲击的快感了。于是水的哗哗声与机器的轰轰声,还有我们孩子的吆喝声交织着,这热情的夏天,我们穿着短裤背心,也照样会湿掉大半的。
流水沟很宽,为了向田中泻水而高出地面不少,就是在地面上两边筑堤,形成两条平衡路,我们通常叫水机路,水从中间过,两路一宽一窄,宽的方便走路,在当时是大路了。当时我们把最大的路叫官路,村里没有通汽车,我们一般只有小田路、田沿路、河坎路,也按材质称黄泥路、石板路、石子路。后来手扶拖拉机普及时,有了机耕路。
当时有人讨信(问路)时,我们会指着远方说:看到吗?那里有个水机屋,弯进去,顺着水机路走,再弯进河坎路,走过小田路,看到有个梗塘,走进梗塘缺就是了。
水沟用来灌溉,水机路让我们行走方便,这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流水时,我们洗脚最爽的,只要把泥腿伸进去,不用手捋,脏泥就被冲力解决了。有时妇女们也在这里洗衣服,也享受着流水洗衣的便利。
不仅在水沟里,就在水机路与农田的对接处,即泻水入口处,因流水大而冲出一片深水区,往往有鱼或泥鳅呆在这里,这也是我们很好的捕获区。
其实我们最羡慕的是当时的前街头箬横大队的水机路,上面用石板铺平,下面流水,就像现在用水泥管的一样,当时我们走在上面,在几个石板洞中看下面的流水,真有地下水的神秘感。
水机屋最热闹的是打米时。这时动力接在打米机上,我们把谷倒进谷斗,谷被震得脱了壳,壳碎成糠,与米同时分两头掉下来。这过程也被我们的作文歌颂过,与老辈人诉说解放前的舂米之苦进行比较。其实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打米师傅,往往头上戴帽,满帽子满身都是糠粉,在震耳欲聋中守着机器,一箩接一箩地、一家接一家地打着,他们对话时声音喊得很响。打完后我们匆匆地逃出,回家后便用劲地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再后来有打粉机了,也有做糕机了,年关将近我们就在水机屋上做机器糕,也是用这台柴油机作动力。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