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8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砚池才俊林丙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26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林丙修,原名文蔚,字南樵,号霨生,邑城砚池人。光绪十九年(1893)以岁贡应浙江乡试中式经魁,二十年联捷成进士。历任江苏华亭、吴县等知县,任上因政绩卓著,累升候补道,迭主湘苏大府幕。著作有《易顼言》四卷、《易学余闻》四卷等。

《申报》1901年10月23日载:“迩来郡城东乡华阳桥东盐三四图时有无赖匪徒搬演花鼓淫戏,云情雨意,描绘逼真,事为华亭县林大令访闻,立派公役徐荣驰往驱禁,乡民竟置之不理。翌日黎明,大令托名拜客,带徐驰往拘拿,至则各无赖纷纷毁垣逃逸,仅获周顺根一名,带回研讯,从重笞责,荷以巨枷,发犯事处示众。其先获之周木松则刻尚收押待惩。”报道中的林大令即林丙修,时任华亭县知县。林丙修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严禁淫戏呢?那个时候,妇女基本上都是文盲,林丙修深知淫戏的危害猛于虎,比淫书对文盲的毒害更甚百倍。戏曲有“三不限”:时间不限,有人出钱,随时开唱;演员人数不限,少至一人,多达十数人均可;地点不限,戏台饭堂、街头巷尾都行。通过淫戏诱拐良家女子入行,致妻离子散,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剧。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严禁淫戏,以树良好社会风气。并兴学校,办仓储,创立游民劝工所。离任之日,老百姓遮道攀辕,如失贤父母。

林丙修不但政绩可圈可点,深得民心,他还继承发扬祖父的爱国情怀。他的祖父林镇江,字显宋,号砥山,是一个热血军人,嘉庆中由行伍累官镇海营参将。赐进士出身刑部主事王咏霓撰《清故镇海参将林公墓志铭并序》:“营兵之有葬埋钱也,自林公之为守备始也。初公见郭外坏柩垒垒,皆兵殁不克葬者,心悯之,则捐俸百金倡为垫发,凡父母亡及身故,给葬钱六贯,永复之著为册,黄之士德焉。匪惟黄之士、浙东西水师各营历公之任,咸尸而祝之,称以佛而不忍名。”由此可见,士兵有丧葬费是从林镇江当守备开始的。林丙修继承了其祖父的耿直、果敢秉性。林丙修归家养老后,还为黄岩人民革除一大祸害。黄岩命案向有“飞名”之习。何谓“飞名”?原来,命案发生后,受害人家属就到处打听寻找犯罪嫌疑人的亲戚朋友,当得知某某人是凶嫌的朋友熟人,就攀扯某人是同案犯告官入讼,一边向所谓的“同案犯”敲诈勒索,威逼他“花钱消灾”,收钱后就说跟他没有瓜葛,叫官府不再追究。胆小懦弱者每每因遭此横祸家破人亡。林丙修为官多年,深知百姓疾苦,决心要为民除害。他联络社会名流江若樑、王祖琛等,禀请邑令“据状按名清释诬累良民”,许多人得以沉冤昭雪。官府查案时也时刻提防“飞名”之祸。

林丙修声名远播,在山东半岛青史留名。烟台山,是烟台市名由来,烟台市的标志性景区,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上现已倾圮的明末所建龙王庙院中,立有一块2米多高的巨石。相传烟台山建烽火台前,每年春季必有群燕汇集于石上,当地渔民称此石为“燕台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夏之交,林丙修游历到此,那时,“甲午战争”刚过两年,见山下水域外国炮舰游弋,山上布满各国领事馆,满腔热血涌上心头,感慨悲歌,于“燕台石”上题诗一首:“崆峒距左,之罘横前,俯临渤海,镇接齐燕。吁嗟群夷,蚕而食焉,唯台岌岌,一石岿然。谁守此者,保有万年?”这首诗现在已是景区内的一个闪光点,许多人都把他的诗句“一石岿然,保有万年”当做铮铮誓言。正是“一石岿然”的燕台精神,让烟台山在抵御外辱的斗争中屡建奇功,“保有万年”。

林丙修与砚池有何渊源?

民国《黄岩县新志》(1943年)说:林丙修“邑城砚池人”。对于何时有“砚池”就记载不一,甚至自相矛盾了。黄岩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黄岩县地名志》(1983年12月版)载:“砚池巷东起花园巷,西至白衣宫。该巷早年分东、中、西三段称呼:东段始叫包塘岸,光绪年间林氏建新宅于此,并修浚及建筑塘岸石栏,遂改砚池,巷以此得名;中段称竹场前,古时奎文阁(横街)支河未淤前,舟楫可达这里,为竹木交易场所,故名;西段叫蒲草田,因古时多种蒲草而得名。”

关于砚池,还有一个故事:天高云清时节,九峰双塔倒映入池,似双笔添砚,谁与争锋?成为富含文化意境的奇观。清光绪《黄岩县志》记载“砚池在县东南砚池巷(《乾隆志》)”。该志光绪三年出版,光绪二十年(1894)林丙修进士及第,明显有时间差。林丙修“进士第”的对联似乎也在暗示砚池不是他修的,而是“古”已有之:“古砚池蒸云五色,远峰门映笔双枝。”根据存世“砚池”碑刻,光绪四年重浚,应为王彦威所为。王彦威为同治九年(1870)举人。

至于栏杆建造时间。当为林丙修儿子林迪1930年所建,雕刻风格也符合民国特征,柱头莲花,点缀当是白玉兰,抑或是浪漫夸张的橘花。林迪,黄埔军校毕业,南安知县,柑橘专家。当是时,正是林家的鼎盛时期。

以上观点值得商榷,有待文史爱好者作进一步考证研究。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