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连生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许多人都读过。这是他在临海写下的名篇。
临海,是他匆匆的一生中,匆匆走过的一站。虽然匆匆,他却思念良久。
时间一晃,过去将近百年,他在临海留下的足迹,至今仍让人追怀。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CCTV十套《清明》特别栏目摄制组来到临海,拍摄朱自清先生曾在文章中描写过的台州古城,以及他在省立第六师范教学和生活的足迹。
朱自清的散文满含诗意,是白话散文的经典。他多次在文章中写到台州,怀念台州,饱含深情。他爱“和自然一样朴实”的台州人,爱台州的山水。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那时正是春天。”“我不忘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朱自清在临海教书期间,创作了散文名篇《匆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
为了配合央视记者拍摄,我找了一些史料。据1923年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4卷第5期上,刊有当时六师学生陈中舫撰写的《朱自清君的<毁灭>》一文。该文对朱自清来台州六师任教的经过有明确的记述。他是受当时的六师校长郑鹤春邀请,于1922年2月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转到台州任教的。因为一师还有许多未了的事务,他又于当年4月回到杭州。暑假后,携同妻子武钟谦、儿子迈先、女儿采芷再次回到台州。他在台州生活将近一年,于1923年初去温州省立十中任教。
朱自清先生当年是从灵江埠头上岸的,依次经过江厦街、兴善门、寺直街、寺后街、竹园井、河头直街、卖茅桥、天灯巷,到达六师。这些朱先生曾走过的老巷直街,如今已经变成宽坦的赤城路了。
沿着朱先生的足迹,我拿出民国《临海县城区全图》,按图指引;摄制组顺迹拍摄。
走到紫阳街与更铺巷口对面,一户人家门面上贴着一张《朱自清散文集》中描写临海的推介图片。图片中介绍:“描写临海的《致S君的一封信》,回忆了古城的幽静之美。1922年,他来浙江六师教书,创作了长诗《毁灭》和散文《匆匆》,度过了一段恬淡悠闲的日子。在文中他对古城紫藤花之美和一家人围炉子喝豆腐汤的温馨念念不忘,不惜笔墨进行描写,真可谓:‘一棵紫藤花缠绕文人情,半锅白豆腐温暖漂泊心。’”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朱自清与台州结缘的引荐人——王侠仙的后人王冰心老人。王冰心老人现年97岁,毕业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她向我们讲述了其父引荐朱自清的过程。
王侠仙(1875-1940),榜名家瑾,曾任旧台属六县联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他在北大求学时,朱自清是其同窗好友。1922年春,朱自清在他的引荐下,应浙江省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前来临海教书。1923年3月,朱自清接受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在温州)的聘请,离开六师,去了温州。
王冰心老人说,父亲和她讲了很多跟朱先生有关的事情。朱先生来临海后,经常与父亲在一起。那年,她刚好出生,朱先生看到小孩有趣,两个大人互相交谈,取唐王昌龄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二字,为她命名。
王冰心五六岁时与父亲在朱先生手植的紫藤花前拍过照,她让68岁的儿子周才扬把照片找出来。老人家里曾珍藏着朱先生与其父的合影照,后来因种种原因都丢失了。
朱自清先生到六师任教时,曾在“新嘉宾旅馆”“旧仓头杨姓房子”和校内“佩弦楼”等处住过。如今唯“旧仓头杨姓房子”尚存,现在列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年,24岁的朱自清寓居在这里的西角楼上,“背影”绰绰。
上:朱自清孙子朱小涛(右)跟随摄制组一同寻访祖父的足迹。 邵明军摄
下:临海兴善门外的灵江埠头,朱自清就是从这里上岸进城的。 (摄于1962年,选自《浙江民居》)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